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本站專題 > 桐廬專題 > 創新桐廬 新聞詳情
數字賦農 浙江桐廬這樣走“智”富路
中國網 · 汪傑菲 通訊員 鄧曉忠 | 發佈時間2022-05-07 14:37:01    

   “3號大棚的施肥閥門未打開,請立即操作一下。”日前,浙江桐廬縣農技推廣中心高級農藝師鐘林炳在縣城辦公室工作時,手機內突然收到來自鍾山鄉隴西村藍莓智創園的警報。通過查看智控系統,他發現原來是該園3號大棚的施肥閥門未開,遂立即聯繫當地工作人員將閥門打開。

  據悉,該藍莓智創園採用最為先進的盆栽基質和地栽基質綠色工廠栽培模式,配置智慧大棚、PRIVA施肥機、Nitfilm灌溉系統和荷蘭Compass智控系統,實現藍莓生長環境和水肥遠端數字化智慧管理,為藍莓提供最為適宜的生長條件。

  同時,藍莓智創園採用水肥一體化技術,根據藍莓生長需求,考慮溫度、光照等影響因子,精確調整營養液PH值和EC值,實現肥料科學精準使用,以最小的肥料使用獲得最大的作物産量、最優的品質和最好的收益,肥料和水資源利用率高達85%以上;而智慧大棚提供全程的避雨、防蟲保護,使藍莓病蟲發生率較低,農藥使用量低至露地栽培的20%至30%,生態效益尤為突出。

  “按照傳統室外種植方法,藍莓起碼要五年才能達到最佳産果期,而智創園的藍莓只需一年多即可。”鐘林炳介紹,儘管今年是自己負責研究、栽種“數字化”藍莓的第一年,産量還不確定,但他滿懷希望,憑藉品種優勢和栽培技術優勢,培育出的藍莓更具市場競爭力,有利於促進鍾山鄉藍莓産業發展,提高藍莓種植戶收入。

  如果説,鍾山鄉的藍莓智創園讓果農們看到了數字化農業發展的前景。那麼,莪山畬族鄉的“5G應用”則讓村民們實實在在享受到了數字化農業的紅利。

  連日來,在莪山畬族鄉沈冠村的農田裏,雖還未種下水稻,可正值産卵期的“稻花魚”三五成群圍在水面撲騰的場景,令人滿心欣喜。

  “自從開啟‘稻魚共育’生態種養模式,我們村實現了從原本畝産不足500元到如今‘一畝田、千斤糧、百斤魚、萬元錢’的轉變。”該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黃金源告訴記者,“稻魚共育”生態種養模式的成功,離不開數字化的運用。

  “作為‘全國少數民族5G示範應用第一鄉’,5G網路早就運用到了田間地頭。”黃金源介紹,村裏有個智慧農業駕駛艙,實時顯示農田裏的溫度、濕度、水質、病蟲害控制的強度等資訊。憑藉這些資訊,村民可通過安裝在室外的裝置進行投喂魚食等相應操作。

  “後來,我們對該應用進行了升級。現在只需通過手機就可完成精準投餌、環境監控、病蟲害監測等一系列工作。”他補充道。

  據了解,2015年以來,桐廬縣在數字化農業建設方面總投入資金600余萬元,共建成智慧農業示範園區4個、智慧農業示範點3個、農機作業智慧監管系統1個、農業應急管理指揮系統1套。桐廬縣農業農村局經濟發展科科長湯斌表示,近年來,桐廬縣以現代農業發展需求為導向,以加快農業與物聯網相關産業相互融合為重點,堅持應用推廣與技術支撐互動,通過智慧農業示範點和示範園區建設,有序推進桐廬農業生産、監管等領域的智慧應用,不斷提升桐廬縣農業精準化、自動化、智慧化水準。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強化數字農業技術運用,實現農業生産的精播、精施、精準控制、全程追溯,達到農業高産、優質、高效、安全的目標。”湯斌説。

來源:中國網    | 撰稿:汪傑菲 通訊員 鄧曉忠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中國網    | 撰稿:汪傑菲 通訊員 鄧曉忠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