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人大附中副校長沈獻章:教師肩挑千鈞重擔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5-26 13:43:26 | 文章來源: 新華網

沈獻章副校長迎接參加高考的學生

語文教師應該是雜家

沈獻章出生在湖北省隨州市一個工人家庭。談起過往,談起家鄉,他依然難抑深情。沈獻章的父親是一位高級技工,對孩子們家教極嚴。文革期間,學校停課,在父親的嚴格要求下,沈獻章上午看書,下午練字,晚上練習打算盤。他研習過多種字體,認真看過許多革命書籍,包括當時的所謂“禁書”也多有涉獵,且反覆研讀。

大學時代,沈獻章熱愛哲學和歷史,博覽群書。工作之後,沈獻章在熟讀群書之餘,他還學以致用,觸類旁通地把這些學科的理論運用到了語文教學中。

廣博的知識修養,豐厚的知識底蘊,加之近三十年的語文教學實踐,使得他對語文、語文教學、語文教師有許多獨到的心得和看法。他認為,語文在知識上與其他學科都有交叉,語文老師應該是一個雜家。只有知識廣博,擁有各種知識,才可以學好語文,才可以當好一個語文教師,否則,有時會陷入窘迫之中。教師的教學研究不應該是脫離教學實踐的純理論的探究,也不應該是就事論事停留于現象上的教學回顧,而應該針對教學實踐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提到理論高度上認識,這樣的教學研究才具有現實性、指導性。

基於上述認識,他的教學研究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探索語文教學中某些側面的規律,因為中學語文教學有其總規律,個人力量有限,宜縮小範圍,逐步探索一個個反映某一側面的規律;一是針對教材中的較突出的有爭議的疑難問題,以有關的理論為指導,深入探究。

他很早就意識到作文教學存在著一種不正常的現象,即對於學生認識能力的培養,一直處於一種無所謂的狀態,由此導致不少學生走上了輕認識、重技巧的歧路,偏頗地認為自己寫不好作文是因為沒有“才氣”,沒有“詞兒”。

為此,他研讀有關書籍,積極探索作文訓練的合理途徑,進行了《用唯物辯證法指導學生寫作》的教改實驗,把唯物辯證法引入到寫作教學中,把哲學的認知方法和規律聯繫實際事例深入淺出地講解給學生,引領學生們用哲學方法來審題、構思。他引導學生將內因與外因、主要與次要、客觀與主觀、全面與片面等十幾種關係,由淺入深的進行分析,加深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使得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辯證分析能力大大提高,作文跑題偏題的現象大大減少。他的教改試驗,得到同行專家的充分肯定,被認為是在思想教育和作文教學的結合上探索了一條新途徑。

淵博的學識、廣闊的視野,也使得他遇到教學中的疑難問題和不同的意見,從不人云亦云,盲目附和,或者不假思索予以否定,而是視為進行教學研究,提高業務水準的好機會。本著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沈獻章一面認真學習有關的理論和權威資料,一面深入鑽研教材,然後運用辯證觀點力求準確地解決疑難,避免片面性、絕對化地看問題。

有一段時間,社會上出現了一股詆毀魯迅的思潮,有人撰文駁斥魯迅,認為曾經被魯迅先生在其名作《記念,劉和珍君》中痛罵為北洋軍閥爪牙的楊蔭榆其實是一位很有民族氣節的愛國女性。他經過認真分析研究對方文章,運用自己豐富的文科方面的知識積累,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指出對方觀點偏頗之處——-將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混為一談,用楊蔭榆後來的民族氣節來掩蓋其先前的政治錯誤,明確指出必須進行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的評價,借此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教育。

針對現在社會上很多人對素質教育和高考關係的偏頗認識,沈獻章認為不能把二者簡單對立起來。他指出,高考作為中學教育的指揮棒,有著十分重要的導向作用。公眾對應試教育的批評很多,但我們也應當承認,通過近年來的改革,高考已經越來越體現對能力和素質的檢測。素質教育不以高考為唯一目標,它注重學生德、智、體、美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使學生能夠適應未來社會和時代發展的需要。他把高考錘鍊的學生的綜合素質歸納為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良好的學習素養,二是良好的心理素質,三是堅韌不拔的意志毅力,不屈不撓、迎難而上的精神。

三十年來,筆耕不輟,沈獻章在國家級、省級專業報刊雜誌上發表的100多篇論文,無論是探索語文教學的規律或是研究解決教學中的疑難問題,都緊緊圍繞教學實踐,起到促進業務學習,提高教學品質的作用。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