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余姚再次上榜“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作為浙江省歷史文化名城,擁有史前文化、姚江文化和紅色文化三張名片的寧波余姚,經濟發展也尤為顯眼,2021年每人平均地區生産總值突破10萬元,城鎮、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7.38萬元和4.57萬元,城鄉收入比縮小到1.62;2022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産總值1513.59億元。
數據印證下的“幸福”理性確鑿,當我們走進范仲淹筆下這座“東南最名邑”,在村衛生室的智慧化醫療裏、在護理院的專業化照料裏、在工業園區的源頭化治理裏……一件件民生小事裏,余姚人的幸福更具體可感,共富底色更真實鮮亮。
以打造中國式現代化縣域樣板為引領,余姚將高品質發展同滿足人民美好生活期待緊密相連,深入實施公共服務“七優享”工程。提升全市21個鄉鎮(街道)村衛生室,實現農村居民“病有良醫”;探索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支援失能群體“老有所護”;設立入企糾紛調解室,保障務工人員“勞有所得”……
從細微處、源頭處下工夫,推進公共服務均衡可及、優質共用,民生保障托穩民生安康之“底”,余姚被授予“中國城市民生成就大獎”。
四明山下,姚江之畔,山山而川,生生不息。居住於此的人們享受著城鄉間普惠均等的公共服務,稱心、安心、順心的生活在“幸福之城”綿延發展。
做優村衛生室
農村居民就醫更稱心
“腰不好每天來艾灸,小毛小病都能看,常服藥都能配,基本不用兒女操心,阿拉都説日子太好了!”80歲的新橋村民胡根美步行10多分鐘到獅子橋衛生室就診,家門口醫療服務的提升,讓她生活更“稱心”。
醫療是民生之本,村衛生室是兜住基層衛生健康服務的“網底”。打通群眾看病難的“最後一公里”,余姚以“三優三提”改造村衛生室,提升基礎設施和服務能力,保障農村居民享有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基本醫療服務和均等化基本公共衛生服務。
“改造後就醫需求量明顯提升,60個號子,天天挂完。”陽明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書記秦春暉介紹,“環境美、業務強、服務優”的獅子橋衛生室,讓越來越多村民選擇“小病不出村”。
優化基礎設施,村衛生室環境更美。“按照規範化、示範化和智慧化分級對全市村衛生室改造。”余姚市衛健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23年改造91家村衛生室,2024年計劃改造95家。到2025年底,村衛生室規範化率達到100%,示範化率達到15%以上,21個鄉鎮(街道)均有1家及以上智慧化村衛生室。
今年7月,按示範化標準改造的獅子橋衛生室投入使用,200多平方米經過優化佈局,功能更加完善,流程更為科學,門診室、藥房煥然一新,並增設慢性病一體化和中醫門診。候診區的“5G+智慧醫療一體機”,讓就診更為便捷。“配點基礎藥物,節省很多時間。”汪女士在村衛生室進行掛號—自助預診—門診開藥—藥房取藥,全流程不超過10分鐘。
優化隊伍建設,村衛生室業務更強。村衛生室是基層健康的守護站,鄉村醫生就是農村居民健康的“守護人”。做強基層醫療,余姚把優化鄉村衛生人才隊伍建設作為重中之重。
“以後不愁沒有年輕好醫生了!”梁弄鎮汪巷村村民聽説來了一位叫岑佩佩的“事業編村醫”,像吃下了一顆“定心丸”。余姚面向社會招聘“事業編村醫”的做法,是浙江首創的鄉村醫生用人機制。
余姚以“事業編村醫"破解村醫招不進、用不好、留不住難題,並通過提高鄉村醫生合理收入、加大鄉村醫生培育力度、提升鄉村醫生能力水準等對策,縮小城鄉衛生健康服務差距。
優化機構管理,村衛生室服務更優。完成三優三提改造的186家村衛生室,不僅有統一標識和外觀,還有統一管理和服務標準,嚴格實施基本藥物制度,並規範醫保實時結算。
“配齊全市76類常用慢性病藥物,未備藥品中心藥庫可根據病人需求預約進藥,也可通過寧波雲醫院配藥。”獅子橋衛生室藥房管理人員介紹,為群眾提供方便配藥外,門診還提供200種左右的檢驗項目服務。
今年余姚還創新建設“5G+AR”編織全域急救“E”張網,實現急救體系各鄉鎮(街道)全覆蓋。在人少分散的山區行政村,則通過醫療服務專用車輛,為山區群體提供到府的彩超、心電圖、檢驗等移動智慧微醫院服務。
家門口的高品質醫療服務,切切實實提升余姚人的生活品質。據統計,2012至2022年,余姚居民每人平均預期壽命從79.76歲上升至81.46歲,健康期望壽命從70.24歲上升至71.63歲,幸福感映照在每個長壽者的笑臉上。
