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第四篇· 古畫風景(3)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11-24 10:05:00 | 出版社: 光明日報出版社

  ● 蒼潤高逸,秀出東南——廬山

  廬山奇秀蒼潤的山體,飛流湍瀉的瀑布,撲朔迷離的雲霧,又激揚起古今無數畫家的審美愉悅。許多青史留名的大畫家,紛紛為廬山作畫題詩。東晉大畫家顧愷之,晚唐五代畫家荊浩,“明四家”之一的沈周、唐寅等,都為後人留下了有關廬山的傳世名作。

  顧愷之是魏晉南北朝唯一有畫跡傳世的畫家,又是中國繪畫史上第一個著有畫論的理論家,因而被推至“蒼生以來,未之有也”的極高地位。夾江湖而飛峙,蘊靈性而奇崛的廬山,吸引著酷愛出遊的顧愷之,廬山的奇峰秀水醞釀出畫家的一幅《廬山圖》,使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第一幅山水畫。

  荊浩以一幅《匡廬圖》,代表了五代山水畫的創作成就。其筆下的廬山山峰,既挺聳又深遠,既飄逸又俊秀,氣勢浩然,“大山堂堂”的偉岸氣概,撼人心魄。在《匡廬圖》高度空間感的畫面中,峰巒疊嶂,懸瀑縈紆,煙嵐縹緲;山腰密林深處,隱士幽居依稀可見;山路旁,迭瀑溪流婉轉而下,注入清潭;山腳水畔,勁松參差,山居溢靜……。整幅圖布景豐富,引人入勝。《匡廬圖》中上款題詩, 亦是丹青大師的心跡。

  翠微深處墨軒楹,絕磴懸崖瀑分明,

  借我扁舟蕩空碧,一壺春酒看雲生。

  “繪事為當代第一”的沈周與“風流才子”唐寅,同為吳門畫派四家之一。沈周是一位優裕的文人畫家,而唐寅卻是一位落魄的士人畫家,二人同以廬山作題,卻意味迥然。看沈周筆下的《廬山高圖》,層巒疊嶂,氣勢奇偉,飛瀑之下一位老叟佇立靜觀,寄託了畫家高雅閒適的生活理想。畫中題詩氣勢恢宏,豪邁雄健:“廬山高,高乎哉!鬱然二百五十里之盤踞,岌科二千三百丈之,謂即敷淺原。培何敢爭其雄?西來天暫濯其足,雲霞旦夕吞吐乎春胸。回崖沓嶂鬼手擘,澗道千丈開鴻,瀑流淙淙瀉不極,雷埏殷地聞者耳欲聾。”

  在沈周的心目中,廬山就是這樣的奇崛、巍峨、高潔!再看唐寅的《廬山圖》,三峽橋(又稱觀音橋)一帶峰岩嵯峨,古木慘澹,瀑泉湍瀉,畫風清剛俊逸,而意境卻蒼冷蕭索。詩言志,畫寓懷,畫中的題詩令人品味:

  匡廬山前三峽橋,懸流濺撲魚龍跳。

  羸驂強策不肯度,古木慘澹風蕭蕭。

  廬山的奇景召喚著千百年來的大畫家、大文豪,他們用飽含靈性的水墨,用膾炙人口的文章、詩句為我們呈現了一座令人夢牽魂繞的廬山。

  如琴湖畔的花徑公園,繁花似錦,亭臺碑碣,曲徑通幽,這裡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咏《大林寺桃花》的地方。沿路來到晉代名僧慧遠採擷花卉、草藥的錦繡谷,看谷中千岩競秀,萬壑回縈;斷崖天成,石林挺秀。再往前行,“龍首崖”拔地千尺,下臨絕壑,孤懸空中宛如蒼龍昂首,飛舞天外。每當大霧襲來,深澗峽谷中,雲霧升騰,龍首崖如遨遊在茫茫雲海之中;人站在岩上,有如騰雲駕霧,雲遊太空。荊浩《匡廬圖》中“一壺春酒看雲生”的悠哉妙哉,卻只有親臨廬山的遊人,才能體味到其中的雄奇美妙和舒暢忘懷的心境!錦繡如畫的山谷南端,是傳説中洞賓仙人修道成仙的仙人洞。雲霧繚繞之時,洞內洞外便驟添幾分仙氣。毛澤東的那句“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説的就是廬山此地。

  在觀妙亭中稍做歇息,來到黃龍、烏龍兩潭。黃龍潭所在的峽谷間古木成蔭,一道溪澗穿繞石壘縫隙奔涌而下,化作一層輕柔的銀紗,卻咆哮地墜入深潭。碧綠的潭水深不可測,恍惚真藏巨龍。龍潭之上綠蔭如蓋,清涼宜人。坐在靜謐幽深的潭邊,聽古道落葉、宿鳥鳴澗,自然升起遠離塵世、超凡脫俗之感。烏龍潭水則清澈見底,潭水分五股從巨石隙縫中飛揚而下,短而有力,像是一把銀鍛的豎琴,日夜撥動著琴弦。

