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手記
“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過程,實際上是一個中國本土文化全方位發展和在數量品質上全面提升的過程”。回顧過去五年,中國的文化軟實力發展取得了取得豐碩的成果。文化産業跨越式發展,文化産品和文化服務突飛猛進,文化市場的綜合執法改革取得重大進展,更加重視對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保護,中國文化對世界的吸引力和價值影響力上都進一步擴大。[詳細]
以論對策
- 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軟實力最有力的支撐
- 中國五千年的文化是無論哪個國家都無法比相提並論的。十一五以來我們做了很多工作,打造和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包括發掘中國文化軟實力那些潛在的東西,讓它重新煥發生命,煥發生機,重新得到激活,我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詳細]
- 五年來最大進步是文化市場綜合執法的改革
- 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直指文化市場多頭治理的弊病,把原來宣傳、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幾大部門分設的分類文化市場的執法隊伍和交叉管理許可權,進行了整合優化,重新組建了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隊伍。這是一個良好的趨勢。[詳細]
- 中國文化走出去應該鼓勵更多的民間交流
- 我們應儘量多鼓勵民間的東西走出去,多做民間的交流。我們走出去的目的是為了學,學了以後才能更好地走出去,這個對外文化交流中央原來定的政策,叫以我為主,為我所用,這是文化主權的體現。以我為主,文化主權為我所用這是必然的。[詳細]
文字直播
當今世界,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要求更加緊迫。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突出強調加強文化建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極端重要性,那麼五年來,中國的文化軟實力發展都取得了哪些成果?在對外的文化吸引力和價值影響力上有哪些提高?未來中國文化軟實力又該如何發展?觀點中國頻道有幸邀請到,著名文化研究學者徐世丕先生,進行深入分析解讀。
觀點中國:回顧過去五年,中國的文化軟實力有了怎樣的發展?在社會風氣、個人素質、精神價值等方面都發生了哪些變化?
徐世丕:首先,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是一個系統工程,它既包括實踐層面,也包括精神層面。我們先來看看文化行業的實踐成果。
“十一五”以來,國家對於軟實力發展高度重視。實際上十六大就已經明確提出,要大力提升我們的文化軟實力。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過程,實際上是一個中國本土文化全方位發展和在數量品質上全面提升的過程,它包括文化創作,藝術創作生産、傳播、消費諸多方面。只有生産出更好更多的文化産品,並通過這些産品的有效消費與傳播,才能夠實現文化産品影響人們精神層面、進而影響社會發展進步這樣的軟實力效能。
文化軟實力必然依託文化産品消費來體現,即通過文化産品和文化服務的接受度和影響力來體現。“十一五”文化行業的發展,可以稱之為跨越式發展。比如説文化産業。現在的年産值已經過萬億。2010年,我國文化産業增加值達到11052億元,但于發達國家水準相比還不高,不足GDP的3%。又如電影業,包括我們國産電影,這些年發展也很快。2003年我們的電影票房還不到20億元,2010年我們突破了百億,2011年是131億。在數量上,中國影片生産數量以及電視劇生産數量在世界上都名列前茅,電影産量已排第三,電視劇世界第一。我們動漫産業也發展很快,22萬分鐘産量。我們的文化産品在發揮軟實力作用的過程中起了很重要的支撐作用。比如説《亮劍》、《潛伏》這樣的電視劇,它對人的影響力,尤其是人們對信仰的力量的認識,是很多空洞大道理與説教難以達到的。還有就是這些年我們出版了一些好書,在世界上擴大了中國文化的影響。現在中國已是出版世界大國了。2010年有過千億的産值,當然,我們出版的書籍,優秀的作品還不是很多。
同時,我們的公共文化服務,五年來有非常大的進展,這一點我覺得特別需要加以強調。國家在提升文化軟實力的時候,把著眼點放到提升廣大普通老百姓,城鄉基層的受眾,讓我們每一個老百姓的基本文化權益,都能夠得到保障,得以實現,這是非常重要的。國家為此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十一五”期間,中央財政對於文化事業建設費的投入,平均每年增長23%。“十一五”規劃提出的五大文化惠民工程,包括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資訊資源共用,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免費開放,還有要求每個行政村每月放一場數字電影,每學期農村中小學生看兩場愛國主義教育影片的農村電影公益放映工程,都在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提升國民素質當中起了很重大的作用,而這都跟國家的公共支出經費保障密切相關。
