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博物館對兒童的教育意義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7-15 08:58:40 | 文章來源: 文匯報

這次,在法國,最讓我吃驚和感動的是,小小孩成了各類博物館、美術館和古跡裏的主角。在那些地方,遍地都是孩子,成群結隊,由老師領著。多數情況下,孩子們進去便席地而坐,聽講,宛如上課。一呆就是大半天,還在那裏吃飯。

所謂小小孩,是指幼兒園裏的孩子,還並不是小學生。當然,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們,在國外,更是博物館和美術館的常客,這不稀奇。稀奇的是幼兒園的孩子要“長”在博物館和美術館裏。這一點,大出我的意料。

此前,我在聖彼得堡的“俄羅斯博物館”偶然見到過一組幼兒園的孩子去賞畫,還站在一旁偷聽過年邁的解説員怎麼給孩子們講解,回來寫過一篇題為《美術建國》的文章,曾引起美術界幾位權威的注意和好評。此次,在巴黎,在里昂,在普羅旺斯,在所到的博物館、美術館和古跡裏,孩子們成了那裏的主角,佔了參觀者的大多數。孩子們去博物館和美術館竟然普及到這種程度,著實讓我吃驚,更是感慨萬分,而且由此悟出了一些道理,自認相當重要,寫出來,以期受到普遍的重視。

我長期在文學館工作,又曾擔任過中國博物館學會的副理事長,知道中國孩子參觀博物館是怎麼回事。我知道,在國外,和在國內,孩子們去博物館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事情,由觀念到做法,都截然不同,區別極大。中國孩子們由於長期封閉在應試教育的環境裏,偶然去一次博物館,就全然是“得解放”,有如春遊或者秋遊。進門之後,狂奔五分鐘,轉一圈,算是參觀了,不聽講解,又叫又跳,快活得不得了,然後,圍坐下來,開始吃東西,喝飲料,打撲克,做遊戲……最後,坐上大轎車,打道回府了事。即便是這樣的“參觀”,一般每學期只安排一次,多了怕出事,被限定不宜多辦。

我去了一座離巴黎45分鐘路程的皇家教堂和修道院遺址。它叫“華幽夢”,譯名很漂亮,純屬古跡,是13世紀路易九世所建的教堂和修道院,後來在大革命時期遭到破壞,遺址現在由一家民間的藝術基金會管理,免費對孩子們開放。我剛到門口,就發現有若干法國警察在門口巡邏,陪同的先生説,可能有事。幸好,還讓進去。進去後發現有成隊的小孩子早已進來參觀和做功課了。那天,幾乎沒有成人去參觀,全院都是孩子們的天下。由草坪到花園,到每一間展室,包括在圖書館裏,都有孩子們的身影。這個景象,在中國古跡裏和博物館裏是絕對遇不見的。

這家古跡的管理者還專門為兒童設計了許多遊戲項目。譬如説,每個孩子胸前都挂著一塊小方牌子,上面有不同的圖案。鬧了半天,是博物館發給他們的作業,讓孩子們在博物館地上去找,地上鋪著不同圖案的磁磚,都是古物,找到和自己胸前圖案一樣的磁磚就有獎。又譬如,在花園旁邊的走廊上,有一群孩子圍在兩張大工作臺邊,正在敲敲打打,走近一看,原來正在學習作磚雕。有專門的成人作指導,讓孩子們拿著大榔頭和大鑿子,敲擊石膏板,做立體雕花。孩子們個個聚精會神,專心操作,不把外來人觀看當回事。家長、老師、工作人員,還真不怕孩子們砸了手,劃破了皮。這種事肯定會發生,但不怕,真打真敲,真使勁啊。不讓動手,怎麼能有本事呢。在圖書館裏,看見另一批孩子在做手工勞作,好像是往塑膠泥板上插擺各種顏色的小人、小樹和小房子,叫作園林立體設計吧,完全憑自己的想像,任意發揮,獨闢蹊徑,自成一派。這個功課倒和圖書室本身無關,只圖它有桌子和椅子,周圍是書架,特別安靜,適合動腦。在露天的大教堂廢墟遺址上,孩子們聽完講解,便在草地上奔跑,紛紛爬到殘留下來的大石頭柱基上,蹦上蹦下,那可都是八百年前的古物啊。

看了這些,我恍然大悟,有四條結論:一、讓孩子們從小就“長”在博物館、美術館和古跡名勝裏,把這些地方當成他們一生的最佳去處。最佳去處不是麥當勞和肯德基,而是博物館、美術館和名勝古跡,長大了,一輩子要去無數次,反覆地去,自己去,還帶自己的孩子去,總之,把這些地方當作首選和第一去處。二、由小就知道要傳承歷史,要重視文化,對文物、對美術作品、對歷史文獻、對古典建築有一種敬畏感和尊敬感,知道自己是打哪兒來的,知道要愛國愛家鄉,從而養成文明的社會風氣。三、在幼兒園裏,在小學裏,在中學裏,在大學裏,通通把去博物館、美術館和名勝古跡當成經常性的必修課,真的是在那裏上課,讓有專業知識的白髮蒼蒼的專家,而不是小辮子講解員,按兒童和學生的知識水準去給他們講課,讓他們搶答問題,做作業,年紀大的要記筆記,填寫知識答卷,回去要交參觀心得的作文,甚至提供專題報告。在這方面,不能因噎廢食,因怕出事而不敢組織,相反,要大力提倡,真正做到素質教育落到實處。四、博物館、美術館和名勝古跡把教育兒童當成自己第一要務,因為這是利在韆鞦的大事,是由根上抓起,是放長線釣大魚。難怪在國外,根本看不到博物館挂著某某學校教育基地的牌子,因為在那裏挂這樣的牌子完全是多此一舉,它們的基本職責本來就是教育兒童。

回過頭來説,在我參觀途中,發現有一群穿著非常正規的官員圍著一名女士,正在談論什麼。工作人員悄悄告訴我,她是法國現任的教育部長,正在考察該處工作。門口的警察正是為此事而來的。由此可見,博物館也好,美術館也好,古跡名勝也好,不管行政上歸哪個部門主管,反正都和教育密不可分。博物館壓根兒就應該把目光盯住兒童,目的是由小造就一代又一代有教養的文明人。

當天,我們想在修道院裏吃飯,知道那兒有公眾餐廳,進去一問,才知道不行,原因是餐廳的全部座位都預留給了今日來活動的孩子。

兒童,由頭到尾,在各方面,都是第一位的。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