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逛博物館更像去景點? 博物館和孩子,誰拒絕了誰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8-16 13:37:22 | 文章來源: 考古網


博物館數量不算少,總讓人感到高高在上

暑假還剩兩周了。與小朋友們的常規項目——火爆的出門旅遊和沒完沒了的輔導班相比,另一個數據則顯得很“冷”:自從進行免費開放試點以來,全國免費開放的博物館、紀念館已有1000多家,年觀眾量1.2億人次,其中青少年3500萬人次——按在校大中小學生2.3億計算,每人平均才0.15次。

眾所週知,博物館因擁有無數經典藝術典藏,及其具有的實物性、經典性和現場感的特點,對孩子的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西方一些國家的孩子可以説是在博物館、圖書館裏“泡”大的。而在中國,即使是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孩子去博物館的次數仍然很少。

“我們也想帶孩子去博物館,不過博物館太少了,不太方便。”北京市海澱區一年級小朋友雯雯的父親齊先生説。

齊先生的判斷似乎並不正確。

“北京的博物館其實非常多,在冊有100多家,這些博物館不僅品質很高、種類也很多。還有很多不在冊的企業博物館。不要説博物館離我們很遠,它就在我們的身邊。”暑假裏,做了10年博物館義務講解員的張鵬,在二十一世紀教育研究院組織的一次教育沙龍上這樣説。

記者在北京市文物局的網站上共查到150家在冊的博物館,僅雯雯家所在的海澱區就有21家。

普通家長和專業人士之間的感受為何有如此大的差距?是博物館拒絕了孩子還是孩子拒絕了博物館?

逛博物館如逛旅遊景點,教育功能被忽視了

“我認為當今博物館教育的最大困難是大家不去博物館,特別是學校的學生不去博物館。博物館教育缺失了。”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北大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副館長宋向光説。

由於歷史等多方面的原因,中國的博物館更多地把收藏和保護文物以及研究作為工作的重點,而教育功能被放在了從屬的位置或者是一個相對次要的位置上了。

記者曾經就孩子很少進博物館的問題採訪過一些博物館的管理者,不少管理者談得更多的是:國內的孩子缺少參觀博物館的素質,他們會大聲説笑,總想觸摸展品,還會你追我趕。

這些管理者的抱怨確實是事實,不過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的不少博物館繃著臉面對孩子。

其實,在大城市對學生免費開放的博物館並不少,而且博物館也還會為青少年設計有針對性的活動,以北京為例,首都博物館就專門為孩子們開設了“盤子裏的風景——瓷盤繪製”,北京天文館專門為喜愛天文的孩子開設了天文主題夏令營。

但是,這些活動除了媒體記者們在新聞發佈時能夠了解以外,又有誰在主動向孩子們介紹呢?“現在博物館的資訊都是單向的,有什麼展覽、有什麼講座,網站一挂就行了,博物館似乎不在乎來多少人,來的是什麼人。只是把這個展覽做好,來不來是你的事。”張鵬説。

1   2   3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