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 > 共同富裕 新聞詳情 A- A+
內陸無海,海鮮是怎麼養出來的
發佈時間:2023-11-20 08:26:48    

   新疆“海鮮”火了。從高山湖泊到戈壁荒漠,天山南北,漁歌歡唱。這個離海非常遙遠的地方出産的“海鮮”,不僅頗受中國消費者青睞,成為當地增收的重要産業,還遠銷海外,讓世界品嘗到了中國的“新鮮”滋味。

  新疆鹽鹼地面積佔全國的三分之一,這是出産海鮮的重要基礎。不久前,浙江首批援疆科技特派團出征,27名特派團成員來自浙江大學、寧波大學、浙江省農科院等10余所高校院所。其中,不少是研究鹽鹼水養殖水産品的專家。此前,寧波大學科研團隊已與新疆當地企業簽訂鹽鹼地水産養殖合作協議,提出引進東海青蟹等十多種海水名優海鮮的建議。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樹立大食物觀,加快構建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植物動物微生物並舉的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當海鮮養殖不再是沿海地區的專利,各省都在加快構建新的漁業發展空間格局、産業結構和生産方式。浙江是全國率先探索“陸養海鮮”的省份之一,並已在多地獲得實質性突破。全國多地“陸養海鮮”陸續迎來豐收,記者調研後發現,其核心技術的研發與應用,與浙江的科技創新密不可分。

  鹽鹼地養海鮮,解難題變廢為寶

  立冬過後,寧夏鹽池縣迎來寒潮天氣,早上總能呼出長長的白氣。剛結束青蟹收穫季的養殖戶張港寧又忙了起來,從早到晚,他不停地在鹽鹼地裏挖塘。“今年青蟹養殖比較成功,大的長到六兩多,明年準備擴大規模,把蟹塘從4畝擴大到30畝。”老張告訴記者,10月出塘的青蟹賣到了每斤120元到150元。

  同一時刻,距鹽池1000公里外的河南濮陽范縣,青蟹養殖戶安振濤也在籌劃明年的養殖計劃。剛過去的秋季,是安振濤繁忙又開心的一個季節。青蟹出塘那些天,老安一網撒下去,能撈出數十隻比巴掌還大的青蟹。“明年準備搭上大棚,這樣就可以不受季節影響,一年四季都能養青蟹!”安振濤説。

  自古以來,青蟹都生活在近岸淺海。內陸無海,如何養出海鮮?這個問題,寧波大學海洋學院博士生導師王歡已經研究了多年。

  2018年春節,返鄉過年的王歡站在黃河灘頭,他望著廣闊的河面,産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能不能把青蟹養到黃河裏?這看似天馬行空的念頭,在當地卻有著實實在在的需求。從小生長在河南延津縣,王歡深知黃河流域大量鹽鹼地開發利用的艱難現狀。對農民來説,這是不受待見的土地,因其開發難、農業産量低、養殖利潤率低,大量鹽鹼地未得到高值化利用。但其具有鹽分和鹼性的特點,也讓王歡看到了高效開發用於海鮮養殖的可能。

  王歡皮膚黝黑,這是常年行走田間地頭曬出的痕跡。通過對河南蘭考、延津等地的鹽鹼水體進行檢測,專門研究青蟹低鹽適應課題的王歡發現,這裡水的鹽度、PH值適合東海青蟹生存。從2018年到2023年,他帶領團隊紮根一線,通過培育耐低鹽苗種、科學調節鹽鹼水環境等,逐步攻克了青蟹在鹽鹼地能不能存活、能不能養殖、能不能出效益、能不能標準化生産等一系列難題,並探索了南美白對蝦、海水魚等其他十多種海鮮的鹽鹼水養殖。

  幾年間,青蟹“橫行”的版圖不斷拓展,寧波大學海洋學院先後在河南、山東、內蒙古、寧夏等地建成養殖試驗基地,在鹽鹼地上成功試養了南美白對蝦、美國紅魚、大黃魚等十余種海鮮。新疆、陜西等地的農業和科技部門,也向寧波大學發出技術邀請函。

  內陸養海鮮挺有奔頭。安振濤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水塘青蟹3個多月收穫一批,跟南美白對蝦等多個品種混養,凈利潤在每畝萬元以上。”老安説,鹽鹼水青蟹遠離海水病菌環境,在鹽鹼水中養殖尚未出現病害問題,這種新模式的利潤比養殖淡水魚翻了兩番,明年他準備繼續擴大養殖面積,要突破1000畝。

