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人大附中副校長沈獻章:教師肩挑千鈞重擔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5-26 13:43:26 | 文章來源: 新華網

沈獻章:篤志丹心耀百花

——記語文特級教師、人大附中教學副校長、朝陽學校校長沈獻章

教師心裏要裝國家、裝教育、裝學生、裝責任、裝追求。教師肩上挑著千鈞重擔,一頭挑的是學生的現在,一頭挑的是祖國的未來。因此,教師工作的“責任”十分重大。這種“責任”時刻提醒我,在教學和管理工作中必須認認真真,踏踏實實,不能馬馬虎虎,敷衍塞責。

沈獻章副校長

溫和的笑容,深邃專注的目光,顯得樸素親切,沉穩大方,始終透著卓爾不群的風度、雅而不俗的心態,他就是語文特級教師、人大附中主管教學的副校長——沈獻章。他還是中國人民大學特評教授、北京市海澱區高中教學專家組成員、海澱區名師工作站導師、海澱區高三語文兼職教研員、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考試》編委、光明日報《考試》雜誌編委。他多次在“中央電視臺”國際網站、中國教育電視臺、人民網等為全國高三學生做高考語文復習指導。夏日的一個下午,我們走訪了沈獻章老師。

教師成長三境界

作為一名特級教師,一所“國內領先、國際一流”中學主管教學的副校長,沈獻章參加過無數次的觀摩課、示範課、公開課、彙報課,積累起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教育智慧,在成長的道路上且行且看,不斷總結,不斷提升。

就這樣一路走來,篤志丹心示大愛,化為甘霖百花開,在不經意間,沈獻章也先後獲得“湖北省教學一等獎”、“湖北省勞動模範”、“湖北省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教育科研傑出校長”等榮譽稱號。然而,開啟了沈獻章30多年從教生涯的,卻是那個特殊年代的一段知青經歷。

1972年,高中畢業的沈獻章成為了一名下鄉知識青年,到了隨州一個邊遠的公社。一個偶然的機會,文文靜靜、知書達理的他被選派為一所公社小學的老師。一所學校,百十個孩子,一間教室,坐著不同年級的學生,一個老師,要教語文、數學、音樂、體育……,使沈獻章得到了全面的鍛鍊。樸實的農民對於教師的那種近乎崇拜的熱情,卻讓他刻骨銘心。農民們不識字,但因著生活的重負,他們長于算這樣一種帳:一個娃娃讀書考出村子,家裏就能少蓋三間房,出息的娃在外工作還能往回家掙錢。

“知識改變命運”。這一説法是那時眾多農民心中最堅實的信條,有著最質樸的表現形式,同時也是千百萬農村兒童發憤苦讀的動力。農民們對老師敬仰至極,甘願傾其所有,甚至會在那個衣食難足的歲月設法弄來雞蛋予以款待。沈獻章感受著這一切,一種莫名而真切的責任感在他心底滋生開來,逾長逾強烈。

“做一天老師,就要全心全意地對待學生和家長,決不讓他們失望,絕不誤人子弟”,從此,他將教書育人這份沉甸甸的責任牢記在心,日教夜學,在這所農村學校裏度過了一段艱苦而充實、感動而無悔的時光。

多少個夜晚,挑燈夜戰;多少個黎明,用深深的疲憊迎來噴薄而出的那輪朝陽。沈獻章認認真真地給鄉村的孩子們上好每一堂課,為的就是不辜負老鄉們的期望。這是一種模糊的職業責任感。在工作之餘,他依然沒有放棄學習,依然在知識的海洋不倦地遨遊,汲取知識的養分來充實自己。他渴求更大的成績和進步。

機會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1974年,沈獻章在全公社1000多名知青中脫穎而出,被推薦選拔進入武漢大學分校(現在的襄樊學院)深造,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湖北名校襄樊四中做語文老師。當時的襄樊四中是湖北省首批重點學校,校內精英教師雲集。學校的聘任制度非常嚴格,每一個新教師都能感受到強勁的壓力,他們把這種壓力叫做“七月之戰”。

