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 > 台州 新聞詳情 A- A+
台州“技能創富”試點一年間 技術工人的日子更幸福了嗎?
發佈時間:2023-08-31 09:15:06    

   年輕人還願意“進廠”嗎?人社部今年發佈的“最缺工”的100個職業排行裏,超過三成職業屬於生産製造及有關工種。日漸緊逼的就業壓力下,“找不到工作,就進廠擰螺絲”成為年輕人之間的調侃。背後,是對技術工人這一職業選擇的猶疑——提升技能,真的能創富嗎?

  台州是製造業大市,這裡擁有128萬名技術工人,佔總人口近兩成。這些支援台州民營經濟高品質發展的中堅力量,曾普遍面臨分配公平性、職業成長性、增收持續性等方面的難題。

  去年7月,台州成為全省首個全市域技能型社會建設試點,實施技術工人“擴中”改革,陸續出臺《台州市技能創富型企業激勵辦法》《台州市上市公司技術工人股權激勵改革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探索通過健全技能培育體系、技能運用體系、技能創富體系,理順技術工人群體與企業市場主體的關係,實現“工人增技、企業增效、員工增收”。

  試點一年,提技增收進展如何?藍領工人的日子更幸福了嗎?記者深入工廠一線,三問台州“技能創富”。

  一問

  技術人才成長之路,是否暢通?

  今年夏天,20歲的台州小夥黃群峰決定“進廠”。作為浙江賽豪實業有限公司車間的5S管理人員,每天早上7時,他都會早早來到辦公室,梳理車間在高效生産方面的問題,優化生産流程以提高生産效率。上崗一個月,這份工作給他帶來了比預期更多的獲得感,剛入職他就被列入企業技術人才儲備隊伍。

  像黃群峰一樣,願意從事一線崗位、擁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的技術工人,是製造業普遍最緊缺的人才之一。在台州,年均技能人才需求量約為6萬人,高技能人才2萬人。與眾多製造業大市一樣,台州面臨因結構性矛盾導致的高級技工荒。採訪中,多名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大專學歷的一線技術工人,很難招。

  “目前企業一線技術工人的技能水準普遍不高,不能滿足未來企業數字化、智慧化轉型升級的需要,也限制了技術工人的進一步成長。”台州市人力社保局副局長魯才強説。

  技術人才的成長通道,是否暢通?這是壯大技術工人群體,最先要思考的“開源”性問題。對此,試點期間,台州嘗試多角度打破培養通道中的堵點。

  技工教育的學歷天花板,率先被打破。此前,技工院校畢業生只能拿到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職業院校學生只能拿到學歷證書。為了提升技術工人技能和綜合素養,使其更適應企業現代化工廠的運作機制,台州試點開展職技融通改革,打通技工院校與職業院校的雙培養通道,學生畢業後能同時拿到大專學歷證書以及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借此,每年可為企業輸送約1萬名學歷、技能“雙證”人才。

  黃群峰就讀的黃岩工業技工學校,便與台州科技職業學院,開展職技融通聯合培養。在校期間,他就掌握了數控編程以及機床加工等技術,畢業時同時拿到了台州科技職業學院的大專畢業證書,和本校的高級技工證書。雙校培養帶來的紮實基礎和綜合素質,讓黃群峰在實習結束後脫穎而出,被企業順利錄用並列為重點培養對象。

  産教融合之間曾經較為鬆散的連接,也被進一步強化。去年,台州出臺《台州市技術工人職業發展通道設置指引》,從技能提升體系、技能評價體系、薪酬激勵制度、企業工匠文化等四方面,為企業建立了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雙通道發展的成長指引。 一些企業選擇主動佈局,通過與大專院校合作,開設産業學院、企業學院、生産性實訓基地,並開展定向委培、訂單班、學徒制等培訓,實現高技能人才培養與高品質就業無縫銜接。

  去年8月,由銀輪股份、水晶光電、雙環傳動、傑克股份等上市公司與台州職業技術學院共同組建的“企領學院”正式開學。首批100名學生,來自該學院中德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學院等4個學院下屬13個專業。通過對接行業企業的崗位標準和工作要求,學院制定了崗位畫像和相應的人才培養方案,為企業訂單式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未來,這些學生或將成為上市公司的班(組)長、線長(工段長)、車間主任等高素質人才和儲備幹部。

  入選國家産教融合型企業的浙江華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早在2016年就創辦了華海技術學校,設有制藥技術、藥物製劑等多個針對性專業,專項培養公司的技能人才。同時,企業還與台州職業技術學院合作辦學,設置華海學院,6年來培養的1500多名畢業生,半數以上都留在該企業工作。“這種培養模式下的員工,對企業文化認同度高,對崗位操作技能接受度和適應性都相對較好。”企業人力資源部高級總監朱文泉説,公司現有部分總監級管理人員,即由企業技術工人逐步成長而來。

  二問

  提技與增收掛鉤,如何實現?

