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鬼市”·“淘客”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11-23 10:14:39 |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中國文物造假的水準全世界最高,就是中國海關自己的專家也無法準確辨別出來!”末了,樸先生又笑瞇瞇地補充了一句。

我留意到,像樸先生這樣經常穿梭于潘家園的中國港臺以及東南亞地區的古董商很多,其實他們自己清楚,從潘家園買回去的東西,能有百分之幾是到代的老貨就不錯了,可是賺錢是商人們永恒的邏輯,不管真貨假貨,反正帶出去以後有市場、能賺取好利潤就行。好笑的是,咱們國內有一些有錢的“燒包”,竟然千里迢迢奔國外再把那些個假貨倒騰回來,弄張發票,過海關時戳上一個“火印”,表示“流傳有序”了。倘若這些主兒把買回來的假貨“金屋藏嬌”、自我欣賞或顯示文化品位以抬高身價也行,於世無害。可很多人卻不這樣,他們圖的還是錢。這些真假尤物回國後或被現買現賣,或被暫時囤積起來,待價而出。偏偏一些拍賣公司對國內老百姓手裏的寶貝挑三揀四、嗤之以鼻,可一見著“火印”和國外交易證明就如獲至寶、拿著就拍,而且還十拍九成交。2006年,一位景德鎮的瓷器販子親口告訴我:當年有三家頗具名頭的拍賣公司高價拍出的五件“海歸”清代“官窯”瓷器,均係出自他之手的高倣品。相比之下,那些前些年還是搶手貨的“海歸”學子實在可憐,他們耗費青春、耗費錢財,如今學成歸來,身價竟然還不敵那些“海歸垃圾”!人家有人出錢追捧,奈何?

來潘家園淘寶人數眾多的當然還是第一方面軍——中國人。與老外相比,國內一些經驗老到的買主要狡猾多了。一件東西明明看好,硬是要裝出個看不好的樣子,挑出一大堆毛病來,不是有剝釉就是有殘裂,或者器型不規整、不典型,臭它個一無是處,然後再談價。這一招往往還靈見,市場上眼好的人鳳毛麟角,新貨漂亮,出價高,老貨多少都有些殘缺,他們不要。所以賣主只好明知東西好、到代,但為了貨幣回籠只得少賺幾個錢也賣,一面數錢一面還不甘心,嘴裏念叨著:“這東西要是拿去拍賣,可以發大財!”這時候,碰上尖刻一點的買主,還會酸溜溜地揶揄他兩句:“那您別賣給我,趕緊送拍去呵!”話到這兒也就説絕了,出土的東西,沒有很硬的關係,他敢送拍賣公司嗎?只好訕訕地笑道:“嗨,您今兒個撿大漏兒嘍!”説著將東西打好捆,交給客人,一聲“您走好!”便結束了本次交易。

在潘家園的常客中,大家最願意津津樂道、口口相傳的故事,大多都與“撿漏兒”有關。儘管這些故事的內在邏輯如同打麻將的癮君子一般——報喜不報憂,但是,那一個個從潘家園地攤上脫穎而出的“灰姑娘”與“黑馬王子”,卻似乎是“潘家園口頭文學”中的永恒主題。

1  2  3  


下一頁“撿漏兒”·“打眼”上一頁尋夢潘家園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誰在收藏中國:揭古玩市場黑幕》
· “鬼市”·“淘客”
· “撿漏兒”·“打眼”
· “成化寶貝”
· 從毒販到首都公民
· 探班賊窩
· 夜盜漢墓
· 宿 命
· 沉船奪寶
· 國倉碩鼠
· “內鬼”落網
· 死而復活
· “盜亦有道”
· 假作真時
· 復活的“官窯”
· 一個獻寶者的遭遇
· 拍賣!拍賣!!
· 假畫尋蹤
· 試水拍場,槌下有“陰”
· 中國藏寶圖
· “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 一個“青銅王國”的興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