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第四篇· 古畫風景(4)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11-24 10:01:50 | 出版社: 光明日報出版社

  ● 不盡溫柔湯泉水——《驪山避暑圖》

  《驪山避暑圖》中“華清宮”便是因唐明皇與寵妃楊玉環在驪山共浴溫泉的羅曼史而聞名於世。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的《過華清宮絕句》寫道:“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為我們描述了當時華清宮的盛況。從西元745年~755年每年農曆十月,唐明皇偕同楊貴紀和朝廷百官到華清宮小住,直至翌年暮春才返回京師長安。然而,唐明皇與楊貴妃“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愛情絕唱卻沒有延續到二人白頭偕老,便在安史之亂中慘烈結束。從此唐王朝由盛轉衰,華清宮也隨之被破壞殆盡,儘管歷朝都有修葺振興之舉,但終未能使盛唐之恢宏再現。直到建國以後,華清池幾經大規模的修葺、擴建,才終於重現它富麗典雅的昔日風貌。著名文學家郭沫若先生遊覽了華清池後感慨萬千,揮筆寫下“華清池水色青蒼,此日規模越盛唐”的詩句。

  青山懷抱中的華清池,環境優雅別致。走進華清池西門,迎面便可以看到九龍池、蓮花湯和飛霜殿等倣唐建築。飛霜殿曾經是唐明皇與楊貴妃的寢宮。據説當年殿前的湯池之中,整日霧氣升騰。每當冬季大雪降臨,宮內玉龍飛舞,銀裝素裹,唯獨在飛霜殿前化為白霜,故而得名。飛霜殿前九龍池波光粼粼,亭臺倒影,楊柳依依,令人賞心悅目。穿過九龍池西側雕梁畫棟的九曲回廊,便是當年玄宗皇帝的禦湯“九龍湯”池。

  過龍石舫,再經晨旭亭、九龍橋、晚霞亭,就到了倣唐“貴妃池”建築群。“蓮花池”形若石蓮花;“海棠湯”池內平面呈一朵盛開的海棠花,是唐明皇作為愛情的禮物賜給楊貴妃的。湯池是上下兩層臺式結構,池中有專供楊貴妃沐浴用的長條石,上刻有“楊”字。想像那溫泉水從蓮花噴頭四散噴出,水霧四起,飛珠走玉,貴妃嬌體如置雲霧之中。站在池邊,誦起白居易《長恨歌》中“溫泉水滑洗凝脂”的詩句,當知詩人韻句何等入神。如今,佳人雖逝,湯泉猶溫,在華清池東北,建起了3000平米的溫泉浴池。驪山溫泉水溫43度,又富含多種礦物質,不僅適宜沐浴,還利於治療關節炎、皮膚病。泡上一次驪山溫泉,放下心中的惱事,洗去一身的疲憊,實在是遊人們無法抗拒的一樁美事。

  出貴妃池不遠,便是五間亭。1936年12月,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就發生在這裡,至今這裡還保留著蔣介石當年所用的傢具。

  走出望湖樓,沿著一條磚砌的臺階上行,便可直上驪山。驪山上,松柏滿坡,林濤滾滾。山腰有一座老君殿,是華清宮朝元閣遺址。有詩描寫:“行盡江南樹十程,曉風殘月入華清。朝元閣上西風急,都入長揚作雨聲。”唐玄宗信奉道教,朝元閣是他孝敬老子的地方。老君殿東側是唐代長生殿遺址,駐足於此,耳邊仿佛響起唐玄宗和楊貴妃“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溫柔誓言,心頭升起一絲莫名的感傷。

  驪山烽火臺,位於西秀嶺第一峰頂。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褒姒一笑失天下”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那是在遙遠的西周,周王為了防禦西夷犬戎,在此築起烽火臺。傳説周幽王的妃子褒姒,姿色美麗,能歌善舞,周幽王百般寵愛,但褒姒從不發笑,周幽王為博美人一笑,竟點燃烽火,各路諸侯誤以為有戰事,紛紛帶兵趕來增援,卻見周幽王正和褒姒在此尋歡,褒姒方才露出笑容,各諸侯憤然而歸。後來犬戎入侵,周幽王再次點燃烽火,卻無人理睬,孤立無助的周幽王被殺,西周滅亡。