觀點中國: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來説是一個非常寶貴的財富,可以説中國對外傳播自己文化軟實力的時候,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徐世丕:擁有5000年曆史文化的中國,曾經是世界上文化軟實力最強大的國家。這在西方與東方的歷史上,沒有任何國家能與之相比。近代以來,中國文化的軟實力衰落下降,進入21世紀,中國需要提升自己的軟實力,非常重要。我們對於中國傳統文化、民族文化的著力保護,實質上是對中國文化軟實力的保護和提升。
首先是文化遺産的保護,就是説對可見的物質形態的文化遺産的保護。“十一五”以來,國內眾多的文化大遺址得到了有效保護,各項文物保護工程得到了全面實施,文物保護的專項經費持續增長,“十一五”時期,中央財政投入達到140.2億,跟“十五”相比較,增長差不多10倍,這是非常不簡單的,非常了不得的。文化遺産的搶救與保護涉及很多問題,古代的、近現代的,有價值的文物、文化遺址都應該得到及時搶救和有效保護,包括“5.12” 汶川特大地震災後,玉樹震後的文物保護,歷代王朝大遺址的保護,南海水下沉船的打撈,等等,很多努力都是值得充分肯定的。搶救我們的文物遺産,保護我們的文化大遺址,它的重要的作用在哪兒?首先在於把能夠進行5000年中華文化傳承的可見歷史的物質部分能夠保存下來,如果你連物證都沒有了,你再説的天花亂墜都是沒有用的。瑪雅文明究竟是什麼樣態?應該有很多文物和遺址,但是我們現在看到大都是傳説,所以説瑪雅文明除僅有的一點遺址外,人們至今仍不清楚。又比如四川的三星堆遺址和金沙遺址,兩大遺址的發掘,有力地證明了古蜀國文明發展高度。如果沒有三星堆、金沙遺址發掘出來的那麼大量的文物,那些成堆的象牙、金飾,那些製作精良的青銅器,他們的製作工藝能夠達到那個高水準,讓所有的中外參觀者很驚嘆!如果沒有這些實實在在的文物、古代遺址證明,你怎麼證明古蜀國曾經存在如此發達的高度文明?
接下來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十一五”時期,我國非遺保護事業是文化軟實力發展最快而且最有成就感的部分。
“十一五”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取得的成就,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説是拯救了中國戲曲藝術。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普查資料顯示,中國戲曲劇種多達360余種,中國作為全球三大古典戲劇藝術形態唯一倖存的大國,這也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構成要素。世界古典戲劇藝術有三類,一類是西方古希臘戲劇;一類是印度戲劇;一類是中國戲曲。前兩者早已失傳。古希臘戲劇俄狄浦斯王當年是怎樣的演出形態,誰也不知道,古印度戲劇怎麼演,誰也不知道。只有中國戲曲藝術從最早的南戲《張協狀元》到崑曲,拿著劇本我們就能把它在舞臺上搬演出來,這在全世界,我們是唯一保存著古代戲曲演出形態的國家。
但是,改革開放這30多年,一些人預言説,中國戲曲太老舊,從京劇、崑曲到地方戲,已經瀕臨滅亡。然而這些年通過非遺保護,崑曲首先申報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成功。接下來有很多口口相傳的民間戲曲、曲藝藝術,得到了積極的搶救,而且恢復生機,重放光彩。迄今為止,我們已有28個項目申報成功,列入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要知道,全世界列入名錄的非遺項目總共才213項,而中國已經佔了28項,還有6個項目列入了急需保護的名錄,這些東西都是中國文化軟實力最有力的支撐。所以説中國的文化軟實力,不僅有當代的文化産品、文化生産、藝術創作、公共文化服務,還有地下的,歷史的,口口相傳的文化遺産,這些都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表現。“十一五”以來,我們做了這麼多工作,正是為了挖掘和提升中國文化的軟實力,包括發掘中國歷史文化軟實力,讓它們重新煥發生命,煥發生機,,我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
另一方面,從精神層面來説,這些年我們的社會風氣、個人素質、精神價值提升,總體來説是在不斷前進的。黨和國家,包括各級有關部門,特別是社會上的志願者群體,做了很多防微杜漸、撥亂反正、正本清源的工作。這些年來,通過構建文明社區、文明城市、文明村鎮,通過堅持不懈的“三下鄉”、“四進社區”文化活動,通過抗震救災、“感動中國”、英模表彰、道德模範評選、扶弱濟困、走基層等等行之有效渠道與方式,張揚了正氣,鞭撻了醜惡,振奮了精神,凝聚了民心,因而在思想文化領域,我們看到新鮮事物、先進典型層出不窮。
