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不是一個只來一次的地方,是我們終身學習的場所。因為這裡收集了人類的記憶,珍藏著民族的靈魂,抵禦著歲月的剝蝕,我們要帶著對歷史文化的尊重感走進博物館。”
作為一名熱愛公益的人士,張鵬從2003年開始在國家博物館做義務講解,在他看來,帶孩子參觀博物館,重點是培養一種習慣和傳統,讓他打開眼睛去看、去觀察,而不是記住裏面的知識點。
張鵬分享一個小故事。他曾給一個小男孩講中國古代錢幣的演變過程,從貝幣到後來的銅錢、交子等,小男孩按順序將所有的內容畫在本子上,最後畫了一張信用卡,因為他覺得信用卡也有錢的作用。這點讓張鵬特別感動,他覺得孩子來博物館不僅是看,而是帶著觀察、思考和體會,興趣培養遠比知識點重要。
“我們希望能把博物館教育作為一種終身教育,而且和人們在不同階段的學習能夠有機的結合起來。”宋向光談到,不同年齡段、不同類型的博物館,所需要的學習方法也有所不同。比如6-7歲孩子喜歡在遊戲當中來學習,10-11歲喜歡比較抽象一點的規則性的學習,要根據孩子們年齡發育的特點,採取引起他們興趣而且樂於參與的方法來幫助他們學習。“很多家長問我,孩子語文作文不好,需不需要報班、請家教,我覺得完全不需要,真想提高孩子的語文能力,就大量地閱讀,包括我們生活的社會、周圍的環境,尤其是我們身邊的博物館。”羅曦説。在她看來,帶孩子在博物館中參觀,不僅是鞏固文字、積累新知的過程,也是孩子和家長情感交流的過程,是難得的人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