  從黃龍寺拾級而上,經過綠浪連天的三寶樹,不覺已進入蘆林大橋的佳境中。站在30米高的橋上,看橋壩之下湖水如鏡,似發光的碧玉鑲嵌在林蔭秀谷之中。團團白霧簇簇涌涌地飄將過來,滿山的松樹吐著雲霧,蘆林湖宛若天上的神湖。此情此景讓人頓覺豁然開朗!不曉得這翻滾的雲霧,曾牽動了多少世人的胸懷,讓他們忘卻塵世的喧囂和苦惱。古代大師的畫中也總少不了這廬山雲霧,其中體味,大概與駐足於此的遊人無有不同吧!

  “不到三疊泉,不算廬山客”。被譽為“廬山第一景觀”的三疊泉隱藏在深峽險壑之中,隱居在這裡的李白,講學在它下游白鹿洞的朱熹都沒能找到它,直到南宋時期才被人發現。高聳的峭壁之上,三疊泉分三疊飛瀉而下,“一疊如飄雪拖練,二疊如碎玉摧冰,三疊如玉龍走潭”。站在第三疊抬頭仰望,飛瀑如一條急速飛遊的銀龍,衝破青天,淩空而下,響雷般的轟鳴聲,令五老峰也退避三舍!至此,人方才體會到沈周《廬山高圖》中“澗道千丈開鴻,瀑流淙淙瀉不極,雷埏殷地聞者耳欲聾”的雄壯了。

  廬山的美是一種獨特、叫人品味不盡的美。它融入在這些傳世名畫中,融入在1500余位文壇巨匠的詩詞歌賦中,融入在白鹿洞書院中,融入在中國第一個亞熱帶山地植物園中,融入在國民政府的“夏都”中,融入在政治風雲人物的故居中……廬山的每一滴水、每一棵樹、每一幢房,都如一首詩、一幅畫、一本書。

 

  ● 丹崖夾石柱,菡萏金芙蓉——黃山

  黃山,古稱黟山。唐天寶六年(747年)六月十七日,唐明皇敕改為黃山。黃山景色,集泰山之雄偉,華山之峻峭,衡嶽之煙雲,匡廬之飛瀑,峨嵋之清涼,雁蕩之巧石于一身。更以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四絕”令海內外遊人嘆為觀止。地處亞熱帶北緣的黃山,四季分明,“四絕”與四季物候的交融,組合成了數不盡的天然畫卷。春,風和日麗,山花爛漫,爭奇鬥艷;夏,流泉飛瀑,山巒蔥郁,暑消涼潤;秋,凝紫飛紅,層林盡染,遍地鋪金;冬,玉樹銀花,晶瑩剔透,一片冰清。有人將黃山比喻為一部周易,用來形容它的千變萬化。自古至今,黃山傾倒了不知多少文人墨客,以致後人總結了“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這流傳甚廣的佳語。

  黃山也吸引了明末清初一大批追求個性創造的山野畫家。奇絕變幻,靈秀多姿的黃山景觀,正好可以表達他們不願受世俗羈絆、孤傲但又豐富多彩的性格和心靈追求。因此,中國萬千名山大川,只有黃山形成了一個專題畫派。明代遺臣漸江、石濤、梅清是“黃山畫派”的三位巨子。

  披雲峰下的漸江和尚,結庵黃山蓮花峰,朝夕觀察松、雲、泉、石的變化景象,“萬壁千岩獨杖藜”,“坐破雲臺第幾層”,創作出了一部60幅的《黃山真景冊》,由此其繪畫成就也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成為“新安畫派”一代宗師。

  明清畫壇巨子石濤14歲登臨黃山時,便感慨萬千道:“黃山是我師,我是黃山友。”自此,石濤便與黃山結下了一世情緣。至今珍藏的《搜盡奇峰打草稿圖》,便是他走過黃山的傑作。

  生於安徽宣城的梅清,因畫黃山而聞名於世,“得黃山之真情”。他“居近天都,遊覽諸峰”,黃山的神奇美景激發了畫家的想像力,他的《天都峰圖軸》、《黃山十九景圖冊》用奇詭、空靈、充滿動勢之筆,表現出黃山山光雲氣的飄動,他心中的丘壑迥異常態,不拘于真境實景,具有幻化、誇張、虛空、鬆散奇秀的詩情畫意。