説到社會風氣,儘管在媒體上常有一些不良現象被曝光,似乎社會風氣在退化,這實際上是一種誤解。總體來看,我們的社會是邪不壓正的,是陽光多於陰暗的。這是一個進步。這與過去在宣傳上刻意回避某些生活中的負面現象而顯得虛假的效果相比,更顯得真實,顯得實事求是,也更能説服人、警示人、教育人。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已經有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一整套體系與機制,從宏觀到微觀,從機構到服務,從城市到鄉村,各類文明社區的建設都在不斷推進。公民個人素質的提高,則通過各種傳播媒介,寓教于樂,宣傳平民百姓中的英雄人物、道德模範,讓那些來自群眾、來自基層的先進典型産生重要的示範作用。同時,文化事業的發展是指大力發展公益性的公共文化服務;文化産業的發展是指經營性文化單位真正成為文化市場的主體。通過各種文化産品、藝術産品,舞臺上的,熒幕上的,網路上的,電視裏的各種優秀文化藝術節目,來影響全國億萬受眾。這是把軟實力的建設落在實處、放在戰略位置的有效舉措。所以,必須們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實行依法治國、以德治國相結合,同時,大力促進文化事業的發展和文化産業的發展,生産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産品,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
這些年來,在十六大、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我們確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當然也不能回避尚有不少不足。這些不足與我們這個社會越來越開放、資訊越來越發達、交流的渠道越來越多的時代背景分不開,不言而喻,在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的情況下,國外的、國內的、不同地區的、不同種族的資訊,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通過史無前例的資訊渠道傳播開來。
應該明確指出,這種影響有利有弊,而且是利大於弊。我們絕不能幹因噎廢食的傻事。應該看到,絕大多數影響是正面的、積極的,當然也不可能完全排除負面的、消極的影響,所以,出現了某些為人詬病的比如炫富郭美美,小悅悅慘死於見死不救的18個冷漠路人,以及網路上經常出現的這個寶貝、那個寶貝等等,這些其實都是社會文明發展的歷史長河當中必然會有的波瀾。歷史長河,社會潮流,絕不會非常平靜,一點波瀾沒有。有波瀾才表明它在流動,沒有波瀾就成了死水。我們不要因為某些負面社會現象的出現而否定了社會正面的東西,否定了社會的主流。其實這也是文明發展過程當中必然的産物。有些東西實際上是文明程度、責任感、價值觀還沒有確立,社會正在發生變化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的,我們既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熟視無睹,無所作為。要相信這個社會總的來講還是在前進,還是在發展。例如,很多救死扶傷的,有很多扶貧濟困的例子,總是在默默出現,無論如何,人類社會總體向上的趨勢誰也無法改變,人類文明追求進步的趨勢誰也阻擋不了。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所以,對社會風氣與人文素質的提升,既要看到不易,又要充滿信心。
觀點中國:您剛剛提到小悅悅的事件,很多人認為當前出現了價值觀危機、道德危機,您怎樣看?
徐世丕:文化首先是一種社會氛圍,中國社會的整體氛圍是中國文化本質的體現。我認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這個社會氛圍主流是好的,不能回避某些支流,但它們從未佔有主導地位。在這種社會氛圍下,一些負面消極的現象,一些負面消極的行為影響,雖然難以徹底杜絕,但它的出現,是不會得到人們贊同的,是會受到社會絕大多數人譴責的。小悅悅事件之所以影響那麼大,正是社會良知的強烈反彈。當正義的社會氛圍形成一種有良知的道德氛圍時,它必然會影響到每個人的行為舉止。而且必須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99%的大眾,起碼內心是善良的,壞人、壞事總是極少數。同時,人犯錯都會有主客觀因素,要相信即使犯了錯,絕大多數都有可能在社會良好氛圍的影響下、在自我教育的過程當中改惡向善。文明重建的過程中,會有一個重新反省的過程,甚至於提升的過程。所以我倒不擔心這個價值觀危機,道德觀危機。包括2011年小悅悅事件以後,類似的現象起碼不會越來越多,我相信會越來越少。
觀點中國:現在好多人把目前出現這種的狀況,歸咎到現今社會太過於看重經濟利益方面的東西,而忽視了文化上的建設,您如何看待文化和商業之間兩者的關係,如何才能避免文化的過度商業化的誤區?
