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逛博物館更像去景點? 博物館和孩子,誰拒絕了誰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8-16 13:37:22 | 文章來源: 考古網

給自己建一個博物館

當成為博物館的常客後,真正受益的是孩子。

羅曦是北京史家衚同小學的一名語文老師,一個偶然的機會她認識了張鵬,之後與張鵬合作,利用週末的時間把自己班的孩子帶入博物館。大約兩年的時間,羅老師驚訝于孩子的變化。

一次羅老師上公開課,那一課的題目叫《我是什麼》,講的是一滴水,由地面蒸發變成雲,再變成雨、雪降落到地面上匯入江河湖海給人類做出貢獻。羅老師在這一課的最後設計了一個問題:我是小水滴,有什麼方法讓我只做好事而不做壞事?羅老師在其他班進行試講時,得到的答案是建水壩、修水電站、修水車。在自己班正式講的那天,一個男同學給了大家一個出乎意料的答案:水電站是現代人做的好事,古代人也可以做好事,比如那些螭首。“螭首是龍的兒子,在故宮是排水的系統。我們班孩子在故宮博物院很詳細地了解過。我很清楚地看到在後面聽課的老師所流露出的驚訝表情。”

據悉,北京自2008年開始實施中小學生社會大課堂項目,市級資源單位已達500多家,包括故宮、首都博物館、抗日戰爭紀念館等。考慮到參觀博物館需要支出門票、學習耗材、往返交通費等費用,為了減輕學生負擔,從2012年起,北京市每年投入兩億元,用於學生走進社會大課堂的專項經費,城區按照每年生均150元給予補助,郊區縣按照每年生均200元給予補助,保證全市每名中小學生每學年至少兩次進博物館參觀體驗。

全國很多地方也出臺了類似的政策。

雖然種種數據表明,距離“每名中小學生每學年至少兩次進博物館”這樣的標準還有距離,但至少在靠近。

“博物館真的是美好的地方,我們在這裡不僅看到的是一些記憶,這裡也給自己未來留下記憶。是你在給自己建一個博物館。”張鵬説。

   上一頁   1   2   3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