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晶:中國經濟,進取之中防止“成長陷阱”
    在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特別是經歷了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之後,中國經濟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之一。本屆政府已經迎來第五年任期,這些年來,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巨大的潛力等待開發。我們非常關注:中國經濟在這五年當中有著怎樣的進步?未來發展還有怎樣的空間?[詳細]

張曉晶談中國經濟五年之變

張曉晶談中國經濟五年之變

    在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特別是經歷了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之後,中國經濟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之一。這些年來,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巨大的潛力等待開發。

完全依賴外需促進經濟增長的模式要變
    全球化到今天要發生一定程度的變化,不一定叫逆轉,但是有一定程度的變化,過去那樣的全球化可能很難存在了,就是完全有利於中國這樣一個新興的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擴大貿易份額,然後出口大量産品,這個時代可能一去不復返了。這個問題不是短期問題,是我們遇到根本性轉折的一個信號,就是未來不能太指望外需了,儘管我們還需要一定的貿易份額。而且我們將會在更多的領域出現競爭,包括服務業,在發達經濟體只有服務業才更有競爭力。這是我們將來應對的挑戰,同時跟我們相關的就是必須要擴大內需。
防止“成長陷阱”首先要打破壟斷
    “中等收入陷阱”類似這些問題,第一要推進市場化,打破壟斷,只有打破壟斷,一起競爭的時候,才能起來。無論是實業還是金融都要打破壟斷,我們金融那是虛的,它獲得的那些利潤都是利差,這樣在國際上是沒有競爭力的。第二就是創新。創新從哪兒來,也是打破壟斷才有創新。當然我們説國家要支援,但是更多的是要市場激發活力。第三是收入分配,城鄉差距必須解決。政府要讓更多支出屬於民生。第四在中國的高速增長過程中,積累了很多風險,我們要防止外部衝擊。很多最後出差錯的情況是外部衝擊,一下子給它衝跨了。

高峰對話

王小廣:2012,中國經濟走向何處
王小廣:2012,中國經濟走向何處
    促進實體經濟發展,並不等於要保護該淘汰的過剩的東西。實際上一旦房地産泡沫破滅,資金流就自然向實體經濟流動。國家也要引導資金流向創新科技進步的項目,讓産業政策來發揮作用。
郭田勇:金融改革才是根本之道
郭田勇:金融改革才是根本之道
    還是要依靠深化金融改革來解決,深化改革放寬銀行業,包括其他金融機構的市場準入,允許民營資本到金融機構裏,把金融機構的這個量進行做大,同時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利率放開。

各方評論

孫曉莉

孫曉莉談社會管理五年之變

    當前,中國社會發展矛盾與機遇並存,各種矛盾集中凸顯,給社會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加強和提高社會管理,對於中國政府而言,顯得特別迫切。

政府與民間互動日益頻繁
    從政府這一主體來看,網際網路已經成為了解民情、聽取民聲、體察民意、匯集民智的一個重要平臺,網路問政越來越成為各級領導幹部體察民情、了解民意的一個重要載體。通過網路問政,各級領導幹部可以廣泛收集輿情資訊,及時準確地把握具有全局性、苗頭性、傾向性的問題,拓寬資訊渠道,從而提高自己的社會輿情應對能力;可以及時聽取、研判、吸收、論證社情民意和來自人民群眾的真知灼見,為自己科學決策提供參考,以更好地實現決策執行過程中的民眾認同和配合。
“工”“農”兩手抓 兩手都要硬

    新生代農民工與其父輩有著明顯的差別,他們年紀輕,而且缺乏務農經驗;對農村的情感較少;受教育水準較高;絕大多數沒有結婚,因此也沒有家庭經濟負擔,他們的父母也有了更好的經濟條件;他們外出不只是為了打工賺錢,更重要的是為了改變生活,嚮往城市生活。他們希望獲得城市居民的地位和身份,享受市民權利。這些新生代既有可能像第一代那樣到了一定的年齡重新返回鄉村,又有可能會長期留在城市。不管怎樣,他們現在對農村的依賴不那麼強,而對城市也沒有建構成強有力的社會認同,更沒有形成確定的城市化預期。從這個層面上看,他們是半城市化的主要人群。

高峰對話

丁元竹:進一步創新社會管理的幾點思考
    從最初的社會治理,到後來的政府的介入,再到後來的社區特別是地方政府的介入,不同歷史階段,面對的問題不一樣,採用的治理方式也大不一樣。現代社會管理手段是多樣化的。
楊雪冬
楊雪冬:開啟政府與民眾的溝通之門
    如果説改革開放之初,是政府和執政黨帶領社會、推動社會、鼓勵社會來適應新的環境,那麼現在已經進入了社會推動政府和執政黨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的新階段。

各方評論

唐鈞教授談社會保障五年之變

唐鈞談社會保障五年之變

    “十七大”提出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城鄉覆蓋全民之後,預計今年能夠做到制度上的全覆蓋。現在要考慮的問題在於社保體系實現了“全覆蓋”以後應該怎麼辦。