  夕陽西下,蒼山秀嶺涂上萬道紅霞,酷似一匹“火焰駒”,嫵媚動人。曾有詩讚頌此景:“丹楓掩陽夕陽殘,千壑萬崖華亦難;此是驪山真面目,人生能得幾回看!”這便是被譽為關中八景之一的“驪山晚照”。從“烽火戲諸侯”到“千古風流華清池”,驪山承載著千年的江山美人情。其中的孰是孰非,自由你來評説……

 

  ●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登岱圖》

  第一個登上泰山的皇帝是秦始皇。保存在岱廟的兩塊殘石記述了秦始皇兼併天下的赫赫功業。秦始皇在泰山上築壇祭天,表示歸功於天,叫做“封”,然後他下山後到山前的小山丘上又設壇祭地,這叫做“禪”。封建時代的泰山封禪由此拉開了帷幕。秦始皇封禪泰山,是中國歷史第一個大一統中央集權制的帝國,正式向天地隆重報告它的莊嚴誕生,泰山從此成為一統江山的神聖象徵。始皇之後,漢武帝劉徹、漢光武帝劉秀、唐朝中興之主唐玄宗李隆基、宋太祖趙匡胤以及明朝的歷代皇帝,都曾親臨泰山封禪祭祀。

  在帝王封禪的同時,泰山也包容著廣博的人文精神。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折射出兩千年前中國聖賢們“以天下為己任”的胸懷。拔地而起的泰山,點燃了詩人杜甫“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激情。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羅聘,在其翰墨淋漓的藝術生涯中三繪《登岱圖》,更是與泰山結下了不解之緣。

  第一幅《登岱圖》是羅聘山水畫中的扛鼎之作。畫中山石突兀,絕谷幽深,林木蒼翠,山道逶迤,房舍儼然。整幅畫氣勢磅薄。羅聘作此畫時,尚無緣一攀泰山,這幅氣象萬千的山水長卷只是據友人的描述再加以自己想像、渲染而成。故與其説是“登”岱之卷,不如説是作者胸中泰山之影,筆墨中的一峰一巒,一溝一壑,都傾注了畫家對東嶽的無限神往。

  二繪《登岱圖》時,正值羅聘的摯友朱孝純被朝廷任命為泰安知府,主政東嶽,邀其前往。這一次,羅聘披風冒雨,三次攀躋岱岩,徘徊于雲峰深處,身淩絕頂之上,尋幽訪勝。泰山的朝暉夕陰,曉嵐夜雨,無不融入畫家的莽蕩心胸。他曾長嘯天門,“口誦白也詩”,“倒聽松風瀉”;他曾訪碑松林,“獨立松鳧中,看碑獨無語”;他曾振衣待日,“夜半看日出,天海一盪漾”……然而,令人萬分遺憾的是,羅聘辛辛苦苦三個月為泰山留下的《登岱圖》以及詩集後來竟失傳,成為泰山畫史上的千古憾事!

  晚年的羅聘又一次提起摹繪泰岱的畫筆。這一次,羅聘有幸重逢了篆刻巨匠鄧石如,遂畫了幅《鄧石如登岱圖》贈予友人。康有為《跋〈鄧完白山人登岱圖〉》詩:“雲氣蒼茫日觀峰,登高望海若能從。精神飛揚天地外,始識畸人亦奇松。”畫中那獨立於萬仞之巔的老者,抒寫的正是羅聘對泰山難以泯滅的記憶和無限的追懷。

  “泰山何其大,萬物都歸納。泰山何尊嚴,萬象都包含。一切宇宙事,皆作如是觀。”羅聘三繪《登岱圖》的真摯情感為泰山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話。泰山的“大”,表露在雄偉壯麗的景觀上,更融入進這真摯的人文精神中。

  泰山腳下通天街的盡頭就是岱廟。岱廟是封禪活動的起點,也是古代帝王登封泰山的落腳之處。廟內建築群突出了一條長達400米的南北中軸,正陽門、配天門、仁安門、天貺殿這些主要建築沿著軸線依次展開。被譽為我國古代三大宮殿式建築之一的天貺殿,高聳于露臺之上,顯示出神權和皇權合一的至高無上的尊嚴。