  黃山以峰為體,峰林如海,擎天劈地,古往今來,人們或以形象、位置,或以神話、傳説,先後命名了36大峰。天都峰海拔1810米,在黃山中最為雄偉壯麗,被視為“群仙所都”,故名天都峰。三位“黃山派”畫家都曾畫天都峰。漸江墨中的天都峰,棵棵石柱清晰可辨,古松蒼勁;梅清畫中,雲煙出沒中的接天懸崖,山勢之雄奇配合縈繞半山的雲霧,將黃山意境表現得淋漓盡致,而半山腰平臺上的小屋,則增添了幾分人氣,不由叫人想起那些下榻黃山峰頂旅館的遊人。現代人評價説:“石濤得黃山之靈,梅清得黃山之影,漸江(弘仁)得黃山之質”,那麼我更喜歡畫了一輩子黃山的梅老人家的“黃山之影”。

  黃山的雲霧,是黃山的靈魂。黃山地處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區,再加上這裡山高谷深,林木茂盛,因此長年濕度大,水氣多。水氣凝結成低空層積雲,繼而凝聚成雲海,這樣,一年中黃山竟有250多天雲海翻騰,煙霧瀰漫。明朝和清朝的人們乾脆就把黃山稱為黃海。後來,人們又按照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將黃山分為東海、西海、南海、北海和天海。西海是黃山風景薈萃之處。從排雲亭放眼望去,但見箭林般的峰巒,重重疊疊,在雲霧縈繞中時隱時現,酷似大海之中的無數島嶼。紅日將墜之時,群峰與煙雲都披上美麗的霞光。隨著落日光束的變化,峰巒的色彩也隨之千變萬化。紅日接近地平線時,浩瀚的雲海金濤翻涌,彤紅的西天、火紅的太陽、層次分明的群峰互相輝映,渾然一體,古人稱之為“霞海奇觀”。

  黃山奇松,遍佈峰壑,海拔800~1800米之間,幾乎隨處可見。黃山松以石為母,靠雲霧滋潤,它們紮根于山體岩石裂隙之中;為尋找生命的水源,根部要潛入岩體深處有水的斷層,因此根的長度往往超過樹身數倍。黃山松靠其根部分泌的汁液腐蝕岩石,將岩石中的礦物加以點點滴滴地吸收,以獲取養分。所以黃山松生長得很慢,奇形怪狀,但是穩穩立足於岩石之中,風撼不倒,雪壓不斷,四季常青。黃山松蒼翠濃密,千姿百態,或挺立於懸崖峭壁,枝幹橫斜;或傲然挺立怪石縫隙之中;或倒懸絕壁,詼諧可愛;或貼壁玉立,孤芳自賞;或拔地而起,巍峨聳立。

  “五嶽若與黃山比,猶欠靈砂一道泉。”紫雲峰下的硃砂泉,自唐代開發以來,已有千年盛譽。相傳軒轅皇帝曾在此沐浴,鬚髮盡黑,返老還童,故譽為“靈泉”。“飽浴之忽饑,醉浴之忽醒,鬱浴之忽舒,昏浴之日月開朗,勞浴之營味安和。”如今,黃山之上,溫泉療養院、溫泉浴室、溫泉泳池應有盡有,遊人可以享盡黃山溫泉,實乃人間幸事。溫泉景區中,白龍潭、鳴弦泉、三疊泉、人字瀑、百丈泉、晴天瀑、小成泉,涓涓細流……若斷若續。雨天則瀑水飛騰,直瀉百米,疑是銀河落地,氣勢非凡。梅清的《白龍潭觀瀑》,畫中一條瀑布順著山間溝壑瀉下,猶如白練長垂,嫵媚動人。一棵茂盛的黃山松在瀑布旁偎水而生。小小的景致雖未能將黃山變幻萬千的瀑布泉水一覽而盡,卻生機盎然,趣味橫生。

  “黃山四千仞,三十二蓬峰。丹崖夾石柱,菡萏金芙蓉”,李白詩中的黃山充滿了氣勢,又滿含著秀美。然而無論是詩,還是畫,都無從將黃山的全部呈現給我們,黃山的雄偉之美、秀麗之美、變幻之美,恐怕只有親自感受過,才能真正體味。

下一頁·第四篇· 古畫風景(4)上一頁·第四篇· 古畫風景(2)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中國藝術地圖》
· ·第一篇· 岩畫(2)
· ·第一篇· 岩畫(3)
· ·第一篇· 岩畫(4)
· ·第二篇· 墓室壁畫(1)
· ·第二篇· 墓室壁畫(2)
· ·第二篇· 墓室壁畫(3)
· ·第二篇· 墓室壁畫(4)
· ·第三篇·宗教壁畫(1)
· ·第三篇·宗教壁畫(2)
· ·第三篇·宗教壁畫(3)
· ·第四篇· 古畫風景(1)
· ·第四篇· 古畫風景(2)
· ·第四篇· 古畫風景(3)
· ·第四篇· 古畫風景(4)
· ·第四篇· 古畫風景(5)
· ·第四篇· 古畫風景(6)
· ·第四篇· 古畫風景(7)
· ·第四篇· 古畫風景(8)
· ·第四篇· 古畫風景(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