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本站專題 > 元宇宙の平行時空 > 大咖説 新聞詳情
虛擬人,第一批元宇宙的原住民來了
澎湃新聞 · 胡逸 | 發佈時間2022-03-24 11:01:23    

  過去的2021年,被稱為元宇宙元年。在這條新賽道上,VR、AR、MR、XR等虛擬現實技術蓬勃發展,讓人們在遊戲中更有沉浸感;5G傳輸、交互技術、人工智慧等豐富了高品質、獨特的數字內容;區塊鏈、NFT等數字金融技術激發了數字藏品的流行。

  除了上述這些,元宇宙還存在著一個潛力巨大的發展空間,那就是虛擬人。

  一批虛擬人,正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聯通5G+AI未來影像創作中心的虛擬人安未希音樂才能尤為出眾,清華虛擬女學生華智冰入學清華電腦係,江蘇衛視2022跨年演唱會上虛擬人“鄧麗君”與周深跨時空對唱,湖南衛視綜藝《你好,星期六》啟用數字主持人“小漾”當常駐主持人,抖音上頂著卷髮器做表情的阿喜Angie正式成為鐘薛高(中式雪糕品牌)特邀品鑒官。

  不止在中國,海外虛擬人Lil Miquela,被譽為史上第一個CGI(Computer-generated Imagery)時尚Icon。她在Instagram上擁有超高人氣,坐擁三百多萬粉絲,還曾與特朗普、蕾哈娜一同入選《時代》“年度網路最具影響力人士”榜單。Miquela曾經和一位真人模特Nick談戀愛,在交往半年以後,他們分手了。Miquela發推特説,分手後的自己很脆弱。那段話説的跟真人失戀沒有什麼兩樣,“我對所有這些情緒化的東西都不熟悉,我還有很多東西要學。我還沒準備好,當我們分開時我會感到多麼孤獨”。

  我不禁在想,2022年,會不會是虛擬人元年?真實人類和他們創造的虛擬人,正在形成嶄新的社會關係。形形色色的虛擬人,將會成為第一批元宇宙的原住民,在虛擬新大陸上構建後人類社會。

  根據頭豹研究院的定義,虛擬人是指通過電腦圖形學、圖形渲染、動作捕捉、深度學習、語音合成等技術,打造出的具備數字化外形的虛擬人物。虛擬人的特徵在於:

  第一,它存在於非物理世界中,依託顯示設備呈現形象,是存在於數字世界當中的虛擬形象。

  第二,它具有特定的人設、性格及能力,能夠讓用戶相信他們的存在。

  第三,它能夠與用戶産生雙向的互動。

  在我看來,虛擬人可以分為兩個大類:

  一類是現實人的虛擬化,即真實的人在虛擬世界的數字分身;

  另一類則是虛擬人的現實化,即虛擬的人在現實世界的真實呈現。

  基於現實人原型創作的虛擬人,又可以被稱作真人驅動型虛擬人,是以真人為基本核心,在網路上形成一個自己的虛擬化身。

  這一大類,又可以大致分成三個小類別。

  第一個小類別,是真實的人在虛擬世界的1:1完美複製。你可以把它看作是“真假美猴王”的元宇宙版本。用戶可以通過3D建模、動作捕捉、渲染等技術,製作出一個和自己一模一樣的虛擬人。

  今年的全國兩會期間,央視頻推出了“AI王冠”,有著自然的播報語氣和豐富的表情,跟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財經評論員王冠,屬於1:1的克隆複製,讓人難辨真假。不僅如此,“AI王冠”還擁有“分身術”,可以在手機App、網頁端、h5小程式等分別建立專屬模型“程式”。在我看來,這不就是《西遊記》中孫悟空拔下毫毛,施展的大分身普會神法嗎?

  第二個小類別,是真實的人在虛擬世界塑造的和自身相似的卡通形象,類似于Memojis形象。2021年3月,微軟正式發佈全新混合現實協作平臺(Microsoft Mesh)。通過佩戴AR設備 Hololens2,我們可以設置一個虛擬形象,並與他人在一個共同空間協同工作,一起討論或者完成設計。在宣傳片中,我們可以看到:那些修理電動汽車發動機或學習人體解剖學的工程師們或醫科學生們,無論身在何處,借助全息人像,可以出現在共用式虛擬空間,聚集在全息模型周圍,自由操作發動機或解剖人體肌肉。

  類似的應用,是Meta公司的Horizon World應用。在Meta的元宇宙中,人們需要創建一個虛擬化身(avatar)代表自己,而這些化身可以去虛擬世界的任何地方——拜訪朋友,參加會議或者演唱會,與異國他鄉的朋友一起用餐。用過的人都知道,那裏面的虛擬人有個缺陷,都是沒有腳的。這是因為精確跟蹤腿部運動是非常困難的。僅從物理角度來看,現有的頭顯基本上無法實現這點。