  “孔子登臨處”的一天門,是天梯的起步處。從這裡開始6600級石階直上岱頂。跨入了一天門,人仿佛進入了仙境,紅門宮、飛雲閣、萬仙樓、鬥母宮,一路上神府仙宮接駕,人也恍若飄飄欲仙。這一路山水相嵌,林木幽深,風月無邊。

  過了壺天閣,就看見中天門了。至此,泰山才終於向遊人袒露出崢嶸偉岸的胸懷。“百丈崖高鎖雲煙,半空垂下玉龍蜒。”雲步橋緊緊比鄰如刀削一般的斷壁,驚險萬狀。南天門,是登山者心目中一個目標,天門雲梯也因此成了泰山的標誌。要到達那裏,就要先登上泰山最險要的十八盤山路。不足一公里的盤道,垂直高度卻有400余米,可見其陡峭程度!

  登泰山,人的心情、感悟隨著沿路景觀的變化而不同。看一路上2000多年裏,歷朝歷代的文人墨客摹刻在泰山岩石上的詩篇詞句,真實記錄了登山途中的風景,同時也寫出了登泰山時的興奮心情。攀爬著十八盤的陡峭山路,有古人在此為伴,更增添了登臨的無窮樂趣。

  在五松亭歇腳,依傍著清朝植下的五棵蒼勁古松,放眼看滿山疊翠。清涼舒爽的山風中,慢慢感覺身體的疲勞正一點點消逝。

  終於進入南天門,心中頓時鼓起一陣勝利的喜悅。這裡就是登封泰山的天子們眼中的仙境了。天街、碧霞祠、玉皇廟、瞻魯臺在僅僅0.6平方公里的泰山頂上徐徐展開。遠遠望去,碧霞祠白雲繚繞,金碧輝煌,宛若天上宮闕;天街上商號林立,買賣興隆。自然美景配上熱鬧繁華的商業氣氛,讓人倍感愜意。

  黃昏將近,夕陽將平鋪的雲海染成燦爛的金黃,坐在崖邊的巨石上,默默地欣賞眼前這壯觀的美景,時間在這裡靜止。忽然想起畫家羅聘,方深深地體會到他幾幅《登岱圖》中蘊藏的情感內涵。

  入夜,天街上燈火通明,朝山下望去,萬家燈火猶如繁星在腳下鋪開,又不禁涌起對生活的無限渴望與愛戀。破曉之前,隨遊人涌向玉皇廟東亭,等待泰山最迷人的景觀——“旭日東昇”。東方微白,四週雲氣瀰漫。慢慢地,雲海和山巒在朝霞的應召中,在眼前表演起光與火的瑰麗舞蹈。突然間,太陽破雲而出,萬丈光芒點燃起古老泰山又一天的生機。

  泰山之行讓我深深體會到它作為“五嶽之首”的分量。沒有華山高大,不及嵩山廣闊,卻兼雄、奇、秀、險于一身,淩駕於齊魯群山之上,俯瞰著東部的茫茫海域。千百年來,上至皇帝、聖賢,下至大畫家羅聘,都感慨于泰山的氣勢、美景,對其備加尊崇。攀登泰山,又能給人一次難得的意志力的考驗!如此種種,使人們對泰山更添無限的嚮往和流連。

下一頁·第四篇· 古畫風景(5)上一頁·第四篇· 古畫風景(3)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中國藝術地圖》
· ·第一篇· 岩畫(2)
· ·第一篇· 岩畫(3)
· ·第一篇· 岩畫(4)
· ·第二篇· 墓室壁畫(1)
· ·第二篇· 墓室壁畫(2)
· ·第二篇· 墓室壁畫(3)
· ·第二篇· 墓室壁畫(4)
· ·第三篇·宗教壁畫(1)
· ·第三篇·宗教壁畫(2)
· ·第三篇·宗教壁畫(3)
· ·第四篇· 古畫風景(1)
· ·第四篇· 古畫風景(2)
· ·第四篇· 古畫風景(3)
· ·第四篇· 古畫風景(4)
· ·第四篇· 古畫風景(5)
· ·第四篇· 古畫風景(6)
· ·第四篇· 古畫風景(7)
· ·第四篇· 古畫風景(8)
· ·第四篇· 古畫風景(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