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訪談)海關總署副署長:考慮將部分“超常規”防疫措施轉為常態
中新社北京5月27日電(記者 李曉喻)在境外疫情擴散蔓延勢頭仍然沒有得到有效遏制的情況下,中國將如何穩定外貿,防範疫情從境外輸入?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海關總署副署長李國日前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稱,海關正在考慮將部分“超常規”措施轉為常態,如通關查驗時貨主可不到場,所有入境人員100%健康申報、體溫監測、醫學巡查和採樣檢測等。
進口通關時間不到42小時
隨著國內復工復産持續推進,4月中國進出口總值降幅已收窄到0.7%。但考慮到歐美此前因疫情取消大量訂單,且經濟尚未完全恢復,中國穩外貿仍需繼續發力。
李國介紹説,目前海關已出臺一系列措施緩解外貿企業困難。在提高通關效率方面,海關對企業復工復産急需物資開通“綠色通道”,通過免到場查驗、24小時預約通關等措施壓縮貨物在港時間。4月,全國進口整體通關時間已從3月的48.82小時降至41.78小時。
在降低企業成本方面,海關已對受疫情影響未能及時報關的進口貨物累計減免滯報金1.37億元(人民幣,下同);准予138家企業延期繳稅,預計減免滯納金1400萬元。延長匯總徵稅報關單電子支付時限惠及企業1569家,涉及稅款164億元,佔同期匯總徵稅應繳稅款的40%。
在發展跨境電商方面,海關正在採取措施支援跨境電商售後服務體系建設,支援企業設立退換貨中心,解決跨境電商B2B出口海外倉貨物退貨難問題。
海關總署還在積極應對國外對華出口限制性措施。李國透露,截至目前已先後促使8個國家取消或調整因疫情原因對中國出口食品採取的限制措施。
部分“超常規”通關便利將成常態
疫情暴發以來,中國海關總署採取多項“超常規”的政策舉措,如減少隨附單證和證明、減少錨地檢疫、在全國有條件的港口完善並推廣進口“船邊直提”、出口“運抵直裝”的口岸快速提離模式等。
李國稱,目前海關正在研究將一些實踐效果良好、廣受歡迎、與相關法規不存在明顯衝突,原計劃僅在疫情期間實施的“超常規”措施轉為常態化。
他透露,以下措施將被重點考慮:實施“貨主可不到場”查驗,即收發貨人可以委託監管作業場所經營人、運輸工具負責人等到場,或通過電子郵件、電子平臺等方式告知海關不到場實施查驗;推進驗核材料電子化,即向海關辦理業務時須驗核紙質材料的,可先通過拍照、掃描等方式提供電子文檔,以後再通過寄遞或現場送達等方式補交紙質材料;推進非現場稽核查作業,即對具備條件的企業,海關可採用遠端視頻連線、電子數據傳輸等非現場方式實施稽核查等。
所有入境人員100%健康申報或成制度
眼下疫情還在全球蔓延。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最新數據,全球新冠肺炎累計確診病例已超過555萬例,逾34萬人死亡。越來越多學者認為,新冠病毒或許永遠不會消失,將轉為慢性疾病與人類長期共存。
此前,為嚴防疫情從境外輸入,中國海關對所有入境人員都實行100%健康申報、體溫監測、醫學巡查和採樣檢測,對來自高風險國家的入境人員和交通工具也都嚴格實施100%流行病學調查和登臨檢疫。
李國稱,實踐證明這些措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疫情防控成為常態情況下,“應當把應急狀態下形成的這套防控策略、防控方案,以制度形式固化下來”,鞏固口岸疫情防控成效。
他表示,為持續加強疫情防控,海關將開展境外疫情資訊廣泛蒐集、提升疫情風險識別準確率、動態完善口岸防控方案等工作也轉為常態化措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