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 > 紹興 新聞詳情 A- A+
二十年來 “千萬工程”如何提升紹興鄉村價值?
發佈時間:2023-11-10 09:50:49    

   11月9日,紹興市召開全市深化新時代“千萬工程” 現場推進會,會上全面總結了紹興“千萬工程”建設成效。

  今年是“千萬工程”實施20週年。廿載時光,近年來,紹興率先全市域實施“閒置農房激活”改革,創新實施“五星達標、3A爭創”的“千萬工程”推進路徑,不斷推動廣大鄉村“美麗蝶變”和全面振興。2022年,全市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57萬元,居全國地級市第3位,是20年前的8.03倍;所有行政村年經營性收入均達到50萬元以上……在紹興,鄉村正成為一種“符號”,代表著發展的無限可能。

  就在上月,在全國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現場會上,上虞區謝塘鎮晉生村、諸暨楓橋鎮楓源村還作為現場會的典型參觀點,受到廣泛關注。這兩個村子都因“千萬工程”的牽引,走出了屬於自己的鄉村振興特色路。

  其實,像晉生村和楓源村這樣的例子,在紹興俯拾即是。“千萬工程”究竟是如何打造出具有紹興獨特辨識度的美麗鄉村,又是怎麼做出新花樣的?這值得我們抽絲剝繭,逐一分析。

  鄉村如何換新顏?

  如何避免千篇一律,差異化打造具有紹興特色的美麗鄉村?

  越城區安橋頭村是魯迅先生筆下的“平橋村”。這裡一派新氣象,漫步村中,村口祝福廣場的“社戲大舞臺”上,村民們正在排演越劇;河道中烏篷船往來穿梭;岸邊,“閏土與猹”的雕塑栩栩如生……

  幾十公里外的上虞謝塘鎮晉生村,通過改造老糧站,建成了佔地15畝、由12幢建築組成的“晉生星片場”。圍繞“謝晉故里”的品牌IP,該村還量身定制了8個功能各不相同的電影主題空間,每一個空間盡可能保留了建築的歷史氣息,又突出上虞當地的文化特質。

  既要“塑形”,也要“鑄魂”。紹興鄉村之所以“千村千面”、各有風格,就是因為遵循了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實事求是搞好了鄉村規劃。

  紹興的獨到之處,就是利用本地獨特的文化資源,或利用産業文化、或立足曲藝民俗、或挖掘名人典故、或巧借山水景區,找到差異化競爭優勢,塑造個性化美麗特徵,打造品牌化經營模式,並且把文化資源融入當下生産生活空間,通過時尚化、年輕化、國際化的表達,讓文化能夠可體驗、可參與、可消費,讓經營文化體現為經濟指標。如嵊州主推“越劇文化”,上虞弘揚“鄉賢文化”,新昌打響“浙東唐詩之路”,越來越多的村莊開始立足本土文化,展開了各具特色的經營道路。

  鄉村建設,規劃是藍圖、也是硬約束。早在2005年初,紹興就出臺了《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綱要》,樹立規劃先行的科學理念。推出“五星3A”新舉措後,全市又統一編制了規劃技術指南,要求縣鄉村三級分別制訂三年工作規劃和村鎮發展建設規劃。以縣域總體規劃作為指導,紹興一方面統籌做好基礎設施佈局規劃,並且與點式創建、專項規劃有效銜接,另一方面加快推進“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既充分體現地方特點、文化特色和時代特徵,又方便老百姓生産生活,“走進稽山鑒水,尋味六美鄉村”成為紹興新時代美麗鄉村的鮮明印記。

  這些對鄉土文化深入挖掘的舉措,極大提升了紹興百姓的文化自信,大家感受到,鄉村不僅是身有所棲之處,還是心有所依、情有所寄之處。

  長治才能久美。紹興還把保護和改善人居、生態環境作為一項系統性、長期性、群眾性的重點工作,以“一分兩清三化”為主線,紹興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清理亂堆亂放、清理空倒房、公廁潔化、“三線”序化、庭院美化等相關行動,常態賽馬,督查考核,産業提能。因此,紹興農村的“地平線”才有了不遜色于城市“天際線”的美麗圖景。

  對於很多村民來説,“美麗鄉村”早已不再是一個概念,而是發生在身邊的鄉村嬗變。數據顯示,紹興累計創成省級新時代美麗鄉村示範縣4個、美麗鄉村示範帶25條、美麗鄉村示範鄉鎮62個、美麗鄉村特色精品村184個、美麗鄉村達標村1523個。

  富民強村的根基如何夯實?

