藝術中國

信仰與文明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3-25 11:32:47 | 出版社: 中國當代藝術基金出版社

在人類發展的歷程中,物質的豐富始終取代不了精神的充實。而作為人對人生和世界的終極價值的關懷與追求,信仰是人類文明與精神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是支援人類前行的內在動力與精神源泉。它的存在讓人感受到了生活的意義與存在的價值,個人有限的生命也在不斷得到繼承的信仰中無限延續。

信仰最初的誕生也源於個體生命對於自然、天地以及世界的認知,它的形成往往與文化背景、生活習慣、地理環境密不可分。因此,不同文明語境中擁有著不同的信仰體系。中國傳統文化中並沒有信仰一詞,它來源於西方。居於廟堂的儒家以及處於田園、廟宇的道家與佛教,是中國文化中信仰體系的主要代表。不同於西方,在數千年的傳統社會裏,中國人的信仰中並沒有出現至高無上、獨一無二的精神偶像或是對信仰有著明確與固定的解釋,它往往更多呈現為的個人對於天地、自然的不斷體悟。西方人對於上帝與真理的滋滋追求,在中國也並沒有大規模出現——中國人並不願意把自己的信奉過於具體化。中國人相信沒有固定的永恒,正如對於自然,中國人的思維更多是模倣而非改變,萬事萬物會隨著自然的變化而演變。

但隨著西方工業文明在世界世俗層面的取勝,中國人的信仰觀開始受到衝擊,尤其是20世紀,西方文明的大規模進入,加之中國社會內部的動蕩、革命與文化運動的此起彼伏,使得中國的文化價值系統開始崩塌,建立於此基礎之上的信仰觀也開始動搖。於是,在一段時間內,西方舶來的精神價值與哲學思想似乎成為了中國人的出路。我們開始急於拋棄固有的觀念,以獲得新的發展。但歷經了百年的實驗,在這條道路上的探索並不成功。因此,在經濟、科學不斷趨於發達的今天,中國社會卻面臨著嚴重的信仰危機。

如何重建文化信仰的問題已擺在了每一個中國人的面前。顯然,西方文明並不是中國未來的模板;由於文化傳承的斷裂,傳統社會的價值觀念在今天也並不適應。適合中國當下社會的信仰觀仍然需要我們進行積極追求與探索。本期《藝術時代》以“信仰”為主題,邀請一批學者、藝術家、批評家就此問題展開探討。對於良性價值觀的重建,一直是《藝術時代》雜誌社努力踐行並期望最終實現的目標。我們也希望,此話題的探討能夠對於當下的精神、文化建設有所裨益。信仰是個人內心充實與精神力量的來源,也是人類獲得最終幸福的保證,它的重建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努力。

下一頁藝術時代上一頁多多:耕犁之美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藝術時代2011年第一期
· 當代藝術的境遇與變遷
· 把風暴引進更高的城邦
· 微言大義
· 靈魂的隊伍
· 2010中國當代藝術金酸莓獎
· 2010中國當代藝術金棕櫚獎
· 當代精神的藝術救贖
· 心靈的自由與人性的回歸
· “線上人間”水墨的“民國風”與影像的“流變性”
· “視覺運動”架上繪畫研究系列之一
—— 一種藝術內部問題研究的繪畫(節選)
· 王廣義:“霧狀思想”與“不確定”
· 多多:耕犁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