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 > 紹興 新聞詳情 A- A+
紹興:粉墻黛瓦夢 青春有為心
發佈時間:2022-12-13 10:01:31    

   紹興人魯迅有本著名的作品集,叫做《故事新編》,以白話語匯和現代思維,重新編寫了取材于神話、傳説和史實的古代故事。

  “將古代和現代錯綜交融”,用這句書評來形容今天的紹興,再合適不過了。

  粉墻黛瓦、小橋流水,這是紹興的風情;名士之鄉、豐厚遺存,這是紹興的寶藏。

  1982年,國務院公佈全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紹興榜上有名。不知不覺間,到今年,紹興在摸索古城保護與利用中走過了40個年頭。

  古城“舊”了也“新”了,它既做著古老的粉墻黛瓦夢,又蹦跳著一顆青春有為的心。

  在與發展難題“較勁”的40年裏,紹興積極探索著“古與今”“新與舊”“動與靜”“雅與俗”的幾重關係,在保護中發展,在傳承中創新,並形成了一套獨有的古城保護體系。

  變矮的古城

  擦亮歷史與文化的美麗肌理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肌理。

  紹興古城的肌理是縱橫交錯的水道,是曲徑通幽的街巷,是星羅棋佈的文化遺存。它的珍貴還在於,這份肌理早在北宋年間就已經大致構成。

  保護和發展古城,首先是珍惜和擦亮這份肌理。

  10月31日,王陽明誕辰550週年紀念日,歷經多年保護開發的紹興陽明故里,正式揭開面紗,為此提供了一個範例。

  “修舊如舊。”賓客們感受頗深。走進陽明故居,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這種歷史感,不僅體現在建築外立面上,還體現在腳下。

  陽明故里綜合保護項目是紹興古城更新最大的項目,總投資約80億元、規劃面積40公頃。為了呈現考古遺址現場,項目在遺址上建樁搭筏板,將遺跡的15%在地面進行展示。現有的陽明故居,正是在遺址之上建造起來的,它不僅用於再現伯府歷史風貌,而且是作為遺跡“保護罩”而存在。在考古遺址不被破壞的同時,也能讓遊客近距離觀察。

  我國著名古城保護專家阮儀三高度評價紹興的做法,他説:“紹興的歷史街區整治做到了‘整舊如故、以存其真’,重現價值性,保持真實性。同時,在保護實施中做到了公眾參與,不是把居住區變成只有商業和旅遊功能的‘空殼’,而是充分考慮群眾的利益,從而留存了活的地方文脈,體現了生活的延續性。”

  回望40年,這些原則也是紹興古城保護早早就定下來的。1998年4月,紹興啟動第一輪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編制,古城開始原封不動被保護起來。2001年12月,《紹興市城市總體規劃》和《紹興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獲浙江省政府批復。其後10餘年,古城八大片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整治工作全面開展,面積近50萬平方米,投入資金近10億元,惠及住戶約6000戶。

  俯瞰古城紹興的肌理,一個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小橋流水人家的景致,變多了。

  如今,紹興市民發現,倉橋直街與人民西路交界處的一段柏油路已改成青石板路。這是今年“五一”節前剛改造完成的。1.5公里的倉橋直街,現在已全部是青石板路。倉橋直街有著“紹興第一古街”美譽,這裡多為清末民初建築,保留著40多個老臺門。河道、民居、街坊,恰到好處地勾畫了一個江南水鄉。沿街居民説:“原來的柏油路長20余米,寬約9米,與倉橋直街的石板路明顯不協調,現在青石板路貫通,能更好地感受南、北倉橋直街的獨特韻味。”

  循序漸進,紹興在古城保護上發力越發精準。2012年修編的《紹興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獲國務院批復,2018年,紹興完成《紹興古城保護利用總體城市設計》。2019年1月1日,《紹興古城保護利用條例》正式頒布實施, “一部法規、一個機構、一項基金、一張清單”的體系正式形成,從機構、制度、資金、運作等層面給予古城保護利用全方位保障。

  “這幾年,古城開始慢慢變矮了。”61歲的老魯是一名攝影愛好者,除了拍攝家門口八字橋、老弄堂的慢生活,他還喜歡站在高高的塔山上拍古城全貌,從黑白到彩色,一拍就是40年,眼看著古城在“長高”,兒時的味道卻漸漸遠去。

  紹興看到了老魯的擔憂,如今,古城的天際線,變矮了——前不久,因與古城風貌肌理不符,王朝大酒店和新華書店兩棟高樓已完成拆除,北側的書聖故里街區豁然開朗。紹興大廈、震元堂、原紹興市府大院……這些彼時的高建築也已經過降層改造建成古城入口、名人館、清廉館、氣象館等重要文化設施。