徐世丕:我們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加入WTO,就是逐步融入到國際市場中去,這對我們的發展是至關重要。儘管有很多人很多擔心,但是從這些年我們加入WTO的情況看,整個來講還是利大於弊。所以要在這個角度上來看待商業和文化之間的關係。首先,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在全球市場經濟這個大背景下,商業是文化産品走向大眾的主渠道,也是文化産業可持續發展和文化藝術事業良性發展的必然途徑,當今世界,文化離不開商業,商業也離不開文化。這是誰也回避不了的現實。與改革開放以前相比,文化的影響力依託市場經濟已不知擴大了多少倍。所以要正確認識和處理文化與商業的關係。我覺得,這是擴大中國文化産品的國內消費和國外出口總量,促進中國文化發展和提升軟實力的一個重要途徑。
首先你要肯定,在當今經濟社會環境下,文化和商業必然要搭上關係。文化不可能脫離市場經濟環境,自己關起門來自我發展,孤芳自賞,因為那是沒有前途的。無論是文化也好,無論是藝術也好,必須要通過市場渠道來交流、碰撞,、激活。所以我覺得文化和商業的關係,如果把它處理好了,首先是認可商業是文化産品經濟價值實現的主渠道,充分利用好這個渠道,然後在這個過程當中,儘量避免商業社會的弊病,因為資本最終是追逐利潤的,有的時候當資本控制文化的時候,沒有健康的、正確的力量,體制的力量、政策的力量來給予調節和平衡,文化就會走入歧途。走入歧途的結果是什麼呢?就是文化也沒有了,最後商業也找不到依託。
所以我覺得,首先是你得承認文化必須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找到自己正確的發展道路,同時文化在發展過程當中要遵從文化和藝術自身的發展規律,不要完全被市場經濟價值規律所左右,而要把社會效益放在優先位置。因為市場經濟它只追逐利潤,有時候不會顧及精神上文化上的形而上考慮以至於有些消極甚至腐朽的文化,只要能賺錢都可以搞,最後的結果是什麼?就是社會淪喪倒退,人類文明發展受影響。所以我覺得,在過度商業化這個問題上,公眾的擔心是必然的。應該在正確文化發展觀指導下,把好這個度,既要充分利用市場,又要盡可能消除其弊病。其實改革開放以來,80年代很多人就擔心,文化全部被商業“異化”。其實這是文化自信不足的問題。最有説服力就是深圳,原來説有人深圳是文化沙漠,但是現在深圳的文化,包括深圳的公共文化服務,深圳的文化産業,深圳的社會風氣,仍然是社會主義價值觀佔主流的。
觀點中國:您能簡單地介紹一下深圳的文化嗎?
徐世丕:我和深圳那邊接觸較多。深圳的市民文化大講堂是值得一談的。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已經舉辦多年,數千萬人從中受益。我當時作了一些考察,説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是面向公眾的先進文化共用的公共服務平臺。這裡的先進文化不僅僅是有意識形態意義的那些成果,而且包括中國的傳統優秀文化,包括外來的優秀文化。凡是正面的,積極的,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文化,有利於提升個人和全社會的整體文明素質的文化,都是先進文化。
文化的過度商業化,必然使藝術價值打折扣。就拿電影來説,一些知名電影編導實際上也在過渡商業化的路上屢入誤區。特別是一些國産大片,單純模倣好萊塢的大投入、大製作、大明星體制,結果走向“大而空”,忽視人物塑造、藝術追求,包括講的故事都是違反藝術規律的,結果不受歡迎。比如陳凱歌是個優秀導演,原來拍過不少好作品,但是他的《無極》我當時看了後,別人問我的感覺,我回答是《無極》等於無聊,很多人看了跟我的感覺一樣。為什麼?因為他的劇本故事完全胡編亂造,既違背藝術邏輯,也違背生活邏輯,人們覺得虛假。過度商業化,就會造成得不償失的後果。
所以,文化發展必須避免過度商業化。但同時,我們又不能夠不理市場經濟,只是孤芳自賞。當然,孤芳自賞也是一種追求,若是作為藝術家或者文化人個人,那無可厚非。但是你作為一個好的文化産品生産機構,如果不通過商業渠道,你的文化産品包括我們説的主旋律佳作,就不可能接觸到更多的受眾,讓更多的人享受它、消費它,同樣也不能擴大文化産品對人心,對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影響力,而且也收不回投資,藝術再生産難以持續。
觀點中國:徐老師,你説的這些,讓我覺得一個健全健康的文化市場特別重要,那麼能説一下過去五年中國文化市場是怎樣一種狀態,有了哪些變化,而我們又需要一個什麼樣的文化市場體系?