  技術提升如何轉變為實際增收?這不僅事關技術工人的職業獲得感,也直接影響著企業的經營與發展。

  傑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台州較早建立技能激勵機制的企業,技術工人專業序列被劃分為8個職級,從P1到P8。P4職級的平均年收入可達18萬元,相較于P3增幅超過20%,而P8職級技術工人年收入不低於總經理,最高可達60萬元。

  該企業平縫裝配車間技術工人王傑告訴記者,職級提升後,除了薪資待遇增加,自己還可以獲得股權激勵,並享受福利配車、購房免息借款、孝心基金等多種補貼。這個夠一夠就能達到的目標,激勵著不少員工磨煉技術。

  為高技能人才提供更好的待遇,看似是一筆額外支出,但傑克也同時收穫了生産效率提升、企業營收增長,形成了一種可持續的良性迴圈。

  能否將提技與增收掛鉤,讓更多企業像傑克一樣實現正迴圈?這是打通培養鏈、解決工人成長通道問題後,擺在台州面前的關鍵一問。

  對信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機加工車間主任陶偉來説,去年開始,提技的價值就與一串數字密切相連。每天晚飯後,他都會習慣性地打開手機,查看公司股價情況。作為公司的“合夥人”,股價波動與他的收入息息相關。

  去年3月,信質集團向124名激勵對象授予股票期權,其中,優秀技術工人39人,配股152萬份,陶偉分得了3萬份的股票期權。而今,由於公司業績增長達到了考核目標,順利進入第一年行權期,陶偉有權力對其中1.5萬份股票期權開展行權,按該公司目前股價計算,市值約為21萬元。

  陶偉的經歷是台州上市公司加大對技術工人持股激勵力度的一個縮影。去年8月,台州面向轄區70多家上市公司,放出大招——率先出臺《上市公司技術工人股權激勵改革方案》,引導上市公司結合自身發展戰略,調整優化激勵對象結構比例,促使更多技術工人從“打工者”變身“合夥人”。《方案》對實施股權激勵計劃中技術工人激勵人數佔比達到30%的上市公司,提供納稅期限延長、資金補助等激勵政策支援,每家企業最高補助100萬元。

  據統計,去年以來,台州共有20家上市企業開展股權激勵,涉及技術工人2700多人。其中,9家試點上市企業共有獲激勵技術工人773名,佔總激勵人數的37.82%。

  在上市公司之外,台州還出臺了《技術工人薪酬分配指引》,鼓勵更多企業健全技術工人薪酬結構體系,提高技能和收入的正向匹配度。今年以來,全市人社系統共組織12場薪酬分配指引推廣會,參會企業2800家,目前已有1500余家企業實現技能與薪酬掛鉤,實現技術工人平均工資年均增長 5%至 10%。據統計,台州市人力社保局對台州500多家企業進行的抽樣調查結果顯示,2022年,台州技術工人薪酬同比增長了8.9%。

  “職業分工就像人的器官分工,每個職業都應當得到充分保障和尊重。越是經濟社會水準高的城市,技術工人比例就越高、待遇越穩定,持續培養機制越完善,與管理人才地位越平等。這就形成了人才與經濟社會發展良性互動。”全國人大代表,航太企業一線員工戴天方曾多次提出提高技術工人社會地位的建議。

  如今,跳出企業層面的激勵,整個台州也在試圖營造一個“技工友好”的社會氛圍。一些軟性政策的出臺,不斷提升著技工的獲得感。早在2021年,台州便制定出臺《“台州技工”星級評價激勵辦法》,給予星級“台州技工”一次性獎勵、景區免門票優惠、流動人口積分等政策激勵。其中,一星級“台州技工”到五星級“台州技工”可獲得最高一次性獎勵5000元,至今已有約2萬名星級“台州技工”享受到了福利。

  此外,推動技術工人子女入讀公辦中小學,給技工院校高級工班、技師班畢業生,分別按照大專、本科標準享受安家補貼、就業補貼等舉措,都在用實際行動表達一個城市對技術工人勞動價值的充分尊重。

  三問

  企業積極性,如何調動?

  這些天,傑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負責人吳敏輝正著手準備今年的高級工、技師等技術工人職業技能評定工作。“過去兩年,我們一共評定了1300多名高級工、技師,平均每年評定人數超過500人。”吳敏輝説,其實之前企業對評定工作並不熱衷,但近兩年態度積極多了,轉變主要來源於台州出臺的激勵政策。

  技術工人“擴中”改革,本質上是利益分配機制的改變。工人的待遇提升,意味著企業要拿出更多資源和收益,向這一群體傾斜。如何順應市場化邏輯,讓政策倡導成為企業可持續的自發行為,真正調動企業參與的積極性?