“七月之戰”這是一種從五十年代就在該校形成的聘任制度:新教師在三年的嚴格考核裏,必須同時通過學生、同事、鄰校同行及校領導的三層考核才能被決定是否能有實力留校任教,被人們成為“三道關”。因此,每年的七月,都會有一批不合格的老師被淘汰出局。這種制度對於名校師資力量是一種強勁有力的保證,每一名新老師都不敢有絲毫懶惰鬆懈,必須紮實認真,力求全力講好每一堂課,帶好每一個學生,練好教學的基本功。

憑著學不知厭、教不知倦的刻苦精神,沈獻章在教學上的才幹日益彰顯,三年之後,他以優異的成績通過各項考核。隨後,沈獻章考入了華中師範大學中文系。大學期間,他飽讀中文專業各科書籍,並涉獵教育學、心理學、哲學等邊緣學科書籍,這些都為他日後的教學研究和校園管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段時期,成為他提升中文知識和自身修養的黃金期。

1984年,他被敲定為市委主要領導秘書的最佳人選。沈獻章經過艱難抉擇,放棄許多人夢寐以求、光宗耀祖的從政之路,選擇了無名無利、淡泊一生教育行業。他之所以做出這樣的抉擇,理由很簡單:“我當時覺得自己滿腹的知識滿身的本事,就想在教學上大展才華。既然認定了教書,就要認認真真教書,清清白白做人,在這條道上堅定地走下去。”

“板凳須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沈獻章信奉治學必須勤苦之道,他一心撲在教學上,堅持寫教學後記,記錄和總結教學中的經驗、教訓、體會與得失。由於好學,他在教學當中常常旁徵博引,知識面寬廣,深受學生歡迎。在教學實踐中他好學深思,刻苦鑽研,對高中語文歸納分類,分為多個專題——基礎知識、詩歌、散文、小説、戲劇、文言文、作文,每一類別他都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2000年8月,沈獻章調入人大附中,從此他的人生揭開新的一頁,10年來,沈獻章一直教高三畢業班,在人大附中這塊沃土上,一如既往踏踏實實工作,全身心投身教書育人的事業之中。同時,作為主管教學的副校長,他認真落實劉彭芝校長“尊重個性,挖掘潛力,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一切為了祖國的騰飛,一切為了人類的進步”的教學理念,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把心思放在學生全面發展上,眼睛盯住學生的多元化發展上,緊扣素質教育的主線毫不鬆懈,全面提高教學教育品質。

長期的探索和實踐,不僅成就了沈獻章在語文學科領域的造詣,而且使他對教師的成長和成才有著深刻的感悟和體驗,他以個人成長的三部曲:農村民辦教師——省級一流學校教師——全國一流學校教師為基調,結合其他優秀教師成長的歷程,把教師成長概括為“三種境界”:第一境界,即“站上講臺”,教師站上講臺,就必須對自己所授課程有真切的了解,能夠嫺熟無誤的傳授本學科的知識;第二境界,即“站穩講臺”,在正確講解學科知識的基礎上,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解析思路、技巧以及總結學習的規律,讓學生不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第三境界,即“站好講臺”,要能“跳出教材看教材,跳出試題看試題”,能站在編者、作者、出題者的角度,思考為什麼要選這篇文章?為什麼要出這些試題?每篇文章、每個習題、每道考題的意義在哪?除了已定的文本、試題,是否還有別的內容可以代替?代替後又將有什麼得失……這個階段要求教師上課不能依賴教材,對科目知識有全面精透的把握,並進行過細緻而深刻的鑽研後,將成果有效的傳授給學生,使學生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晚清一代宗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説——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王國維的論述是詩意的凝聚,是精神的貫注,將禪學、詩學與人生哲學融會貫通,鑄為一體的。

沈獻章的教師成長三境界儘管沒有那麼多的詩意,但卻體現出了一名優秀教師的真知灼見,是對教師成長道路的高度概括和凝練總結,其中蘊含深刻的哲學思想和豐富的辯證法,它設定了教師生命氣息充盈的坐標,引導著教師達到一種永恒的自由之境。

1   2   3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