  “我國可供利用的鹽鹼地面積巨大,但利用鹽鹼地系統、科學地養殖海鮮,近幾年才開始探索。”寧波大學海洋學院特聘院長王春琳説,“鹽鹼地養殖海鮮,是踐行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重要方式。”在王春琳看來,鹽鹼地養海鮮不僅可以拓展更多食物來源,也能緩解整個農食系統背後的生態與資源壓力,提升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今年暑假,經浙江援疆、寧波援疆相關部門牽線搭橋,寧波大學海洋學院科研團隊深入新疆多地考察,發現當地鹽鹼地海鮮養殖生産效率低、技術不成熟。團隊與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第一師十四團、十六團等簽訂了技術合作框架協議,建立寧波大學海洋學院研究生實踐基地,明年將正式開展合作。

  山裏造一片海,山區蝦蟹更鮮活

  “老徐最近折騰啥呢?”“在山上做漁民呀。”今年6月起,類似異想天開的對話,成了建德農創客徐建剛的日常。

  在杭州建德更樓街道石嶺村,400米的高山上,徐建剛搭建起了一片人工“大海”——2400平方米的溫室玻璃大棚中,澆築了1200立方米水體的養殖池,池中由淡水、湖鹽等調配而成的人工海水,與真實的海水環境近似。在這樣的倣生態系統中,生活著海水物種東星斑、老虎斑、南美白對蝦、黑虎蝦等。

  今年“十一”假期,經過3個月生長期的南美白對蝦正式上市,從養殖塘到餐桌最快只要1小時。此前,早有本地水産市場和高端飯店盯緊這批新鮮貨,首批約4000斤直供建德“嘗鮮”。

  將水産品在陸地進行工廠化養殖,不算新鮮,但從淡水品種換成海鮮品種,從整個産業來看還屬探索階段。此前,無論是傳統的土塘養殖、設施化養殖還是濱海的工廠化養殖,都依賴天然海水,因此産量、品質受水環境影響波動較大。以南美白對蝦土塘養殖為例,靠天吃飯的原始模式,易受颱風、強降雨等極端天氣影響,對蝦只有在海水溫度高於20℃時才能生長,所以一年只能出産一茬蝦,畝産量只有1000斤;其餘養殖模式的平均畝産量也不會超過6000斤。

  “陸基養蝦的優勢在於環境可控,穩産後還可輪養,一年四季都能産出。”徐建剛介紹,在他更早提供技術支援的貴州養殖場,已實現了一邊投苗、一邊出産,每天有300斤南美白對蝦可投放市場。浙江這座養殖場如達到滿産,年均對蝦産量可達7萬斤。

  海蝦是如何養在山裏的?記者走進徐建剛的高山海鮮養殖場,發現除了養殖池,這裡還有種著小番茄、枸杞菜、西洋海筍等蔬菜的菜池。徐建剛團隊自研的“魚菜共生”生態迴圈養殖系統構建了一個精巧的閉環:養殖水體中的糞便和殘餌等,通過管道進入菜池,經菜池中的微生物分解消化,變為有機成分供養蔬菜生長。過濾乾淨的水再次回流入魚池實現100%迴圈。為了達到生態平衡,養殖過程中不能添加任何抗生素,最終實現“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的高效養殖。

  要讓“搬家”後的海鮮更適應新環境,更多細節藏在水中。眼前的養殖池水溫度始終恒定在28℃,水體呈現出的棕褐色並非臟污,而是為了模擬海蝦喜歡的昏暗環境,特意加入了藻類。池邊,綠色“水草”隨波搖曳,仔細看才發現竟是塑膠長條製成的人工水草。“蝦蛻殼時最脆弱,容易受到同伴攻擊而死亡,要給他們搭建一個嬉戲、躲避的地方。”徐建剛撈起一網,只見手掌長的海蝦在網裏蹦跳歡騰,由於生長在溶氧充足的迴圈水中,這裡的海蝦一直保持在“鍛鍊”狀態,肉質緊致Q彈。

  “陸基養蝦對內陸消費者很有價值的一點,就是蝦池到餐桌的距離更短了。”今年9月,重慶市大足區的“陸基海蝦”在盒馬首次上市,盒馬重慶區域水産採購吳傑告訴記者,中國消費者在選購海鮮時最看重的就是鮮活度。長期以來,川渝市民吃的海蝦,最近的産地是1000多公里外的廣州、湛江,不僅運輸成本高,蝦的鮮活度也不好掌控。重慶大足養殖基地的蝦,最快1個半小時就能從池塘到餐桌。即使價格比普通基圍蝦貴20%,仍供不應求。

  但在靠海的浙江,這樣的市場優勢並不明顯。徐建剛將首批高山海蝦的價格,定為每斤高出市場價10元。按照計劃,未來高山海蝦穩産後將採用會員制模式售賣,還可搭配文旅體驗,讓消費者眼見為實;位於寧波九峰山上的寧波聚富農業有限公司則提供了另一種市場思路,他們生産的陸基海蝦全部供應自有品牌的海鮮預製菜,不僅可實現高品控,還能降低近30%的原料成本。

