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 > 金華 新聞詳情 A- A+
金華奮力打造“一帶一路”重要支點城市
發佈時間:2023-11-20 10:45:29    

   大道致遠,海納百川。

  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週年。10年來,中國以開放的姿態與世界共謀發展,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已從共同圓夢的種子,長成了鬱鬱蔥蔥的大樹。

  10年來,“浙江之心”金華,走出了一條內陸地區高水準開放的新路子。在“八八戰略”指引下,金華市委、市政府以自貿試驗區金義片區為核心載體,發揮三大國際物流通道優勢,以構築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為重要基礎,深化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奮力打造“一帶一路”重要支點城市。走過金色10年,金華一批標誌性、示範性硬核成果已然顯現,為我省高品質打造“一帶一路”重要樞紐提供強大支撐。

  制度創新 開闢內陸開放新高地

  金華既不靠海,也不沿邊,開放是發展的必由之路。

  “一帶一路”之於金華,是開創對外開放新格局的重要機遇,是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重要抓手,也是加快企業“走出去”步伐的重要平臺。正因如此,金華把優化制度環境、深化政策溝通擺在優先位置,蹄疾步穩擴大制度型開放。

  自國務院批復設立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金義片區以來,金華深耕“試驗田”、爭當“領頭雁”,開闢內陸開放新高地。3年來,金義片區以貿易、投資、資金、運輸、人員往來“五大自由”先行突破為主攻點,發揮國際貿易優勢,奮力改革突破,呈現經營主體加速集聚、出口通關更加便利、貿易結構不斷優化、輻射帶動持續增強的發展態勢。

  作為中國(浙江)自貿試驗區金義片區的重要平臺,位於金東區正函街的金義綜合保稅區內,一輛輛大貨車滿載貨物列隊而出。車上裝載的是從我省唯一一個前海聯合交易中心大宗商品指定現貨交倉發出的銅、鋁等有色金屬大宗商品,分別發往江蘇、江西等地。另一邊,一輛輛貨車滿載著來自非洲、東南亞等地區的銅、鋁、棉紗等大宗商品,在關區門口排隊等待。經海關查驗後,這些商品會進入金義綜合保稅區大宗商品倉內進行存放,再根據下游客戶需求迅速分撥發往周邊省市。

  這樣的進出貨場景,每天都會出現。最新數據顯示,金義綜合保稅區積極發揮開放平臺作用,前三季度進口大宗商品貨值達180億元。

  對標國際先進規則,金義片區不斷加大開放力度,已獲批76個省級以上試點或賦權事項,涌現出小商品自貿應用等43個全國或全省“首單”“首例”“首家”,12項制度創新入選省級最佳制度創新案例。金義片區以佔金華全市3‰的面積,貢獻了全市31.7%的外貿進出口總額、15%的新增經營主體、6.5%的稅收收入。

  眼下,金華已與全球233個國家和地區建立貿易關係,總結形成跨境電商貿易數據認證等超過100項試驗區創新案例,市場採購貿易方式在全國31個城市複製推廣。金華還積極對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與RCEP成員國在貨物貿易、倉儲物流、雙向投資、人文交流等領域開展密切交流,制定並出臺我省首個地方性RCEP行動綱要,創建“RCEP高水準開放合作示範區”。

  發揮國際貿易優勢,奮力改革攻堅突破。10年來,金華不斷強化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政策溝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實現了由“沿海的內地”到“內地的沿海”跨越式升級,開放能級明顯提高。數據顯示,2013年至2022年,金華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進出口總額從6272億元增至17259億元,佔全省比重從30.1%提升到36.9%,佔全國“一帶一路”進出口份額從9.7%提升到12.5%。

  聯通世界 建設國際一流陸港

  11月12日,X8020/19次“義新歐”中歐班列經海關監管後從鐵路金華南站鳴笛啟程。它從新疆阿拉山口口岸出境,將貨值143萬美元的太陽能光伏組件、日用百貨等商品運至歐洲。

  2014年,首趟“義新歐”中歐班列從義烏啟程前往西班牙馬德里。截至目前,“義新歐”雙平臺班列線路已增至24條,累計開行8707列,發運72.8萬標箱,輻射50多個國家、160多個城市,成為全國運作線路最多、市場化程度最高、開行里程最長、運作效率領先的中歐班列之一。

  金華是“義新歐”、“義甬舟”、金麗溫三條對外開放大通道的起點城市,也是寧波舟山港海鐵聯運量最多的腹地城市。近年來,按照省委賦予的“高水準建設內陸開放樞紐中心城市”定位,金華謀劃提出“打造國際樞紐城、奮進現代都市區”,按照“東聯西進北上南出”開放佈局,充分發揮金華國際陸港樞紐戰略支點作用,打造一體化、多式聯運的綜合樞紐節點,打造國際一流陸港。

  今年7月,浙江省發改委公佈第三批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區名單,金義新區生産服務型物流樞紐創新發展區榜上有名。華東國際聯運港就是其中一部分。

