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説:“為政之道,以順民心為本,以厚民生為本,以安而不擾為本。”政府“務實親民”,堅持民生優先,務實為上,必定能夠贏得人民的支援和稱讚。
在目前中美關係發展遭遇種種困難,圍繞兩國關係未來發展預測趨於悲觀的背景下,李克強總理不畏浮雲遮望眼,保持戰略耐力和信心,對中美關係發展進行了實事求是的評價,對兩國關係未來發展寄予了殷切期望。
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勝利閉幕。來自全國各地、各行各業的代表凝心聚力,共商國是,努力匯眾智、凝共識,化危為機,著眼未來,展現出中國的堅定與自信。
無論是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還是穩定中美關係,抑或是推動地區合作與全球治理,總理的闡述顯示了中國外交的積極開放,以此來應對當前因疫情而引發的世界亂局。
在細則上,涉港國安法如何為未來的立法預留適度空間,對於遏制本土主義,確保港人和國際社會的信心具有重要意義,需要我們既有高度的自信、又有細緻思考的智慧。
守護好“完全可以信賴的英雄軍隊”,意味著就要順應形勢的發展變化,不斷推進國防和軍隊建設,讓軍隊的戰鬥力更強,讓軍人的軍事本領更高超。
我們相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人民一定能夠在偉大鬥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中奪取最終的勝利。
從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北、武漢人民日夜操勞、魂牽夢縈的絲絲縷縷牽掛中,我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總書記醇厚博大的人民情懷。
一旦疫情結束,德國經濟想要增強經濟發展新動力,中國這樣強大的合作夥伴是不可或缺的。也正因此,目前中國展現的擺脫疫情影響的決心和實力,對德國經濟而言是一個積極的、充滿希望的信號。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一切成就都歸功於人民,一切榮耀都歸屬於人民。面向未來,要戰勝前進道路上的種種風險挑戰,順利實現中共十九大描繪的宏偉藍圖,必須緊緊依靠人民。
只有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向全面深化改革要動力,聚合力激活力,才能更好應對國內外複雜多變的經濟環境,促進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推動中國經濟這艘巨輪行穩致遠。
香港絕不能成為國家安全的風險口。維護國家安全是“一國兩制”的核心要義,因為“一國”是“兩制”的前提,“一國”的基本安全都被遭到破壞,“兩制”又從何談起?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世界回不到過去,中國也不會停下前進的腳步。經此一疫,中國的治理制度經受住全面考驗,並迸發出蓬勃生機,國家實力得到彰顯,大國擔當世所共睹。
雖然2020年沒有設定經濟增速目標,但是並不意味著增長不重要,也不意味著會放任經濟增速下行。無論是保就業、保民生都需要一定的經濟增速,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還會繼續加力提效。
南韓慶南大學遠東問題研究所教授李相萬在接受中國網記者的採訪時表示,“一帶一路”與半島新經濟構想的對接,離不開朝鮮的參與,各方的協作將助力東北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經歷了無數次狂風驟雨,大海依舊在那兒!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只是暫時的、階段性的,不會改變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
從疫情阻擊戰取得戰略性勝利到各行各業迅速實現復工復産,都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努力;人民群眾也能夠從疫情阻擊戰和復工復産中享受到發展帶來的利好。
只要我們增強“四個自信”,沉著冷靜應對國內外的各類風險和挑戰,構建國內國際雙迴圈體系,牢牢把握經濟發展和民生建設兩大主線,努力擴大就業,我們就能夠穩固民生之本。
相信此次《決定》的審議和通過,將堵上那些“港獨”勢力投機取巧的法律漏洞,將有利於香港的長治久安和“一國兩制”方針在香港的長期有效貫徹,香港未來的經濟社會發展必將行穩致遠。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實踐,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的勝利,充分證明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適合我國國情、具有強大生命力、極大優越性和偉大功效的制度。
2019年這樣的成績來之不易。毫無疑問,與縮小稅基相比,直接降低稅率的方式可更為有效地提高企業活力。減稅降費效率和公平兼顧,直擊當前市場主體的難點和痛點,是減輕企業負擔、激發市場活力的重大舉措。
今年的兩會意義非比尋常,2020年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同時也是第十三個五年計劃的收官之年。因此,今年的兩會將對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進行總結,同時為其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建設提供新動力。
人民政協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的制度安排,集包容性、平等性和開放性于一體,能夠以制度化的形式有效保障人民當家作主,更好地實現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廣泛持續深入參與的權利。
雖然今年的全國兩會因為疫情遲到了,但是中國兩會的制度優勢沒有遲到,從未缺席。中國人民團結奮鬥的信心和信念、智慧和力量始終都在,並且有理由相信在經歷風雨之後將變得更加堅定和偉大。
“兩會”召開時間確定,更是證明我們黨完全能夠團結帶領全國人民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迎難而上做好中央確定的“六穩”“六保”等一系列工作,從容應對挑戰。
2020年全國“兩會”比原定時間推遲了兩個多月,凸顯了本次“兩會”的非同尋常。今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而突如其來的疫情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
疫情在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路上平添了更多風險,但是,有黨的正確引領,有14億中國人民的同心協力,行穩致遠的中國巨輪必會駛向藍海、一往無前!
不利形勢下,對我們來説,既是大戰也是大考,惟有迎難而上,負重奮進,勇於面對並善於化解疫情帶來的各種堵點、難點,才能徹底打贏脫貧攻堅戰,絕不讓疫情影響延滯脫貧攻堅進程。
面對問題,應進一步弘揚抗疫精神,堅持不懈、積極作為、堅守正確價值理念不動搖,最終將收穫的不僅是勝利,也一定會贏得世界人民的廣泛認同。
全面修改《固廢法》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黨中央關於生態文明建設決策部署的重大任務,是健全最嚴格、最嚴密生態環境保護法律制度和實現環境品質改善的重要舉措,是完善國家固廢管理制度的重大事件。
疫情衝擊沒有傷及我國發展基礎,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全球增長預期大幅下調至-3%的情況下,預測中國增長1.2%,成為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少數正增長國家之一。我國經濟中長期仍將保持高品質發展態勢。
全國兩會召開時間在被推遲兩個月之後得以確定,傳遞出當前形勢與政策的一些重大信號,堅定了中國人民全面恢復經濟社會秩序、確保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的意志與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