  隨著水産養殖技術的創新,海鮮的定義正在被重塑。寧波大學海洋學院博士後任志明認為,將海洋物種養在陸地上的天然或人工水環境,並能成功養出成品,甚至形成穩定養殖産業,都可稱作海鮮養殖。

  “陸基海鮮養殖的嘗試和技術積累,是為了向更深的內陸養殖探路。這是在大食物觀的定義下,多途徑保障我國食物安全,尤其是水産蛋白保供的必由之路。”任志明説。

  養殖版圖拓展,離不開科技攻關

  海鮮養殖版圖不斷向內陸拓展,背後的科學探索並非一蹴而就。如同人遠離故鄉後,要調整習慣融入新環境,海鮮“搬遷”也要經歷一個適應過程。

  這其中首先離不開的,是科研人員保姆式的陪伴。打開王歡的微信朋友圈就能發現,養殖關鍵期他一週要輾轉3個城市,緊盯著位於科研一線的鹽鹼地水塘。

  內陸養殖基地往往都在遠離城市的郊區、農村。初期,王歡團隊帶著馴化好的蟹苗乘飛機、趕汽車,輾轉到目的地往往已是深夜。2019年6月的一天,河南延津暴雨傾盆,通往養殖基地的小路荒無人煙。王歡的車陷進泥中,任他和學生輪流推車也無法脫困。黑暗裏,悶熱和蚊蟲侵擾,他們渾身濕透,在車中度過了難忘的一夜。

  技術攻關的路上,藏著更多淚與汗。為了讓青蟹苗適應低濃度鹽分環境,寧大團隊要通過鹽度下降的方式馴化蟹苗。青蟹好鬥,為了減少蛻殼時期的互殘,淡化的過程越快越好。但鹽度降得快了,蟹苗會批量死亡,科研人員需要在保證存活率的基礎上找到適宜的下降幅度。經過數月在“鋼絲上跳舞”般的調試,團隊終於完成了青蟹低鹽適應機制研究,並首次系統揭示出青蟹適應低鹽的機制。如今,只要3天時間,就能讓青蟹苗從高濃度鹽分環境適應低濃度鹽分環境,種苗成活率超過九成。

  而從“能養活”到“能養好”,團隊還要破解水體的差異化環境問題。在沿海青蟹養殖經驗的基礎上,他們不斷根據各地水質,調整、添加鉀鈣鎂離子等元素,讓水體離子達到平衡。“不是要一比一復刻海洋環境,而是針對養殖動物的需求,充分利用鹽鹼地特質缺啥補啥,而且要用種莊稼的肥料來調,不去破壞生態,在養的過程中還能提高鹽鹼地肥力。”王歡説。2021年,“海蟹安家黃河邊 鹽鹼瘠土變良田”案例,入選教育部第四屆省屬高校精準幫扶典型項目。此後,又被評為第三屆全球減貧案例徵集活動最佳減貧案例。

  “陸養海鮮”品質是過硬的。王歡介紹,以鹽鹼地青蟹為例,從實驗室結果來看,它和海水中成長的青蟹營養成分一致,只是在鮮度和甜度方面略有差異。對普通食客而言,這種細微差異難以察覺。

  去年8月,舟山的科研力量也加入海鮮陸養的行列,浙江省海洋水産研究所水産養殖研究室副主任徐冬冬與王歡合作,將舟山水産新品種“全雌1號”黃姑魚苗種成功試養在延津縣的鹽鹼地。眼下,舟山還在和塔裏木大學積極對接,後續計劃到新疆鹽鹼地養殖海水魚。

  “陸養海鮮”日益豐富,離不開水産養殖傳統産區的産業轉型和技術提升。“我們一方面積極選育水産品良種,做強現代漁業的‘晶片’。另一方面,積極調整生産結構,大力發展深水網箱、大圍欄等綠色高效的新技術新模式,推進水産養殖高品質發展。”徐冬冬介紹,比如選育耐低溫及黃金品係大黃魚新品種,構建三疣梭子蟹反季節育苗和高産養殖新模式,突破東海大小黃魚、烏賊等十余個土著物種的規模化繁育技術……截至目前,舟山已建立24家農業農村部水産健康養殖示範場,和70家省級健康養殖示範場。

  不久前,農業農村部公佈了今年全國通過審定的17個水産新品種,其中試養在河南的“全雌1號”上榜,這也是今年浙江唯一通過審定的水産新品種。

  “春天黃魚咕咕叫,夏天烏賊曬滿礁;秋天蝦兒到處跳,冬天帶魚整網吊。”未來,經科技力量加持,這首舟山漁諺描述的場景,或許會跨越山海,在更廣闊的內陸傳頌。

來源: 浙江日報    | 撰稿: 肖淙文 黃寧璐 朱高祥 金檬 通訊員 鄭俊朋 沈恒陽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