探索長期護理保險
失能群體生活更安心
村衛生室改造為農村居民健康服務“兜底”,長期護理保險的實施則為失能群體生活“托底”。
“重度失能參保人員可選擇定點護理機構提供機構護理或居家護理兩種類型服務,重度失能Ⅰ—Ⅲ級人員在機構內可獲得40—60元/床日的護理保障,在家中可獲得20—30小時/月(每小時服務價值65元)的護理保障,費用由長護保險基金與定點機構進行結算。”余姚市醫療保障局醫服科負責人介紹。
目前余姚市60周歲及以上老人超過25萬人,佔所有醫保參保人的25%以上,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約2萬多人。
針對“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社會現實難題,余姚探索建立城鄉一體、覆蓋全民、標準統一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以全域覆蓋、專業服務、數字監管提高失能人員生活品質和人文關懷水準,減輕失能人員家庭的照護壓力及經濟負擔。
覆蓋“全域化”。“回到四明山護理村裏的老人,收入不錯,還能顧家。”唐阿姨持證上崗2年,長護工作讓她和丈夫在家門口實現再就業,也讓鄉村失能老人多了一份生活的“安心”。
推動長護保險城鄉全域覆蓋,余姚320個村社重度失能人員均有機構提供居家護理服務。截至目前,累計2938名重度失能人員享受長護服務,6000余戶家庭減輕照護壓力。
服務“專業化”。“照顧更專業,還有補貼,好政策。”在護理機構,前來看望父親的謝先生表示長護保險不僅為家庭減輕負擔,老人也更滿意。
余姚通過全省首創“兩張清單”制度,建立失能評估隊伍評價機制;建立組建全省唯一縣級長護保險協會,優化護理服務評估制度;上線長護機構電子地圖,推動長護服務供需雙方智慧化匹配,促使護理服務提質增效。
截至今年11月底,余姚共有長護護理服務機構27家,評估專家8名、入庫評估員72名,重度失能人員評估通過率從年初63%(寧波第8)提高至93%(寧波第1),爭議復評零增長。
監管“數字化”。所有定點護理機構納入電子地圖,實現有名稱、有圖片、有地址、可定位、能聯繫。以 “簽到+評價”監測模式,為每位重度失能人員家庭配備藍芽信標,通過藍芽信標定位、實時簽到簽退、浮水印照片上傳、服務軌跡追溯等數字化手段,進行服務監管。
“長護保險是民心所向的共富實踐,同時也是一項專業性強的險種,將實事辦好、好事辦實,需要持續深化工作方法路徑。”余姚市發展和改革局工作人員谷晶晶介紹,“余有長護”品牌創新運用制度、標準、自治、服務和監管“5S”模式,為重度失能人員提供優質、高效、規範的護理服務,使他們的生活更有品質、生命更有尊嚴。
深化勞動關係治理
務工人員工作更順心
“我和工友把這當做員工之家,遇到問題第一時間就來這裡。”在舜宇工業園的人社局駐企勞動糾紛調解室,員工胡美麗談起在此的工作生活,用了“順心”兩字,上半年想要離職的她,在專業調解和心理疏導下,如今正收穫新的成長。
“人社駐企勞動糾紛調解室,是余姚探索社會治理的新模式。將矛盾糾紛關口前移到企業,在勞動密集型製造業企業、重點工程項目、新業態企業等設立調解室,在企業的微信公眾號等開設線上投訴通道,安排人社調解力量下沉到企業,聯合企業人力資源部共同調解勞動糾紛。”余姚市人社局工作人員史書婷在企駐點指導勞動糾紛源頭“解”的做法,在她看來這不僅有利於企業持續發展,也助力營商環境持續向好,促進社會和諧。
目前余姚已在2家重點企業試點設立“人社駐企勞動糾紛調解室”,累計調解勞動糾紛280余個,其提煉的經驗將進行全市複製推廣。
真正的喜悅,是勞有所得;保障勞動所得,是群眾獲得感之所在。余姚狠抓勞動關係源頭治理改革,探索構建“勞動關係源頭‘管’、勞動糾紛源頭‘解’、風險隱患源頭‘治’”全鏈條治理體系,有效防範化解勞動關係風險。
目前余姚共有44家企業被評為勞動關係和諧企業,其中國家級1家。據上半年企業勞動用工體檢結果顯示,604家體檢企業中,A級274家,B級245家,佔比86%,營商環境持續向好。
民生事雖小,事事關共富。
在一件件民生小事裏,知行合一、真抓實幹,余姚匯聚起經驗和做法。從細微處、源頭處下工夫,為群眾提供優質公共服務,把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通過增強部門間橫向協作,夯實基層治理根基,準確把握民生保障各方面、民生保障與其他領域之間的關係,以統籌謀劃和協調推進,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
在探索共同富裕的進程中,以“一切為了人民”為價值追求,以“一切依靠人民”為力量源泉,余姚正繪製一張“最名邑”的縣域中國式現代化發展藍圖。
來源: 浙江日報 | 撰稿:辛文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