  第三個小類別,則是真實的人在虛擬世界裏塑造的和自身完全沒有關係的虛擬人,我們可以看作是重構的真實的我:一個完全不同的數字分身。

  美國Epic Games公司旗下的虛幻引擎平臺(Unreal Engine)發佈了一款全新工具“元人類生成器”(MetaHuman Creator),能夠幫助我們輕鬆創建和定制逼真的虛擬人,包括製作出能夠驚艷玩家的遊戲角色、在最新的虛擬製片場景中使用經得起近鏡頭考驗的數字替身,或是沉浸式培訓環境中添加無比可信的虛擬參與者。

  也許將來會有這麼一天,現實世界的真實人都可以在元宇宙中擁有一個或多個虛擬人,我們不斷地將自我數據上傳、更新與迭代,構造著虛擬世界當中的另一個“我”。同時,未來虛擬分身會成為新的消費主體,我們運用虛擬分身進行社交、購物、娛樂、旅遊甚至生産。在不同的監管模式下,虛擬身份和現實身份之間的關係可能是“前臺虛擬,後臺實名”,也可能是匿名的。這些虛擬人以數據為食,在與真實世界的不斷互動中模糊著兩個世界的邊界。

  第二大類的虛擬人,則不屬於任何現實世界的真實的人類,而是通過技術和運營,塑造出來的一個逼真的數字角色,類似遊戲中所熟知的 NPC(非玩家角色,指的是電子遊戲中不受真人玩家操縱的遊戲角色)。

  這類虛擬人的現實化,我們也可以稱他們為人工智慧驅動型虛擬人,其本質就是擁有定制化虛擬外表的人工智慧,通過深度學習技術驅動其語音、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等不斷進化。

  像AYAYI、柳夜熙以及清華虛擬學生華智冰就分別是該類型虛擬人在娛樂、遊戲和教學領域的現實應用。

  在這一大類的虛擬人中,我們又可以分為兩個小類,IP類和非IP類。IP類通常是走向虛擬偶像、虛擬代言人等,而非IP類則是服務型的,用來替代或者協助人類完成部分工作,主要應用方向是虛擬客服、虛擬助理、虛擬直播等。

  2007年,日本克理普敦未來媒體公司推出了虛擬歌姬初音未來,一經推出後大受歡迎,這可以看作是IP類虛擬人作為虛擬偶像明星的鼻祖。

  近日,一個IP名為“柳夜熙”的抖音賬號發佈了一條視頻,主角柳夜熙以虛擬人物登場,和一眾真人演繹了一個“捉妖”的故事。柳夜熙僅發佈3條視頻便漲粉近800萬,被讚為元宇宙視頻創作的“當家花旦”“天花板”。一夜走紅的背後,其實足以證明目前的真人CG、引擎建模、渲染、動作捕捉等技術已能夠完成高度倣真的虛擬人,那個建模貼圖粗糙的年代已經逐漸離我們遠去。

  如果説柳夜熙是IP類虛擬人的代表,那麼非IP類虛擬人的代表,應該是2021年萬科總部最佳新人獎的獲得者崔筱盼。她是萬科首位數字化員工,主要工作是發票與款項回收事項的提醒,業務證照的上傳與管理、提示員工社保公積金資訊維護。很多萬科員工,在她得獎之前,自己都不知道給他們發郵件的這位同事不是真人。萬科集團董事會主席鬱亮,在朋友圈介紹:崔筱盼在系統演算法的加持下,“很快學會了人在流程和數據中發現問題的方法,以遠高於人類千百倍的效率在各種應收/逾期提醒及工作異常偵測中大顯身手。而在其經過深度神經網路技術渲染的虛擬人物形象輔助下,她催辦的預付應收逾期單據核銷率達到91.44%。”

  當然,虛擬人的誕生和發展,並不如我們上面討論的,有百益而無一害,它會對傳統道德和倫理提出新的問題:當虛擬人發展到可以更改“人的本質”,即後人類的到來,人類和虛擬人都可能成為超人。但我們並不能因此成為科技進步的奴隸,否則可能會重新回到弱肉強食的等級社會。

  這便是美國著名社會學家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在他的著作《我們的後人類未來:生物技術革命的後果》(Our Posthuman Future: Consequences of the Biotechnology Revolution)提出的警告:技術進步的最大危險在於它有可能修改乃至改變人類的本性,“人性終將被生物技術掏空,從而把我們引入後人類的歷史時代”。

  在元宇宙時代,當我們再次面對著名的電車難題時——是不是要扳動道岔讓電車轉向岔路,去撞死1個人而拯救路上的5個人?或者,是不是要把胖子推下橋,擋住電車而拯救那5個人?我們也許會多了一個更加艱難的選擇,在這個問題裏面,我們面對的可能不再是人類,而是一個虛擬人。

  (作者胡逸為無錫市大數據管理局局長) 

來源:澎湃新聞    | 撰稿:胡逸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澎湃新聞    | 撰稿:胡逸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