  鄉村旺不旺,關鍵看産業。

  在位於上虞區的浙江霧耕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科技感十足的“土樓”“金字塔”等大棚吸引了許多遊客前來參觀。“植物工廠”內的水果長勢喜人、各種蔬菜根系懸挂種植無土壤,還有不少遊客在參觀選購蔬菜。此外,該公司還進行農文旅融合發展,建設科普基地、發展研學旅遊等。

  霧耕的創新發展,是紹興積極延伸産業鏈拓寬致富路的縮影。近年來,該市積極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

  去年底,柯橋79個經濟相對薄弱村聯合出資2.528億元成立柯橋區民富物業經營管理有限公司。這79個村2021年度經營性收入低於100萬元,急需尋找新的“造血”功能,增加村級收入。為此,柯橋區民富物業經營管理有限公司與柯橋區抱團物業經營管理有限公司合作投資“飛地抱團”項目,即在藍印時尚小鎮內新建廠房、宿舍等工業物業用房進行出租。

  “通過‘飛地抱團’的方式,解決了偏遠薄弱村‘造血難’問題。這樣一來,薄弱村每年有固定收益進賬,豐富産業結構,夯實‘強村富民’新格局。”柯橋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説,“雖然前幾年區裏也在探索‘飛地抱團’模式,但是現在的思路更開闊,力度更大,相信成效也將更加顯著。”下一步,該區將規劃經濟相對薄弱村在杭紹臨空示範區建設新的“飛地抱團”項目。

  紹興市農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紹興將做大做強鄉村“土特産”,持續壯大茶葉、珍珠等特色主導産業,並依託山水稟賦,重點培育優質稻糧、規模畜禽等産業,支援農家菜、特色小吃産業化商業化。同時,深化農業“雙強”行動,推進“農業+”行動,創新發展農村電商、養生養老、文化創意、運動休閒等新業態,培育一批入鄉進村網紅景點、消費熱點。

  眼下,紹興正全面深化以集體經濟為核心的強村富民鄉村整合改革,推出加快農民增收促進共同富裕新一輪行動計劃,大力實施“勞動致富”“創業興富”“活權激富”“惠農添富”和“幫困促富”五大行動,提增農民多渠道收入,提高農民收入水準。

  值得一提的是,紹興深度挖掘閒置資産潛力,用宅改“金鑰匙”打開共富“幸福門”。早在2010年,紹興就出臺了《關於推進農村宅基地置換鼓勵農民進城鎮居住的若干意見(試行)》,此後又率先實施“閒置農房計劃”改革,尤其利用2020年被列入全國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整市試點契機,探索出了“三權三票”改革。以此為基,紹興又探索建立政府、集體、農民三者利益共用機制,充分釋放宅基地財産價值。

  村村有項目,村村有機遇。紹興鼓勵突破單村發展瓶頸,組團聯動推進片區化建設運營,探索形成了一批典型模式,如“養老+”輻射帶動全要素激活的柯橋“王化模式”、優勢産業串聯成片的諸暨“山下湖模式”、區域協同發展的嵊州“西白忘憂片區”、片區化運營聯盟的新昌“鏡嶺模式”等。

  致富渠道不斷被拓寬,農民收入水漲船高。數據顯示,2022年,各類“共富工坊”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2.3萬人,帶動從業人員每人平均年增收2.7萬元,為村集體經濟增收共計6973萬元;全年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31.09億元,增長15.2%。

  城鄉融合的“協奏曲”如何奏響?

  “千萬工程”帶來的另一變化,便是讓農民擁有平等發展機會,通過構建城鄉融合科學聚變的新機制,全面理順互動互促的城鄉一體關係。

  在新昌,一條條通景的“四好農村路”串聯起一個個鄉村,不僅方便了百姓出行,還盤活了散落在靈山秀水之間的旅遊資源,將大山裏的“詩和遠方”躍然呈現於人們的眼前。正所謂,一路通,百業興。

  城市人能享受的公共服務,農村裏也有。紹興聚焦鄉村短板,城鄉基礎設施加速互聯互通。加強縣域統籌、部門協同,加快城鄉交通、供水、供電、供氣、物流、寬頻服務、金融網點等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高水準建設“四好農村路”,在全國率先實現“500米標準”,將“村村通公交”站點距離從2公里縮短至行政村村委所在地或文化活動中心500米以內;全面啟動農村飲用水達標提標攻堅戰,推動規模化供水向更多農村延伸,讓老百姓喝上乾淨水、放心水、安全水;全面推動快遞進村,基本實現縣、鄉、村三級農村物流配送體系全覆蓋。