  “説古城‘變矮’,不如説古城‘疏解’更為合適。”在紹興市名城辦主任徐覺民看來,紹興古城內府山、塔山、蕺山三山鼎峙,高聳的現代建築擋住了這些山水的“外形”,隔斷了古城的歷史風韻,也隔斷了城市的精氣神。這些“疏解”帶來了“質”的變化,一方面,一批行政事業單位外遷,疏解了非古城功能;另一方面,部分居住人口外遷,優化了老城區的人口結構;而最受期待的,就是以調整高層建築、讓古城“顯山露水”為主要手段的城市空間格局上的疏解。

  “變矮”的紹興,擦亮了舊時古城的美麗肌理,“望得見山水、記得住鄉愁”。

  智慧的古城

  數字化深入城市管理的毛細血管

  11月中旬,一個喜訊從“2022世界智慧城市大獎·中國區”大會現場傳來——紹興市申報的“數字孿生賦能古城保護利用”榮獲“復蘇創新大獎”。

  紹興人清楚認識到,古城曆盡2500多年,大量的文化遺存已經滄海桑田,不可能也沒有必要逐一去復原。現代化的大量設施更是一座城市須臾不可或缺的。

  新與舊,如何共生?浙江走在前列的本領之一——數字化,在古城保護和發展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比如“數字孿生”,就好比給古城裝上了數字大腦。走進紹興古城數字館,一個3D全景的雲上“數字古城”映入眼簾。紹興古城“數字孿生”系統將古城9.09平方公里的空間地理範圍內的物理現實掃描建模,構建覆蓋古城全域且具備高精度的三維實景,古城難以窺見的全貌,一目了然。

  在雲上“數字古城”,數字化的“新”和古城的“古”找到了共存空間。一個虛實結合的紹興古城風情畫卷、全國首創的古城全域數字沙盤、VR全景虛擬遊覽系統……讓人驚嘆,古城還能這樣玩?

  “我們利用‘數字孿生’概念‘克隆’了整個古城,構建了古城資訊管理平臺,為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傳承提供數字化新路徑。”紹興市名城辦副主任黃夏峰説。

  在這裡,數字古城早已超出了一種展示的功能,深深切入了城市的脈搏,同頻共振。

  經過“全息掃描”,古城內的單體建築、歷史街區等都有了雲上的“孿生兄弟”,古城的格局、風貌肌理,甚至建築形態與色彩,都可以真實呈現;城市更新項目風貌管控場景猶如古城“顏值”的“數字管家”,空間佈局是否合理、建築高度是否合適等疑問,通過它都一目了然,並以此科學決策建築的“去”和“留”;不可移動文物智慧監管場景通過數字賦能、智慧監管,給了紹興古城文物管理人員“千里眼”與“順風耳”……

  聰明的數字大腦替古城搭脈,演算出更合理的保護方案。

  位於古城勝利路的原紹興市行政中心建築高度約50米,超過古城控制高度,不符合古城風貌標準。在對其實施降層改造之前,紹興利用“數字孿生”系統,在應用現狀圖中植入規劃設計方案,通過各個視覺進行對比、沉浸分析,作輔助決策。並在降層過程中,通過實時智慧監測、對比和預警,實現風貌管控“落地跟蹤”閉環。

  通過已建成的博物館群與規劃設計模型圖對比,可以看到展現的效果、高度一致,真正做到了“在虛擬世界倣真,在物理世界執行”,實現“繡花式”織補更新。

  記者了解到,目前該應用已輔助重大城市更新項目決策19個,規劃研究涉及面積30多萬平方米。

  “旅者即居者”,這是紹興古城App開屏頁的宣傳語,也是其傳遞的理念,意思是所有來紹興古城旅遊的客人,體驗在家居住一樣的方便、舒適、溫馨。打開紹興古城App,通過旅遊線、服務點、目的地選擇,可以自助玩轉古城,享受個性化線下體驗。也可以通過看圖片、看虛擬實景,可從空中看其在城市中的位置,看其720度全景展示……不用到現場,便可“雲上”逛古城。

  以更多的數字手段,深入到城市管理的毛細血管。紹興古城App特別設置了“古城守護官”模組,依託社工、大學生、民間工匠、熱心市民等志願者隊伍,線上提交古城風貌、市容環境、文明秩序等管理問題意見,建立“巡查發現-線上提交-任務推送-處置反饋”工作閉環;設置“幸福古城”模組,探索“你發現我解決”“民呼我應”實現智治新模式,真正把工作的建議、評價權交到群眾手中。

  走在紹興古城街頭,隨處可見一個個古城故事牌,掃描二維碼,就可查看相應的“遺跡故事”。今年以來,紹興市文廣旅遊局在古城內選取了百個點位植入內置影視解説、語音解説、標識系統解説等故事牌,打造“古城故事自導式解説系統”,將紹興古城打造成為一座可觀、可觸、可沉浸的開放式景區,讓發生在紹興街頭巷尾的歷史文化故事鮮活起來。

  數字化賦能,讓古城的脈搏更清晰,更具活力。

  宜居的古城

  生活品質與環境空間雙提升

  我們費了很大的勁,來保護和改造古城,初心何在?