“覆蓋城鄉居民”是過去五年社保工作的最大成就
    過去五年,社保工作最大的成就是“覆蓋城鄉居民”。“十七大”提出了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概念,在去年6月份的全國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部署暨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經驗交流會議上,溫家寶總理指出,國務院決定在全國範圍啟動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試點,在本屆政府任期內基本實現制度全覆蓋,這是黨和政府的重大惠民政策,是健全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重大制度建設。從制度上來講,“全覆蓋”似乎已經不是個問題,但制度運作本身還需要完善。
專業化的家庭養老更適合中國國情
    中國有70%的老人其實是低收入的,針對這類人群,唐鈞指出,在退休之後可以選擇回去照顧自己的父親、母親,由政府發社會工資,選擇回家照顧老人的勞動者,要跟社區簽一個協議,必須參加各種的專業培訓。每個社區都要有社會工作機構,社工定期的對家庭照料做出評估。這可能是最適合中國國情的,成本最低的一種就業方式。但是,並不能像現在這樣的傳統的只管吃住的家庭養老,而是有組織的,趨向專業化的家庭養老。由縱向的社會組織和橫向的社區服務構成一個強大的社會支援網路來支援家庭養老。

高峰對話

王小魯
要儘快實現社會保障體系全覆蓋
要提高居民消費,糾正結構失衡,絕不僅僅是增加轉移支付和鼓勵企業提高工資就能解決的。這些導致結構失衡的因素,都與不適當的國民收入分配,以及已經形成的既得利益格局直接相關。
葉檀
貨幣學德國 養老學美國
作為正在建立社會保障體制的國家,美國鼓勵個人努力的方式值得借鑒。無論哪一種方式,包括中國心儀已久的新加坡模式,公平的法律救濟是保障模式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

各方評論

徐世丕談文化軟實力五年之變

    十七大報告中突出強調,加強文化建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極端重要性,五年來中國的文化軟實力發展都取得了哪些成果?在對外的文化吸引力和價值影響力上有哪些提高?

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軟實力最有力的支撐
    擁有五千年曆史文化的中國,曾經是世界上文化軟實力最強大的國家。這在西方與東方的歷史上,沒有任何國家能與之相比。多年來,大量的可見的文化遺産、文化遺址得到了保護,而且文物保護的專項經費,十一五中央投入達到140.2億,跟十五相比較增長差不多十倍。在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上,在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213項名錄中,中國佔了28項,其中還有6個項目列入了急需保護的名錄。十一五以來,我們做了這麼多工作,正是為了挖掘和提升中國文化的軟實力,包括發掘中國歷史文化軟實力,讓它們重新煥發生命,煥發生機,我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
中國文化走出去應該鼓勵更多的民間交流
    我們要走出去的這些文化産品,特別是藝術類的這些東西。不要打上意識形態的標簽。官方色彩在外國人的心裏會有一種戒備心態,要讓大眾喜歡就很不容易。當然這些年政府都在極力淡化官方色彩,強化民間色彩,我覺得這個是很重要的策略問題。只有這樣,我們的文化産品會走得更遠,影響更大。所以我們應儘量多鼓勵民間的東西走出去,多做民間的交流。我們走出去的目的是為了學,學了以後才能更好地走出去,這個對外文化交流中央原來定的政策,叫以我為主,為我所用,這是文化主權的體現。以我為主,文化主權為我所用這是必然的。

高峰對話

大國變強國需要文化領跑
財富總量的世界排名證明中國經濟成就突飛猛進,然而文化領域的“赤字”卻成了這個東方大國不折不扣的“短板”。真正的強國,不該只有經濟和國力的重量來支撐,文化內涵同樣需要厚重深遠。
探尋文化産業創新模式
對於一些處於發展期的文化企業來説,資金的問題確實是其擴大再生産必須克服的難關。國家對文化産業,特別是對大規模的文化産業園的建設應該給予更多的資金補貼與政策傾斜。

各方評論

吳江

吳江談人才戰略五年之變

    中國人才總量躋身世界第8位,但是從人才創新力和競爭力角度來説仍處於劣勢。作為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中國必鬚髮揮後發優勢,才能在2050年進入世界人才強國的行列。

人才戰略實施面臨“四熱四冷,四多四少”
    在落實人才發展規劃方面存在“四熱四冷,四多四少”的問題。四熱四冷即:政府熱,用人單位冷;中央熱,基層冷;黨委組織部門熱,業務部門相對較冷;增強熱,存量冷。四多四少是:創新人才多,創業人才少;政策創新多,體制機制創新少;投資見物多,投資到人少;領導推動多,法制保障少。對此,應當第一要加大對不同群體普及和宣傳科學人才觀的力度。第二要找準政策的難點和問題,創造良好環境。第三要注意統籌人才的進度,特別要注意激發激活存量人才。第四是加強目標責任制。最後是人才立法。
依靠後發優勢 打造世界人才強國
    總體來説,和發達國家的競爭,我們處於劣勢狀態,這是一個基本判斷。人才工作是要有條件的,所謂條件首要是經濟條件。我們總體上是弱勢,但這不等於沒有優勢。第一中國是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其次,我們有一個穩定的社會。第三,後發優勢。留學人才回國人數井噴式的猛漲。第四,中國全部老百姓都在投資子女教育。從這些方面來看的話,追趕人才強國,進入世界行列,我有信心。

高峰對話

沈榮華
沈榮華: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人才思想
    十六大以來,在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下,在科學人才觀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我國人才建設不斷發展。我國已從一個人才資源相對匱乏的國家發展為人才資源大國。
蕭鳴政
蕭鳴政:黨政人才培訓機制創新建議
    當前黨政人才培訓仍然存在某些不足,為了更好地適應未來形勢發展的要求,建議從培訓理念、培訓內容和方式、培訓激勵約束機制、品質評估制度等方面進行創新。

各方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