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 > 溫州 新聞詳情 A- A+
泰順廊橋,跨越千年的守護
發佈時間:2023-10-16 11:06:57    

   架木為拱,跨溪成虹。

  橫跨高山溝谷之間的廊橋,沒有一釘一鉚。

  在重巒疊嶂的浙南山城泰順,這樣的造橋技藝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據考證,早在唐朝時期,泰順山區的人們已開始依靠廊橋跨越河谷和山澗激流,在廊屋內避風躲雨,並在這裡趕集、議事、祭祀,舉辦多樣民俗活動。

  被稱為“中國廊橋之鄉”的泰順,迄今留存32座古廊橋,其中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的就有15座。

  廊橋是當地群眾情感認同、文化認同和精神歸屬的象徵,也是推進泰順全域旅遊的寶貴財富。從政府到民間,愛橋、護橋、興橋,早已成為一種刻在骨子裏的自覺行動。即便當前木拱廊橋的通行作用已幾近消退,近年來泰順民間還自籌資金建了40多座廊橋。

  無論是廊橋水毀後,全民搶救木構件的動人場景,還是政府真金白銀對木拱廊橋技藝傳承的呵護,抑或不遺餘力對廊橋文化的傳播,無不詮釋——

  泰順廊橋,跨越千年的守護,歷久彌新。

  激發愛橋熱情

  從一座橋看一座山城。一定程度上,廊橋的歷史,就是泰順的歷史,就是泰順人的故事。

  廊橋不僅連接著村與村、縣與縣的要道,還連係著一代代泰順人的集體記憶。

  對泰順人來説,廊橋是孩提時蹦蹦跳跳走過的路,是背上行囊闖天下的出發點,是夏日納涼嘮嗑家長裏短的鄰里生活區,是記憶中交換農産品的集市,是鄉民祈願納福的精神場所……

  廊橋和泰順人之間,有一種説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它總會在不經意間,以一種難以言表的方式,影響著這裡的人。

  越來越多泰順人因此對廊橋有了更深層的愛。2016年中秋節,泰順遭受了百年一遇的洪災。短短兩小時,薛宅橋、文興橋和文重橋三座國保廊橋相繼被衝垮。隨著洶湧洪水沉浮的木構件,緊緊揪住了內外泰順人的心。

  廊橋起立於溪水之上的那一刻,就註定了往後與風雨抗衡的命運,一次又一次的水毀、修復、重生,鍛造了山區人民不畏艱險、從頭再來的精神內核。

  尚未等洪水退去,一場轟轟烈烈的救橋行動便開始了。許多村民不顧自家物資被淹,成功打撈出九成以上原木構件;短短1個月,社會各界募集近千萬元資金,為三座廊橋的修復打下堅實基礎。

  修舊如舊,讓鄉民們記得住鄉愁。

  看著打撈回來的木構件,時任泰順縣非遺保護中心主任季海波腦海中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個詞就是“甄別、歸位”。

  大量廊橋紀實攝影作品被翻找出來,一一比對最初的位置;一個個木拱廊橋技藝傳承人行動起來,用傳統技藝一一復位;90後小夥鄭浩用自己的相機,以及日復一日的堅持,拍攝了14793張照片,剪輯成3分34秒的視頻,記錄了家鄉廊橋的修復過程……

  從內心的熱愛到保護意識的提升,這場全民救橋行動,對泰順人的心靈震撼是空前的。如今,走進泰順廊橋記憶館,透過一個個文興橋、文重橋、薛宅橋三座國保廊橋修復時的歷史鏡頭,為搶救和修復廊橋不怕險阻、愛心接力、全民出動的畫面仍然歷歷在目。這些鏡頭和畫面,與泰順人對廊橋的獨特情感緊緊粘連,讓一座座屹立於風雨中的泰順廊橋,有了更加堅實的基底。

  織密護橋網路

  歷經千年的泰順廊橋,以其“河上架橋,橋上建廊,以廊護橋,橋廊一體”的古老獨特橋梁樣式,帶來視覺震撼的同時也帶來了守護的難度,一場洪水、一個煙頭、一點燭火,都有可能産生毀於一旦的風險隱患。

  曾經,廊橋有很多“一守,便是一生”的守橋人。而三座國保廊橋曾遭水毀的經驗教訓,讓泰順對如何織密護橋網路,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與系統謀劃。

  作為文化遺産大縣,泰順現有縣級以上文保單位99處138個單體、古廊橋32座,其他不可移動文物1194處。廊橋大多位於深山溪流之上,在山區,山洪暴發説來就來,如何提前做好精準應對;廊橋上的民間傳統民俗活動仍不時舉行,如何做好引導;隨著廊橋的出圈,越來越多遊客打卡廊橋,如何做好管理?泰順設立廊橋保護專項資金,制定汛期“一橋一策”保護預案,在每一座省保以上廊橋,設立廊橋保護站,簽訂廊橋責任書,安排廊橋保護專員,實施廊橋電子安防工程,構建縣、鄉、村、管理人“四級聯動”管理機制,實現“一橋一策一專員”。