  除了“外在”的完備設施之外,老百姓更需要“內在”的優質、便捷的公共服務。為此,紹興聚焦“一老一小”,城鄉公共服務加速優質共用。推動教育培訓、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全民可及、全域可享,全力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城鄉代差、區域差距、人群差距,有序補齊民生服務短板弱項。

  許多困擾鄉村的難題,如今在紹興也有了“數字解法”。紹興將推動資訊進村入戶作為“千萬工程”的重點內容予以大力推進,加快在農業産業、鄉村建設、鄉村治理中的貫通,同時把未來鄉村作為共同富裕現代化基本單元,圍繞“一統三化九場景”,建成了一大批特色化的應用場景,讓智慧醫療、智慧文化、智慧教育、智慧救助等數智生活場景在村莊裏得以落地,打造幸福生活共同體。

  城與鄉的“握手”,在紹興寫下了生動篇章。

  鄉村治理內生力如何激活?

  “村裏的事情,大家商量著辦。 ”

  在全國聞名的“楓橋經驗”發源地——諸暨市楓橋鎮楓源村,該村多年來堅持傳承和發展“楓橋經驗”,推進村級重大事項“三上三下”民主決策機制,統一群眾思想,形成“擰成一股繩、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強大合力。

  作為“楓橋經驗”的發源地,紹興始終堅持創新發展,與時俱進地將其融入“五星3A”創建過程中,並結合駐村指導員制度和“民情日記”等典型做法,走出了一條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的實踐道。就在去年11月,紹興還專門制定並實施《紹興市“楓橋經驗”傳承發展條例》,將“楓橋經驗”這一基層社會治理經驗上升為普遍的法治規則,總結提煉轉化為社會治理中具有普遍意義的法治模式,促進“楓橋經驗”傳承發展。

  “楓橋經驗”不斷豐富、發展,如星星燎原之火,把紹興鄉村治理的道路照亮。

  推進鄉村治理,要從百姓視角出發,要讓村民説事,讓每一位村民大膽説、習慣説、方便説、説得上。嵊州雅璜村利用“民情日記”,收集鄉親們對家鄉發展的期許,依託綠水青山,發展起了鄉村旅遊。去年,該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02萬元,20多年至少翻了100倍。現如今,“民情日記”不再拘泥于紙和筆,當地還依託“浙里民情”應用場景“駕駛艙”,民眾的需求通過手機就能迅速上報、加以解決,民眾辦事更加高效和輕盈。

  解鎖鄉村的“善治密碼”,關乎社會和諧有序,能夠提振村民“精氣神”。多年來,紹興堅持五級書記一起抓,健全一把手負責機制,實施“頭雁培育”工程,深化“亮旗”行動,制訂陣地“規範化”標準,幹部“規矩+發展”型標準和黨員“先鋒型”標準,以鄉村振興成效檢驗基層黨建工作成效。開發推廣“浙裏興村治社”數字應用,重塑“為幹部減負、為治理增效”的基層智治新格局,梳理規範涉村準入事項清單一級185項、二級445項。

  此外,紹興完善“民情日記”工作體系,推動市縣兩級部門幹部走出機關門下到第一線,全流程重塑民情收集、問題流轉、解決評價的閉環程式,把問題解決時間縮減三分之二。深化發展駐村指導員制度,完善8大工作機制,強化工作責任落實,確保民有所呼、必有所應。

  對基層來説,數字化是牽引力,也是加速度。為此,紹興利用好各類安全技術防範設施,創新開發數字化應用,全量歸集和處理基層任務事項、化解矛盾糾紛,為基層治理插上數字化的“翅膀”。

  “千萬工程”在浙江實施的20年,也是紹興探索鄉村治理創新實踐的20年。20年裏,比鄉村變得更美的,唯有人心。

  紹興市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該市將圍繞省委提出的‘千村引領、萬村振興、全域共富、城鄉和美’總目標,堅持和深化新時代‘千萬工程’,強化黨建引領,統籌推進鄉村建設、鄉村發展、鄉村治理,加快城鄉融合發展,奮力打造鄉村振興紹興樣板。

  紹興將用不止不息的探索,照亮鄉村要去的地方,創造農民嚮往的生活。

來源: 潮新聞    | 撰稿:金漢青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