  台州的解法,是對“技工友好型”企業開展差異化激勵,提升企業參與的內生動力。去年,台州創新推出《台州市技能創富型企業激勵辦法(試行)》,把技術工人比例和薪資待遇等情況與企業用地、用能、畝均評價、技改補貼等相掛鉤,用真金白銀和真福利,補償企業的人力支出成本。

  對傑克而言,僅工匠培育激勵一項政策,企業每年就能獲得30多萬元的獎勵。這筆錢數額雖然不大,但已能覆蓋企業開展職業技能評定支出的成本。推行一年來,該辦法已累計評價激勵技能創富型企業100家。

  “就像‘畝均論英雄’一樣,現在是以技工人才論英雄。” 台州市優秀技能創富型企業西元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賢康告訴記者,企業去年投入5000萬元,用於設備智慧化改造,入選技能創富型企業後,今年技改補助標準提高1%,意味著能多拿50萬元補助款。今年上半年,西元股份還作為優先供地對象,在黃岩區江口街道拿到了一塊16畝的土地,用於建設智慧化車間。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台州全市已有60余家技能創富型企業獲得“畝均論英雄”加分獎勵,已向20家技能創富型企業發放技改補助8122.53萬元,全年將發放工匠培育激勵獎補778.8萬元。

  “技術工人提技增收,實施主體在於企業,直接受惠方也是企業,政府主要起到引導作用。”台州市人力社保局局長柯婉瑛説,借助政策引導,不少企業已經有意識去設置技術工人成長通道,拓展技術工人的增收渠道,提高技術工人的技能和待遇。

  例如,西元股份通過設置技術工人成長通道等,提高技術工人的技能和待遇,實現工人增技增收和企業提質增效的正向迴圈。據統計,2023年上半年,西元股份實現凈利潤1.71億元,同比增長169.66%,一線技術技能人員工資增長10%。

  “但同時要承認的是,技術工人待遇是市場競爭中形成的,跟企業經營情況、利潤水準等相關,易受到經濟大環境、産業發展週期、市場波動等因素影響。”柯婉瑛表示,當前,台州技術工人“擴中”改革還處在探索階段,技術工人的社會認同度有待提升,部分企業尤其是低技術企業對技能人才培養工作的積極性還不夠高,回答好提技增收的三問,對台州而言將是一個長期課題。

  為此,今年以來,台州開始率先探索《台州市擴大技術工人中等收入群體若干規定》立法,希望總結近年來台州探索技術工人“擴中”改革的成功做法,並以法規的形式進行固化,借此加快轉變社會觀念,強化技高者多得導向。目前,該法規已經台州市政府常務會議研究通過,預備送審。

  【專家説】

  建設技能型社會 破解“用工荒”

  陳國棟

  當前,高校的人才培養與製造業的發展需求之間存在“錯位”現象,同時製造企業“用工荒”現象仍在加劇。台州希望通過全市域技能型社會建設,來破解這些難題。

  首先,通過全市域技能型社會建設,加快“觀念破冰”。目前,社會上“重學歷,輕技能”的觀念仍普遍存在。推動技能型社會建設,在薪酬激勵體系、企業技能提升體系、技能社會氛圍營造等方面持續發力,會在一定程度扭轉這一傳統觀念,讓家長和青少年對“技能成才”之路産生新的認識。

  其次,通過全市域技能型社會建設,構建企業高品質發展的關鍵支撐點。台州的製造業到了“品質革命”和數字化轉型的關鍵節點,很多企業擁有先進的技術和設備,但缺少高素質技能人才,尤其是數字技能人才。建設技能型社會,著力打通技術工人職業發展通道,為其打造貫穿終身的技能提升與精進機會,將為台州製造業的高品質發展培育和儲備一批高技能人才。

  最後,通過全市域技能型社會建設,優化技術工人“擴中”改革舉措。目前,大多數技術工人存在“崗薪”不匹配的情況,相比于其他高層管理崗位,工資薪酬偏低、“技長薪不漲”。以技能價值體現為導向推進技能型社會建設,需要圍繞 “職工增技—企業增效—職工增收”的鏈條,建立起一套薪酬提升體系、技能激勵機制和法律保障措施,持續完善和優化技術工人“擴中”改革。

  (作者係台州學院商學院副院長、副教授)

來源: 潮新聞    | 撰稿:肖淙文 陳久忍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