  然而,單靠腳步巡,靠眼睛盯,難免會産生各種紕漏,數字化成為“百密而無一疏”的破題關鍵。

  泰順深入推進“廊橋監管保護一件事”數字化改革,打通文旅、消防、水利、氣象、資規、執法等多部門數據,實現廊橋體徵精準畫像、1公里集雨區氣象預報、橋身溫度異常和煙霧警報、險情應急處置一鍵達等功能,變人力盯守為AI智控,為古廊橋配上智慧“新保鏢”。泰順還通過數字孿生技術模擬廊橋精密結構,應用於研學實踐、旅遊導覽,以及不慎受災後的修復參考。

  從“憑經驗”管理變為“靠數據”説話。泰順縣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副局長藍麗娜介紹,以1公里集雨區氣象預報為例,相比傳統的天氣預報,廊橋上游1公里集雨區氣象預報,能精準地獲取廊橋上游水量。根據縣內每座廊橋的不同營造技藝以及水域環境,為轄區內32座廊橋“量身定制”防汛防臺措施,並根據颱風期間不同的降水量、水位、現場實際情況等情況分級開展汛期應對措施。

  物聯感知、監測預警、預警通知、應急處置……“新保鏢”對縣域內縣保以上廊橋進行實時降水量檢測預警,並通過DING消息及手機短信實時發佈預警通知,督促鄉鎮文化員、文保員在接到預警通知後及時趕赴現場巡查處置,並上報現場處置結果,實現縣域內廊橋數字化資訊共用、監管與保護。

  文物保護,立法先行。泰順還推動溫州市人大制定出臺全國首部廊橋保護專項地方性法規《溫州市泰順廊橋保護條例》,通過推動對廊橋周邊環境實施保護,劃定保護範圍、建設控制地帶、風貌協調區;明確實體保護與技藝傳承並重;提出廊橋保護八項禁止行為……一張多元共治驅動下的廊橋保護網路正越織越密。

  掀起興橋熱潮

  作為全國現存古廊橋最集中、最有特色的區域之一,泰順種類多樣的石拱廊橋、木平廊橋、木拱廊橋等造型,通過三節苗、五節苗、剪刀苗等編梁核心技術的靈活運用,以小構件的編織形式,超越木材本身長度限制,不僅實現大跨度拱形結構,而且造型極富美感,無不讓人折服於中國傳統木結構橋梁的高超技術。

  為把這種高超技術一代代傳承下去,泰順探索木拱廊橋活態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利用模式,常態化開展傳承實踐,推出“師帶徒”“帶薪學徒”等系列傳承機制,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傳承人呈梯隊擴展。近年來,泰順先後培育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團隊6個、國家級傳承人1人、省級傳承人2人、市級傳承人2人、縣級傳承人9人,先後修復修繕古廊橋15座,以傳統技藝新建廊橋46座。

  廊橋始於技術,又不止于技術。伴隨一座座橋體一起從風雨中走來的橋臺、廊屋、橋碑、題記以及古道、祠廟、民居等關聯性內容,更是一本本厚重的鄉土文化傳記。從建橋、修橋、護橋的歷史到至今仍懸挂、樹立於橋內、橋頭等處的橋約、橋禁、修橋出資貢獻和其他村規民約等,還展現出泰順人民團結互助、甘於奉獻、敢於創新、善於傳承的精神價值。

  在泰順看來,讓更多人讀懂廊橋、喜歡廊橋,也是另一種保護。從2009年開始,泰順作為牽頭縣,與屏南、政和、壽寧、周寧、景寧、慶元等浙閩六縣大力開展聯合申遺活動,“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閩浙木拱廊橋”被正式列入更新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作為目前國內唯一以橋梁為主題的文化遺産,廊橋在地理文化區域、類型和主題等方面填補中國在世界文化遺産名錄上的空白。

  伴隨著“廊橋走向世界”的鏗鏘腳步聲,泰順先後與美國、日本、南韓等開展廊橋文化交流,成功舉辦美國廊橋學術研討會、中國廊橋圖片展、廊橋造型設計大賽、廊橋講堂等系列活動,向多個國家及地區贈送泰順廊橋模型。

  與此同時,泰順民間對廊橋文化的挖掘和保護也在不斷加深:2000年,泰順籍大學生鐘曉波個人創辦泰順廊橋網,後改名中國廊橋網,致力於宣傳保護古建築和鄉土文化;2004年,鄉賢董曉華牽頭成立泰順廊橋文化協會,吸收200多位廊橋研究者、愛好者,著力於廊橋研究和保護;2019年,由泰順廊橋文化協會等民間組織捐建的“浙江泰順廊橋”,在台灣南投縣落成圓橋,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聯心橋”。

  講好廊橋故事、傳播廊橋文化、推動廊橋申遺……跨越千年,泰順廊橋,青春正好。

來源: 潮新聞    | 撰稿:戚祥浩 賴淼蓮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