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逛博物館更像去景點? 博物館和孩子,誰拒絕了誰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8-16 13:37:22 | 文章來源: 考古網

美國的博物館則很不同。

宋向光介紹,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在考慮對兒童進行服務時,按照年齡把兒童分成了幾段,最小的是1歲半到5歲,中間的是5歲到6歲,然後是6歲到12歲,不同年齡段有不同的活動。“其中最有趣的是把孩子們耳熟能詳的兒歌重新填詞,把博物館的展品填在裏面,孩子們唱完歌后到博物館尋找歌詞裏的這些作品,找到以後真的是非常高興。”宋向光説。

據了解,美國有88%的博物館提供從幼兒到少年的教育項目,70%的博物館在過去5年中增加了面向教師和學生的新服務,而且還有300多座兒童博物館,每兩萬多兒童就有一個;而我國,兒童博物館不超過10家。大多數博物館既沒有服務未成年人的展廳和展覽內容,也缺乏專門針對兒童的講解員和講解詞,所有人聽相同的講解。

“所以,人們逛博物館就像逛旅遊景點。”張鵬説,“我們做博物館講解的都知道,去博物館的基本是兩類人,一類是真正的博物館愛好者,另一類就是遊客,他們覺得來一次北京要去一次故宮博物院,當成一個旅遊景點參觀,根本就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個可以供大家學習的地方,也就是説公眾很容易就忽視了博物館的教育功能。”

近幾年,隨著觀念的轉變,博物館的教育功能也越來越受到重視,不僅很多博物館都免費向公眾開放,而且不少博物館還設立了社教部門,專門負責與教育相關的事項。但是要想充分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功能仍然有很大的難處。

“一次我們策劃了與剪紙相關的體驗活動。”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一位專門從事社教工作的人員介紹,為了讓孩子們能與真正的藝術家進行交流,請了民間藝術家到現場,很多民間藝術家的經濟狀況並不好,因此,博物館給他們支付了一定的費用。於是,支付這個費用就成了大難題:博物館並沒有這樣的經費,似乎只能向參觀者收取,但是,一旦向參觀者收取費用,活動的公益性就要被質疑。“我們的困難就在這裡。”

比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們愛上博物館

重“展”不重“教”使得博物館沒能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那些已經身在博物館的孩子就真的走進博物館了嗎?

今年春天,齊先生從朋友那裏得知國家博物館有一個名為“道法自然”的特展,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的不少名畫都在這個展覽中展出。於是,他跟幾個朋友相約帶著孩子們去看展覽了。

沒看一會兒,就見其中一個孩子跟自己的媽媽吵了起來,這個孩子大喊著:“我再也不跟你來看什麼破展覽了。”

原來這位媽媽自從進了展廳以後,就忙不迭地拽著孩子追講解員,只要哪幅畫前面有講解員,她就把女兒硬塞到前面去,為了檢查女兒聽的是否認真,還時不時讓女兒給自己復述一下,然後再把女兒塞到另一幅正在講解的畫前,沒折騰幾次,小姑娘就徹底不幹了。

“有些家長以為進入博物館就是要讓孩子們掌握知識的,其實,我覺得準確、科學的知識確實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張鵬説,比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們愛上博物館。

張鵬記得,有一次在美術館看到一個小朋友在畫花,雖然看著墻上的一幅畫,但是小朋友並沒有按照畫上的顏色進行塗色,這時坐在旁邊的媽媽質問孩子:“你為什麼不看畫面?”

孩子在博物館有他自己的角度,往往是成年人看不到或是想不到的,而成年人常常按照自己的理解強加給孩子一些要求。不少老師和家長要求孩子回家以後必須寫一篇日記或觀後感,於是,不少孩子在博物館裏沒有帶著一雙發現的眼睛,而是把自己當成了掃描器,不停地在自己的本子上拷貝著簡介上的知識點。

“其實,只要孩子喜歡上了博物館,他會自己迸發出強大的學習勁頭。”張鵬説,有一次他講中國古代史,一個二年級小朋友一直跟著他,跟了五個小時。第二次再去的時候,這個孩子完全不跟著張鵬走了,他要自己去看,他説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也知道該怎麼去看了。“這才是孩子在博物館應有的效果。”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