徐世丕:首先我想説説文化市場。其實只要是商品經濟的社會就有文化商品市場,但是過去不承認它。什麼時候承認的呢?1988年。1988年國務院批准文化部設立了文化市場局,在那個時候,文化市場的這個概念以及它的細分市場,才逐步得到全社會的認可。現在,文化市場已經細分為演出市場、音像市場、電影市場、出版市場、網路文化市場、藝術品市場等等。文化市場中始終貫穿著利益衝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這兩者之間始終在衝突。提出這個問題,首先要承認,在市場裏活動的那些文化人,賣文化産品的那些人,他們肯定千方百計想多賺錢,他們把經濟效益放在第一位。80年代那個時候是錄影廳,歌舞廳、迪廳,現在增加了網吧。這些都是隨著時代變遷,在社會發展過程當中必然出現的事物,它是大眾文化消費的需求的産物。
在文化市場發展的過程中,非法出版物、黃色出版物始終是屢打屢出,禁而不絕。針對文化市場在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國家提出了“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的方針。為什麼把繁榮放在前面?首先,我們要繁榮文化市場,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因為這是目的。其次是科學管理,文化市場管理是促進它健康繁榮的手段。隨著經濟發展,人們收入增加了,在物質生活進入小康水準之後,人們對文化生活的需求增加,對文化産品的需求也就隨之提升,而且是日益增長。現在我國每人平均GDP已過4000美元,這種情況下,居民文化消費的需求是一個大爆發。特別是我們農村的文化需求更呈上升態勢,隨著每年兩億多農民工到城市來,受到城市文化的熏陶,對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大大提高,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文化市場必然面臨著一方面需求在增加,一方面我們提供的文化産品不適應需要,文化消費總是在優勝劣汰。比如最初看VCD,後來看DVD,現在看藍光DVD,這都是隨著科技發展人們對於文化産品的品質要求在不斷提升的結果。而這個品質,涉及到很多方面,不僅涉及到內容和形式,而且涉及到我們的文化産品生産行業,涉及到文化體制。
由於管理體制的限制,中國的文化市場是分而治之的。文化藝術、廣播影視、新聞出版這三大塊,實際上都在管自己那一塊文化市場。這就造成了20多年來中國文化市場三分天下,多頭治理,顧此失彼,漏洞百齣,同時也使機構龐大,資源分散,産品短缺,效能低下。由於體制上的原因,中央依法治國的方針提出並實施多年,但至今我們仍然沒有一部國家層級的文化市場管理法或條例,即使是一些地方的文化市場管理條例發佈多年,在國家層面的文化市場法律依然進入不了全國人大的立法計劃。
我覺得,“十一五’這五年,我們最大的進步是在中央的領導下,文化市場的綜合執法改革取得重大進展。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直指文化市場多頭治理的弊病,把原來宣傳、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幾大部門分設的分類文化市場的執法隊伍和交叉管理許可權,進行了整合優化,重新組建了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隊伍。現在,一半以上的省一級完成了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70%的地級市組建了文化市場的綜合執法機構,72%的縣實現了文化、廣電、新聞三局合併。這是一個良好的趨勢。
那麼,我們應該一個什麼樣的文化市場體系呢?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提出:“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促進文化産品和要素在全國範圍內合理流動,必須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我覺得這是中國文化市場發展的根本方針,非常重要。“統一開放競爭有序”,這八個字,首先是指統一,不能多頭治理;第二它不能是封閉的;第三是競爭的,因為競爭能夠優勝劣汰;同時它也是有序的,這個競爭不是無序競爭。所以説這八個字對於我們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是非常重要。圖書報刊、音像製品、演出娛樂、影視劇、動漫遊戲這些産品市場,都會在未來得到進一步發展。
對我國而言,基層市場的文化消費的水準,還面臨著很多需要破題的課題,核心問題是怎麼影響、怎麼培養、怎樣形成大家的正常文化消費習慣。由於歷史和體制的原因,很多人現在捨不得花錢去消費文化産品,習慣於等著政府給予免費配送。但是無論中外,政府都不可能包乾文化消費,而只能向全體公民提供基本文化權益服務,比如已經和正在實施的國家文化惠民工程,不如每年的三下鄉:送戲下鄉、送電影下鄉、送書下鄉。但是只能是基本的、均等的、便利的文化權益服務。因為我們是市場經濟,你要獲得更好的消費服務,更優質的文化藝術産品,那就需要自己掏錢。結果是:更多的優秀作品獲得更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回報,不僅多層次地促進了文化産業的發展,也促進了公益文化事業的發展,更讓有才華的藝術家文化人獲得更廣闊的發展天地,從而使中國文化軟實力不斷提升。
六中全會決定關於文化市場的指示還特別強調完善文化産品的流通環節。流通環節不通暢、不正規,不僅讓文化消費品短缺,影響我國文化産業的發展,而且會讓一些非法盜版文化“毒物”鑽物流渠道的空子。所以,六中全會決定加快建設大型的文化流通企業和文化産品的物流基地。然後形成一些配套的物流網路,非常重要,非常有針對性。
觀點中國:您覺得我們應當建立一個怎樣的核心價值體系?