  華東國際聯運港位於金東區鐵路金華南貨場旁,是中歐(義新歐)班列金東平臺和海鐵聯運班列啟運地。依託金華鐵路樞紐擴能提升發展契機,華東國際聯運港強化現代物流與製造業深度融合創新發展,打造成為集中歐班列、多式聯運、物流供應鏈等優勢功能于一體的國家級生産服務型物流組團。

  這是金華全力推進國家物流樞紐建設的縮影——義烏國際陸港聯動鐵路義烏西貨站、義東北物流中心、快遞物流集聚中心等核心物流設施,推進物流與交通、商貿、會展等産業深度融合,打造成為以中歐班列、海鐵聯運、國際貿易供應鏈、跨境電商物流等功能為特色的國家級商貿服務型物流組團;寧波—金華作為長三角唯一城市群,入選全國首批國家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城市;陸路啟運港退稅政策正式落地實施,金華成為全國僅有的兩個試點陸路啟運港退稅政策的城市之一……

  如今,金華已擁有國內貨運專線3000多條,通達全國320個城市;擁有物流園區(中心)42個,規模和數量居華東地區首位。在國家郵政局公佈的2022年快遞業務量前50名城市榜單中,金華快遞業務量累計超過118億件,超越廣州和深圳,連續3年排名全國第一,每天平均有3035萬件快遞從金華發往全國和世界各地。

  攤開地圖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從金華出發,向西聯通“絲綢之路經濟帶”,可抵中亞、西歐、中東歐等地區;向南,中老國際貨運列車經雲南磨憨口岸行至寮國萬象,打開東盟物流通道;向北,貨物可達蒙古、俄羅斯等國家;向東,對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義甬舟開放大通道,通過海鐵多式聯運方式,由貨物總吞吐量世界第一的寧波舟山港通達世界。

  從貨運到物流,再到物流業和製造業聯動發展,國際多式聯運、口岸、跨境電商、保稅、倉儲、金融、貿易等紛紛落子,金華在聯通全球的現代物流樞紐新征程上蹄疾步穩。

  民心相通 人文交流碩果纍纍

  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最基礎、最堅實、最持久的互聯互通。

  11月7日晚,“婺風盛典”婺劇專場演出在中國婺劇院精彩上演。作為2023中國(浙江)中非經貿論壇暨中非文化合作交流月的重要活動之一,婺劇以其高亢爽朗、文武雙融的獨特魅力,再度驚艷非洲客人。

  開展對非合作交流,是金華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服務國家總體外交大局的重要內容。近年來,金華高度重視拓展對非關係,積極打造中非經貿論壇、中非文化合作交流月等合作平臺,務實推動對非合作,逐漸呈現“全國對非合作看浙江、浙江對非合作看金華”的發展態勢,打造出有影響力的中非合作“金華樣本”。

  從對非合作交流,可以看見金華促進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民心相通而作出的不懈努力。

  今年9月,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陳美蘭新劇目創作團隊一行赴肯亞、衣索比亞、厄利垂亞進行訪演,受到當地觀眾的熱烈歡迎。“浙婺”已連續12年受委派,赴海外參加我國對外文化交流的活動,成為國內出訪次數及到訪國家最多、影響力最大的地方戲院團之一;不久前,以非洲姑娘寶拉視角拍攝的10集微紀錄片《最金華》,在尼日利亞、坦尚尼亞、肯亞、尚比亞等30多個非洲國家上線播出,節目收視率高達2.3%,覆蓋超1億人口,以非洲視角、非洲聲音,帶領觀眾深入了解金華,闡釋金華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變化。

  在金華,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文化交流合作,已擴大到科技、教育、衛生等多領域——首屆國際科技開放合作大會(浙江)在金華舉辦,這是我國首個聚焦國際科技開放合作主題的國家級、國際性會議;浙江師範大學長期從事對非文化和教育交流,並先後與五大洲4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150余所高等院校或教育機構建立了合作交流關係,與30多個國(境)外大學確立了校際學生交換項目,招收外國留學生近4000人。金華職業技術學院與紐西蘭懷卡托理工學院共同創辦金華職業技術學院懷卡托國際學院,開設7個專業,累計培養學生2800余名;今年9月,浙江大學“一帶一路”國際醫學院新入學來自25個國家的94名國際本科生,2020年到2023年累計招錄國內外研究生517名。

  第一個蓬勃10年,金華融入共建“一帶一路”,結出纍纍碩果。下一個金色10年,金華將為共建“一帶一路”書寫更加精彩的新篇章。

  金華市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將以共建“一帶一路”倡議10週年為新起點,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第三次“一帶一路”座談會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牢牢把握深入實施“八八戰略”,強力推進開放提升的戰略要求,實施“地瓜經濟”提能升級“一號開放工程”,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

來源: 浙江日報    | 撰稿:辛文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