  所有的工作都有一個內核,那就是為了更宜居,讓百姓在城市更新過程中感受到文化和歷史的溫情。

  今年9月至12月,老蓮與青藤穿越時空,在位於紹興古城前後觀巷歷史文化街區的紹興徐渭藝術館“相遇”。“高古奇駭——陳洪綬書畫作品展”的展出,吸引了大批打卡市民遊客。

  這個漂亮打卡地的“前世今生”,就是其中最生動的實踐。

  2020年4月,以徐渭誕辰500週年為契機,位於古城後觀巷33號的徐渭藝術館項目啟動。

  這個項目不僅包括徐渭藝術館的建設,更包括了周邊臺門活化利用、老舊民居改造等在內的前觀巷歷史文化街區改造提升工程,是紹興古城保護開發的一個巨大挑戰。

  一年時間內,在速度與力度的背後,是改造帶來的周邊居民生活品質與環境空間的雙提升。紹興市文旅集團代建部經理邱雲告訴記者,以項目為依託開展的社區老舊民居改造工程,真正做進了居民心裏。“我們對建築格局進行了重新規劃,雜亂的管線全部入地,街區居民家排污全部納管,小巷道路重新鋪裝,周邊傳統風貌改造整舊如新。”

  把改造做到居民心裏。項目徹底改變了社區內300多戶人家的居住環境。“原來我們這一代傳統民居沒有抽水馬桶,要去附近的公共廁所,現在裝上了,我們得了大實惠,晚上還可以去徐渭藝術館前的廣場散散步、跳跳舞。”住在和平巷8號的朱大姐高興地説。

  伴隨著改造上新的,還有青藤社區的臺門文化。徐渭藝術館正對門,是大乘弄12號老臺門,通過置換、修繕後,招引來新業態,搖身一變成了網紅咖啡館和茶館。“不少遊客逛完青藤書屋和徐渭藝術館後,順便來我們這裡喝杯咖啡。”古城創業者潘嬌娜以“咖啡+私房菜”的古今融合風味,贏得一片天地。

  今年4月,紹興地鐵1號線一通,古城更加熱鬧年輕起來,特別是一批青年創客,為古城文商旅發展注入活力。紹興正通過組建古城青創聯盟、出臺專屬獎勵政策等方式,加強對入駐古城青年創業的引導、扶持,促進經濟穩進提質,將千年古城打造成以文創、文旅為業態的年輕時尚集聚地。

  古城,不僅是深厚歷史文化的積澱地,也是創新活力的萌發地。

  走進書聖故里社區的一條小弄,90後創業人柴言林的民宿“拾貳樸宿”十分吸睛。“國慶一房難求,旺季訂單滿滿。”柴言林笑著説,現在許多杭州客人坐著地鐵來古城,旅遊火了,民宿的生意也跟著好了。

  “古城將成為一個主客共用、溫馨宜居、充滿創新活力的城市慢生活體驗區。”紹興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文廣旅遊局局長何俊傑説。

  眼下,圍繞著古城“一城一橋三故里”總體佈局,紹興正全力推進投資近300億元的32個文旅項目。各個景區串珠成鏈,滿城皆景,古城形成了以陽明故里、書聖故里、魯迅故里、徐渭故里、周恩來祖居、八字橋、越子城為核心的歷史文化旅遊環線,以及府山、塔山、蕺山、環城河的生態景觀休閒環線,實現文化景區和歷史街區的點線結合、三山環河景觀帶的內外聯動,真正打開全城旅遊新格局。

  帶著“不易被模倣”的歷史積澱和文化基因,一個有文化厚度、産業發展高度,更有人情溫度的紹興古城,正徐徐展現。

  【深一度】

  讓古城永葆活力

  紹興古城保護專家 屠劍虹

  紹興古城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在今後的發展中要著力把歷史文化的厚度打造成為文化産業發展的高度,應率先走出“人文為魂、生態塑韻”的城市發展之路,使古城成為新的文化標識。

  首先,要有清晰的保護目標。紹興這座歷史文化名城、這份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産,不僅是紹興的,也是中國的,是全世界的,為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産意義重大,有利於更好地保護古城,擦亮古城金名片,打造新的文化高地。

  其次,要保護和利用好各類歷史文化遺産。要整體保護好紹興古城,保護好現存的物質文化遺産,修復好城市的形態和風貌。在城市風貌修復中,要注重用繡花功夫進行微改造。同時,要傳承、保護和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産,打響古越文化、名士文化、山水文化品牌,展示宋韻文化,講好紹興故事,傳播紹興文化,讓歷史文化遺産活起來。

  最後,要優化古城功能,活態保護古城。俗話説,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當地的民情風俗,是世世代代的原住民通過長期的生活習慣積澱而成的,是一種地域文化,我們要把它傳承好,保護好。當然在保護中還要注重發展,要為這座城市注入更多的活力,為年輕人打造更廣闊的文創空間,讓更多的年輕人樂意留下來,使古城中見人、見物、見生活,有濃濃的煙火味,使古城有長久的生命活力。

來源: 浙江新聞客戶端    | 撰稿:陸遙 孫良 徐添城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