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 > 共同富裕 新聞詳情 A- A+
溫州計劃到2027年培訓10萬人次“新農人”助力鄉村振興
發佈時間:2024-04-29 10:07:57    

  “我只知道怎麼種好地,不知道怎麼去賣貨。”鹿城區七彩僑都田園綜合體的“紅美人”大豐收,卻面臨銷售難題,負責人張建南匆忙趕往一場特色優農産品選品會,並找到了曾到過該採摘園的直播達人、“大蒙講溫州”的葉一戈,馬上進行現場推薦:“他家的‘紅美人’汁水足,甜度達到10.8……”溫州農播聯盟負責人王樞則建議:“到果園直播一場,現場測甜度,傳播效果會更好。”

  這一幕,發生在不久前的一場農産品選品會上,而這一幕,也是網際網路時代“新農人”帶著新理念、新知識、新技能服務鄉村的一個縮影。

  農播農創、金融支農、文化下鄉、鄉村旅遊、學生志願、科技興農……“新農人”是這些服務鄉村、深耕鄉村者的共同名字,他們在田間地頭築夢,也助農民圓夢。

  既要種種養養,又要科技滿滿

  進入春耕備耕,鄉村産業振興帶頭人“頭雁”項目學員、溫州天尚飛植保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彭兆寧的“植保飛手”團隊忙得不可開交,20多位植保飛手在蒼南、龍港、平陽等地幫助農戶撒肥、播種。彭兆寧介紹:“這些農機手年齡最大的不過35歲,平均一畝地撒肥只需要1分鐘,而人工撒肥至少要30分鐘。”現在,天尚飛省級現代化農事服務中心建設正如火如荼,該中心被列入省級農業“雙強”項目,落成後,年服務量達10萬畝以上,同時提供育秧、烘乾、農産品展銷等農事綜合服務。

  在樂清,鐵皮石斛生産加工已經有近百年的歷史。但近幾年由於種植面積擴大,原材料供應同質化嚴重,很多斛農開始虧本銷售。浙江鐵楓堂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葉玉婷意識到,鐵皮石斛光靠歷史底蘊和傳統加工方法,競爭力有限,必須考慮新加工、新産品。因此,從中藥飲片精深加工,到鐵皮石斛藥食同源産品開發,葉玉婷帶著研發團隊,不斷提升鐵皮石斛的附加值。葉玉婷也因此入選浙江省農業綜合開發“3030”新農人。如今,隨著鐵皮石斛産業鏈的不斷延伸,樂清涌現出大荊、淡溪、芙蓉等多個鐵皮石斛專業鎮、專業村,造就了一個年産值超35億元的農業産業鏈,托起了5萬多人的“共富夢”。

  手機成“新農機”,直播成“新農活”

  平陽鳴山村原本是個沉寂的小村,近年來成了遠近聞名的非遺文化村,一群群手藝人紛至遝來,26家非遺産業及代表性傳承工作室入駐。

  溫州市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鄭巨雙,是最早入駐的手藝人,他帶著“溫州文人瓷”落地紮根。他一邊拉坯燒窯,一邊帶著團隊緊跟市場變化,在題材選擇、創意、設計和表現手法等方面不斷加以改進。

  但是,無論是手藝人的精心創作,還是農田裏豐富的土特産,都面臨一個問題——怎麼賣得出去,賣得高價,還能賣得更遠?

  “網際網路+農業”所帶來的輻射效應由此顯見。2019年,永嘉成立我市首個農創客發展聯合會,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的戴星被推選為首屆會長。經過戴星等農創客的策劃,永嘉麥餅變身“麥一角”,早香柚成“柚一村”,這些永嘉特色農産品,有了頗具創意的新名頭,這就是“新農人”帶來的新理念。

  目前,戴星策劃組織農村農播培訓42場約3800人次,為學員提供完整的銷售渠道供應鏈,拍攝指導,直播就業。

  手機成為“新農機”,直播成為“新農活”。2023年,溫州市農産品網路年零售額超120億元。2024年,溫州將持續推進千名農播培育計劃,推出系列政策,培育更多的本土農播人才,為土特産行銷打開新通道。 專業化人才入駐,經營無邊界鄉村

  實際上,“新農人”的培育並非始於今日。早在2003年,浙江省委提出“從各級機關挑選一批黨員幹部下農村,基本實現全省每個行政村都派駐一位農村工作指導員。”

  一輪接一輪接續選派的農指員,正是“新農人”的前身,也是現如今“新農人”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溫州共選派9萬多人次的農指員進村入戶。比如,農指員包雪梅回到家鄉泰順縣泗溪鎮西地村,讓當地老人參與來料加工“領工資”,又聯繫農業公司走村入戶,收購老人們製作的馬鈴薯幹、筍乾等農産品;農指員楊伯華發揮水利專長,在瑞安市平陽坑鎮平陽坑村推進半嶺堂山塘除險加固,解決長期困擾村民的污水排放問題,實現全村污水零直排率達到97%……

  當然,鄉村從過去的建設走向經營後,還需要農指員之外的專業人才和團隊作支撐,“鄉村職業經理人”應運而生。就在去年底,我市首批面向社會公開招聘的20名鄉村職業經理人上崗,他們的主攻方向包括旅遊開發、市場行銷、資産管理、電商直播等鄉村當下發展特別需要的領域。

  孫若晨就是其中之一,她在瑞安市平陽坑鎮塔石村牽頭改造廢棄的小學,開啟“如花書吧駐村計劃”,塔石村成了瑞安青年們的鄉村沙龍。孫若晨説:“新農人不能只局限在農業生産,要用自己的獨特視角,創新各種藝術文化形態來豐富鄉村,吸引城市青年頻繁地來到農村,從而形成可持續生長的鄉村青年社區。”

  在各位“新農人”的規劃和實踐中,鄉村的美不止于稻田麥浪,不止于青山綠水,而是“在鄉村沒有邊界”中追求各美其美。

  據悉,我市計劃從今年起到2027年,將培訓“新農人”10萬人次,以此助力鄉村振興!

  記者手記

  這道光,叫“新農人”下鄉

  曾經,人們對農民有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刻板印象。現在,隨著“新農人”的出現,農民的概念同知識、創新、拓展等詞彙捆綁到了一起,“新農人”起到的引領作用,是在不斷培育更多“新型農民”。

  嚴格意義上説,“新農人”不只是農民,是更廣泛意義上“三農”的參與者,他們的功能,遠不止于在田間的勞作,而是賦予了農村無窮的創意和活力,他們以鄉野為家,帶著新觀念、新智慧、新技藝,帶領更多人致富。

  正因為具有這種不確定的因素,“新農人”就很有可能成為“過客”,就有可能改弦易轍而脫離鄉村。因此,讓“新農人”留下來、繼而真正服務三農,各地就需要為他們創造適合生存的空間。

  首先,要創造留住新農人的平臺,通過生活、生産、社交等基礎配套的完善,種好梧桐樹,讓“新農人”施展創意與發揮新質生産力。其次,要多維度評價“新農人”的工作,他們中有的是為鄉村聚人氣,有的是帶動村民致富,有的是讓更多年輕人對鄉村生發好奇,而不是唯經濟論。再者,應當有足夠的耐心,考慮農業産業存在成本較高、收益率低、回報週期長的問題,挖掘“新農人”可持續的內生力量,做一個長期規劃。

  正如大火的新農人綜藝《種地吧》所説的:相信土地的力量,它不會辜負每一個認真對待的人。 

來源: 溫州日報    | 撰稿:潘圓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