徐世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其實是十一五期間讓全黨全社會全國人民都感到緊迫性的現實問題。為什麼會這樣呢?有很多原因。首先是新中國成立以後這幾十年來,我們先後經歷了前17年,“文革”10年,然後又是改革開放這30多年。這3個階段的社會發展過程,人們的理想、信念、道德、價值觀各個方面,都受到很大的衝擊,發生很大的變化。新時期以來,社會由封閉變成開放,過去很多舊的、極左的東西,甚至一些正確的東西,一下子全部打碎了,有很多東西,我們需要重建和找回,需要重塑和重新認識。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要靠什麼呢?要靠文化,靠先進文化的引領。這個先進文化或者説優秀文化精華,有很多內涵實際上是我們要找到的根。中華文化有很多優秀的傳統,5000年的文化,不僅要包括孔孟和老莊,也包括佛教、道教的精華,正確的方法是揚棄,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有些東西已經丟了,現在重新找回來。哪些東西需要揚棄,哪些東西需要拋棄,這都是需要很長篩選熔鑄過程。
我覺得重建的過程當中其實是對於各個年齡層段的人都應該有不同的要求,我覺得各個年齡層次的人們,40後、50後、60後、70後、80後、90後、00後,其實每一代人對於價值觀的建設,都面臨著不同的要求,不可能用一個統一的模式拿來套用,應該是既有共性,又有個性。
中央在一些文件裏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這樣的高度,值得我們深刻領會。我覺得這是個逐步探索、逐步積累的精神文化建設過程。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要內涵是什麼?怎麼建設一個核心價值體系?首先要統一指導思想,指導思想是什麼呢?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這樣一些體現歷代中國共産黨人的思想精華和理論創造,這些都是我們統一的指導思想,它應該是一脈相承,同時又不斷與時俱進的,有些肯定在時代發展過程當中需要不斷揚棄、變革和創新的。
還有一個就是共同的理想信念。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中國現階段,這應該是大家共同的理想信念,共産主義是不是我們的理想?是不是我們的信仰?是。但是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需要一百年甚至更長,這個是全黨認同的。新中國半個多世紀的曲折發展,世界社會主義400年,500年的歷史都説明,馬克思所説的“每個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的共産主義社會,不是短時間可以實現的。一天等於20年跑步進入共産主義社會,歷史證明那只是一種幻想。所以對於現階段的中國來説,共同的理想信念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對我們來説非常現實。改革開放我們走的路,就是要建成一個共同富裕的小康社會。大家都感覺到、而且領略到小康社會帶給全民族,全國人民的好處。
還有一個就是強大精神力量,強大精神力量來源於什麼呢?來源於首先就是我們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比方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精神,當然還有、民族和睦、團結、奮發有為這樣一些內涵。還有一個時代精神,這個時代精神就是我們改革開放形成的一個與時俱進的改革創新精神,昂揚向上,永不停步,這是一個時代精神,所以這是強大的精神力量。
然後還有基本道德規範,這四個方面統一指導思想,然後共同的理想信念,然後強大的精神力量。
還有一個基本道德規範。江澤民同志提出“三講”: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胡錦濤總書記提出“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知榮辱、講正氣、做奉獻、促和諧。這些都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還有誠信問題。現在已經很明白,誠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特別是商業領域裏是一個基本道德標準。馬克思講資本主義的毛孔裏“流著血和骯髒的東西”,早期資本主義原始積累就不講誠信,最終導致社會主義革命爆發。但是你看如今全世界通行的商業規則,包括WTO,它都要建立基本的誠信,否則你沒法做下去。現在在中國,愛國、敬業、友善,誠信與合作共贏,這些都是基本道德規範。至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是我們中國的古訓,還有尊老愛幼,扶貧濟困,扶弱助殘,禮讓寬容等等,都是中華民族文化發展過程當中核心價值體系應有的內容。
這個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而不僅僅是中國傳統價值體系,它的基本規範有哪些,這是一個需要探索的過程,是一個繼承而又不斷發展的過程。十七大以來歷次中央全會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都沒有給它下很明確的定義,就是因為它是一個發展過程,一個建構過程,相信大家在逐步形成一些共識以後,能夠逐步明確。
觀點中國:我們現在再放眼一下世界。在您看來,過去五年,中國文化對世界的吸引力和價值影響力上,都有哪些變化?
徐世丕:過去這五年,我們的文化外交和對外文化交流取得了突出的成績。現在,我們在全世界各個有外交關係的國家都設了文化處。國家間的文化交流,民間的文化交流都在正常開展並且日益擴大,包括大陸和台灣的交流,和港澳地區的交流。我覺得,這個交流的過程,就是中國文化軟實力向外展示和發展的過程。十七屆六中全會的決定,把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到戰略高度。這個軟實力就是中國文化的感召力和影響力。其實古代哲人早就指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個“道”就是軟實力。它對於一個國家在國際社會獲得廣泛認同,獲得更多的支援,非常重要。因為你現在靠要武裝硬實力去打那是不行的。20世紀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包括後來的冷戰,給人類文明,以及人類帶來的很多嚴重後果,這促使全人類都在反思。而文化可以行遍天下。你有文化,可以和別人交流,但是你的文化首先要別人接受。新中國成立以後到90年代,我們的對外文化交流渠道並不寬。中國文化的全球影響還很小。記得90年代中期,我們到歐洲訪問,覺得歐陸的人們根本不知道什麼是中國文化,甚至很多國家都不知道中國在哪兒,因為聽不到中國的聲音,看不到中國的資訊。1972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席位的時候,中華人民共和國才第一次在國際上亮相,那是靠外交的努力,當然也包括我們自身實力的增長。這些年我們的文化對外交流做了一些什麼呢?有幾個方面,首先是通過文化外交。我們在很多國家已經有了文化處,每一年、每一個階段都要和相應的國家簽訂中國和對方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協議,協定。這樣我們在接納對方國家的文化團體的同時,可以派出我們的文化團體,包括演出團體,包括文化展覽,包括學術交流等等這些方面,和對方國家進行交流,和世界各國進行交流,這是文化外交的過程。通過文化外交,中國的文化走出了國門,顯示了中國文化的魅力。
除了這個之外,對外文化交流還搞了很多多邊、雙邊交流活動。這些文化活動有官方的,也有民間的。比如説現在最近兩年開展的歡樂中國,包括中國每年的春節,中國春節文化活動等等。2009年我隨著文化部的中國春節文化活動代表團到泰國去,在泰國過的中國春節。當時國內七個省文化部門組織了藝術演出團,到泰去和泰國的華僑、包括泰國的老百姓們聯歡,非常受歡迎。類似這樣的活動有很多。我們還“請進來”,像“相約北京”這類國際文化交流活動,每一年都要搞,還有世博會、園藝博覽會、國際博物館協會、各種國際性的文化年會等等,通過這些活動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可謂日新月異。
觀點中國:這個我也能感受到。在春節前夕我去澳大利亞,在雪梨最繁華的街道兩邊都挂滿了宣傳中國新年的彩旗,當時給我就印象特別深。那麼在文化貿易以上又有哪些改變?
