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西方博物館館藏中國文物現狀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8-09 15:12:29 | 文章來源: 中國藝術報

 

文物,對於一個國家來説,不僅是往昔歷史的珍貴遺存,更重要的是一個國家綿延幾千年文明的有力見證,但是由於一些原因,使大量中國文物不得不遠離故土、流失海外。近日,記者就西方博物館館藏中國文物一話題採訪了美國斯坦福大學坎特藝術中心亞洲藝術主任楊曉能。深入了解了歐美博物館館藏中國文物情況,對中國與歐美博物館在文物收藏上的價值取向做了比較。

文物來源很少源於掠奪

談起西方博物館館藏的中國文物,大部分人都會不由自主地想到19世紀中後期,西方列強洞開中國國門,掠奪中國奇珍異寶不計其數,自然會認為西方博物館館藏的中國文物都是如此得來。針對這一論斷楊曉能説:“西方博物館館藏中國文物,現在看來主要有兩種途徑:其一,收藏家捐贈。其二,博物館自己從文物商或私人藏家買進。文物商和藏家的貨源複雜,有的直接或間接的來自盜墓者、走私者等。對於過去傳説的掠奪所得,在正規博物館裏還是很少的。但是也不能排除一些因為歷史遺存而來的情況,一般歐洲博物館會有此種情況,比如大英博物館館藏的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摹本,的確是當年八國聯軍搶掠來的,而後捐給博物館,但是博物館本身並不是這種卑劣行為的實施者。 ”

其實,據楊曉能介紹,西方博物館館藏的中國文物絕大部分還是通過其他途徑得來的。例如,末代皇帝溥儀就曾經將1000多件瓷器抵押給銀行,因到限期後沒有贖回,銀行就將其賣給了英國人大衛,大衛後又將其捐給倫敦大學,不久前倫敦大學由於經濟狀況不佳,就將這批國寶長期借給大英博物館展出,這批瓷器包括青花、五彩,許多甚至還是官窯中的孤品,集合了宋元明清的精華,他們流失到海外,不能不説是種遺憾和損失。

收藏標準有區別

西方博物館在中國文物收藏方面都很有自己的個性,但大多以藝術的角度收藏和研究。歐美博物館之間的收藏具體也有區別,比如美國博物館的中國文物收藏不僅種類齊全,而且繪畫收藏要比歐洲博物館的好,比較著名的有華盛頓的弗利爾美術館、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堪薩斯市的納爾遜藝術博物館等。歐洲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類別也很多,但是主要還是青睞于器物,諸如青銅器、雕塑和瓷器等。 “相比較國內對文物歷史考古價值的重視而言,西方博物館則強調造型藝術,更重視造型的精美度。 ”楊曉能這樣告訴記者。眾所週知,國內歷來重視青銅器內的銘文,因其可以證經補史,所以有銘文的青銅器不僅更受重視,而且價格更高。但在西方,看得懂銘文的人寥寥無幾,因此青銅器是否有銘文並不是收藏的首要標準,反而是對青銅器的造型更加看重。例如,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商代晚期《雙羊尊》 ,就因其造型獨特,被列為長江流域的青銅器代表作。

楊曉能還特別提到了英國的維多利亞和艾伯特博物館,與大英博物館重視文物年代久遠的一面相比,維多利亞和艾伯特博物館似乎顯得現代了許多。他強調對裝飾藝術的收藏,館藏的中國文物主要是明清時期的時裝,包括明清官袍、絲綢品等,還有明式傢具、屏風之類,以及描繪廣東沿海一帶民俗風情的畫作。

此外,捷克的布拉格博物館在中國文物收藏上也頗具傳奇色彩。上世紀50年代,中國外交面臨困境,那時中國代表團曾受邀前去參加一些活動,彼此建立了很好的聯繫,因此布拉格博物館就收藏有一大批20世紀的中國繪畫,而這一時期的繪畫正處在究竟該秉持傳統還是學習西方的特殊階段,所以西方博物館收藏較少。據悉,此博物館藏有齊白石作品70多幅,李可染作品也有幾十幅,為其研究20世紀中國繪畫提供了寶貴的資源。

流失海外文物能否回家

當被問及西方博物館館藏中國文物被出售或者被拍賣的情況是否時常發生時,楊曉能説:“這種情況是有的,如果是很早收進的藏品,由於歷史原因或者其已經不符合博物館的收藏標準時,博物館有可能考慮將其出售。例如,幾年前波士頓美術館就出售過一小部分瓷器。但是一般這樣做都會比較謹慎,一方面淘汰的藏品很少高額成交,另一方面有可能得罪捐獻者本人或家屬,從而影響到潛在捐獻者的熱情。現在規範的博物館在接受文物捐贈的時候都比較嚴謹,比如我所工作的斯坦福大學的博物館經常對不符合入藏博物館要求的捐贈婉言拒絕,或者建議捐贈者將其出售,然後再將出售所得的錢捐給博物館。 ”

談及此,楊曉能也和記者對最近幾年西方炒得比較熱的話題——西方博物館館藏外國文物是否該歸還,進行了交流。比如大英博物館展出的希臘神廟浮雕,希臘政府一直要求歸還,但至今沒有達成協定。還有讓人不得不想起的圓明園鼠首、兔首的艱難歸國歷程。對此,楊曉能告訴記者目前西方博物館普遍就收藏文物達成的約定,即以1970年為準(此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達成公約) , 1970年以前的外國文物一般不予以追究來源,1970年以後的,必須有證據來證明其正當來源和途徑。但這也只是普遍達成的共識,私人藏家不受約束,所以能否普遍履行依實際情況而定。

“西方許多綜合性的百科全書似的博物館,涉及文物門類齊全,而國內的博物館大都只收藏本國文物,很少有國外的文物收藏,當然這也和一定的歷史原因分不開,世界文明古國大多在近代衰落下去了。文物流失,同時又無力收藏其他國家的文物,不便國內觀眾對海外文化和藝術的了解。 ”對此,楊曉能希望國內博物館在這方面能夠有所側重,以方便國內外藝術第一時間互相交流與學習。“在西方,最受大眾歡迎的莫過於印象派的藝術,但中國文物在國外受關注的程度也是極高的,比如我們斯坦福大學博物館館藏的中國文物,涉及青銅器、玉器、陶瓷、書法、傢具等,除了用於教學外,也對外免費開放,每年會有20多萬人前來參觀。 ”楊曉能説起這個內心還是十分欣慰的。可見只要是美的藝術,接受起來便不分國界。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