徐世丕:在對外文化貿易上,這些年已經初步趟出了路子。比如出國商演。中國文化走出去最受歡迎的,就是類似這種文化商演活動。因為它是藝術交流,舞臺上的藝術表演是世界共通的文化,通行的交流方式。你在舞臺上表演什麼,即使語言不懂,外國的觀眾也能看得懂。芭蕾舞就是這樣的藝術,中國人喜歡看,外國人也喜歡看。音樂更是世界語言。中國的民族舞,還包括現代舞,很多表演藝術讓世界知道了中國的文明。
以2010年為例,共有940家國內文藝演出團體到國外、境外演出,總演出場次達到9.37萬,看到這個數字,我都很震驚。這説明中國文化的影響力真是大大擴大了。80年代、90年代那是沒法比的。2010年和2009年相比,僅赴外商業演出場次就增長了25.4%。
文化貿易這一塊,國家商務部有一個數字, 2010年我國核心類的文化産品,影視、出版、演出類文化産品的進出口總額,達到143.9億美元。過去我們基本上是免費送出去,送到人家那兒去義演,因為大都是政府文化交流項目。但現在不一樣了,北京有的民營院團,已經在美國已經購買了自己的劇院,可以長期駐演了。這是這是很大的發展。還有中外合拍電影,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文化外貿渠道。説實在的,中國純粹的國産電影要到外國去掙錢,很不容易得到認可,而一搞合拍電影,就有了通行證。2006年到2010年,電影票房前十名的電影基本上都是合拍片,而且中國每年對外輸出的影片90%以上的票房來源於合拍片。
所以説這個進步不得了,它們表明,中國的這些核心文化産品的進出口額在不斷增長。不過,總體來看,現在很多中國文化産品,如網路文化産品,影視文化産品,出版物,還遠未做到和國際文化市場的有效投放,遠未做到適銷對路。這方面有很多原因,包括中外思維習慣的差異,包括我們的一些已經很過時的一些文化理念。比如説我們常常容易把文化産品標簽化,意識形態化。我覺得這些方面值得我們加以改進。
除了對外文化交流,還有一個對外文化宣傳,我們這些年做了很多有成效的工作。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個是海外文化中心建設。上世紀80年代後期,文化部就在非洲建立了海外文化中心,一個在模里西斯,一個在貝南,但是在其他大陸,我們一直都沒有海外中國文化中心。這有很多原因,一個是我們要在人家那兒建的時候我們要很大投入,同時還有一個對等的交流。你到我這兒建一個,我到你那兒建一個。而我們原來的思維觀念就比較僵化。所以幾十年了才有兩個海外文化中心。
“十一五”期間變化很大,做了很多努力,目前我們已經在海外9個國家建立了中國文化中心,其中有埃及、南韓、法國、馬爾他、德國這樣一些國家。德國最早在中國有個歌德學院,實際上歌德學院就是他們的文化中心我們建立了文化中心以後,因為它是官方的,文化中心在那邊可以做很多事情,包括宣傳我們自己的文化,宣傳中國的形象,中國的建設成就,中國的文化發展等等。
還有一個就是半官方的,以孔子學院為代表。其實孔子學院的建立和發展大大晚于海外中國文化中心,但是它這些年發展很快。現在北京有一個中國孔子學院的總部。迄今為止,中國已在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300多所孔子學院和300多個孔子學堂。這種方式對於擴大中國文化的影響,包括現在全球興起的漢語熱,都是有好處的,是中國文化軟實力向外發展值得肯定的成果。
但總體來看,中國對外文化貿易仍是逆差,也就是説,外國文化産品進入中國文化市場的份額遠遠高於中國文化産品的出口份額,我覺得有這麼幾個原因:我們要“走出去”的這些文化産品,大多不是面向國際文化市場的,而是官方交流那一種。官方交流明顯帶有官方色彩,官方色彩在外國,人家就會有一種心理戒備,要讓大眾很喜歡就不容易。當然,這些年的文化産品開始淡化官方色彩,強化民間色彩,我覺得這是個進步。另外,我們很多文化産品,如電影、書籍,意識形態色彩都很濃。這一點我們要學學西方發達國家。他們抽口的流行文化娛樂産品,有意無意地淡化了自己的意識形態背景,甚至包括西方文化背景。他們強調的是“普世”價值。美國電影大多如此。即使是《花木蘭》《功夫熊貓》,他們儘量不輸出容易引起文化反感的東西。
這些年國內爭論最多的就是普世價值(有的叫普適價值),我覺得這個東西是客觀存在的。全人類共有的一些價值觀,我們還是要認同的。你要放之四海而皆準,那你首先得走普遍真理這個路線,而中國文化中的許多普適價值觀點,實際上早已被西方有識之士認同。所以我覺得,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路徑與方法上,我們必須要學習西方。美國沒有文化部,但有一個美新署,其他一些西方國家即使有文化部,也儘量淡化官方色彩,文化交流的事,盡可能讓民間來做,特別是藝術交流的這些領域,不要更多打上官方的標簽。
我們只要把這些事情都解決好,把我們的文化精品拿出去,我們的文化“絲綢之路”會延伸得更遠,影響會更大。我們要守住中國文化的本真,拒絕去學西方文化的皮毛,就不會把我們自己的丟了,又沒有學到別人的長處。
北京前不久由文化部組辦了全國非遺生産性保護成果展覽,很受歡迎,我去看了。我覺得這個是非常好的方式,有很多瀕臨失傳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工藝,通過生産性保護得以有效傳承,實在是一舉多得的方式,否則這些人類文明的創造成果,也就慢慢湮滅了。很多文化藝術都是這樣消失的,那些優美精湛的戲曲唱腔,要真是失傳,就唱不了了。元雜劇現在我們還能看到劇本,但它有很多唱腔沒有工尺譜了,而崑曲通過工尺譜記下來了,所以現在都能演唱。這樣一些東西,必須要用現代科技手段予以保存,對其藝術形式進行一些保護式提升和包裝,使之發揚光大,使我們很多文化瑰寶能夠激活新的生命,從而能夠在國際上走得更遠。要想文化有感召力,有影響力,首先要擯棄功利心,太功利化,你的東西就走不遠。
觀點中國:來做一下展望吧,未來中國文化會怎樣發展,如何能更好地走向世界?
徐世丕:這個其實不用我多説了,六中全會決定裏對中國文化怎麼更好地走出去有很多精闢的論述與要求。我覺得有兩個方面是必須認真領會的。一是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要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廣泛參與世界文明的對話,促進文化相互借鑒,維護文化多樣性,包括改進對外宣傳的方式方法,擴大我們的國際文化話語權。我們不要在這兒自娛自樂,一定要共娛共樂,與民同樂。
另外就是我們要發展一些外向型文化企業,而且能夠多多扶持我們的民間文化企業。因為國外對於官方色彩濃厚的文化企業總有一些意識形態戒備心,而中國的民族文化企業,一定是愛護中國文化,愛護自己國家的,如果我們對這一點信任都沒有,中國文化就走不遠。
觀點中國:儘量多鼓勵民間的東西走出去,多做民間的交流。
徐世丕:對,這是很重要的,同時我們要吸收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走出去的目的是為了學習進步,我覺得,無論是政府組織出去,還是民間組織出去開展文化交流和文化貿易,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這是文化主權,也是愛國情懷。
還有十二五發展規劃裏也提了很多東西,我特別看中它這一點:整合社會科學、文化、藝術、新聞、廣播、電視、電影、出版、版權、民族、僑務、體育、旅遊資源,整合這些分屬國內各部委關轄的行業文化資源,將會産生1+1大於2的效果。如果我們能認真正按照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和國家“十二五”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去落實,那麼中國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一定會早日到來。
觀點中國:感謝您做客觀點中國,此次訪談結束。
往期回顧
嘉賓其人
- 徐世丕
- 文化研究學者,曾在文化部辦公室擔任領導職務。先後擔任《中國文化報》社副總編、中國動漫集團監事會主席等職,主要研究方向涉及文化管理科學、文藝理論、戲劇和文學評論等領域。 [進入人物庫]
觀點選錄
輿論坐標
下期預播
- 人才強國戰略
- 2010年《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出臺,提出建設世界人才強國的戰略。中國人才總量躋身世界第8位,但從人才創新力和競爭力角度來説仍處於劣勢位置。為了在2050年進入世界人才強國行列,中國應如何破解人才戰略實施中的難題?作為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中國又具備了怎樣的優勢?敬請關注下期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