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 > 共同富裕 新聞詳情 A- A+
帶動果農增收 玉環這位農技員的手機就是農技熱線
發佈時間:2022-11-07 10:04:09    

   到了約定時間,一輛白色的麵包車在眼前停下,玉環市農業技術服務中心副主任葉永偉搖下車窗,招呼記者上車。

  這是一輛七人座的麵包車,后座非常寬敞,淩亂放著各種型號的塑膠管及噴頭感測器。“昨天剛剛在試驗大棚安裝,還沒來得及整理。”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解釋説。

  雖然戴著一副眼鏡,但葉永偉身上書卷氣並不濃,看起來十分幹練。由於常年在田間地頭轉悠,葉永偉的臉被曬得黝黑,腳上穿著一雙半新不舊的球鞋,走起路來風風火火。現年50歲的葉永偉,是土生土長的玉環人,參加工作28年來,一直紮根基層,從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工作,致力於把優良品種、實用技術及先進的管理經驗帶給當地百姓,幫助他們增産增收。

  苦心鑽研

  改變枇杷成熟時間

  跟著葉永偉,我們一路來到了位於玉環市龍溪鎮百丈岩的智慧枇杷示範園。這裡四面環山,一條小溪橫穿而過,一排排枇杷樹佈滿山頭。

  眼下正是枇杷樹開花的季節,淡淡的甜和絲絲清涼隨著空氣一起進入鼻腔。“9月中旬才剛剛結束枇杷的銷售,馬上又到了開花的季節,果農們一年四季都要在這山裏頭忙碌。”葉永偉説。

  枇杷的成熟時間一般在5月份,銷售期一般1個月,為什麼這裡的枇杷銷售期有6個月?葉永偉帶著我們一路來到他的“試驗基地”——位於半山腰的智慧大棚。

  “我們之所以能把銷售時間延長到半年,除了引進早熟品種、利用鮮果冷藏技術之外,還應用了‘根域限制栽培技術’。通過控水控溫控肥來限制果樹根系的生長,從而控制枇杷的成熟期,比如説增加土壤濕度能讓枇杷推遲成熟,減少濕度能提早成熟。”葉永偉説,這些聽起來“簡單”的結論來自於他與研究團隊無數次的試驗。早在2019年,葉永偉就與幾名來自北京、上海的博士聯手成立了農業高新技術研發團隊,長期紮根玉環,研發農業技術。

  “什麼時候澆水、澆多少水,多少溫度最適合?這些數據無從參考,我們要一組組去試驗。”葉永偉感慨,農業種植技術的研究並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一次實驗週期至少要一年,每一棵實驗果苗都需要精心看護。“我們耗時3年,發現將同個品種的枇杷在同樣的種植條件下,通過不同的管理模式,可以讓成熟期提早7天或延遲7天,算起來園裏的枇杷能從3月一直摘到6月中旬,錯季上市能讓果農的枇杷賣個好價錢。”

  不僅如此,葉永偉還勇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積極引進外地的新品種試種。在枇杷園裏,我們看到特早熟新品種“三月白”花開正盛,這是4年前葉永偉從福建引進的新品種,今年零售價高達每斤58元,還供不應求。

  “果子又大又甜,比福建本土長得還要好,等明年這5畝‘三月白’都結了果,一定能賣上好價錢。”去年楚門鎮枇杷種植大戶徐再合特意買了“三月白”的果苗試種,沒想到第二年就結了果,這讓他高興極了,內心更感激葉永偉,“多虧了葉指導,不然買了果苗也不知道怎麼種才好。”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我們要研究新品種自身生産物候期的特徵,尋找最適合生長的自然條件,等性狀穩定後,再向附近果農推廣,不然損失可大了。”葉永偉笑著説,光枇杷他們就引進了20多個品種,成功率不到10%,還有柑橘、桃、櫻桃、藍莓等加起來超過50種,也只成功了不到15%。

  追求實用

  提高種植科技含量

  在大棚附近,一間簡陋的水泥小屋引起了我們的注意。和田間常見的小屋不同,這間小屋外墻上安裝了一塊LED屏,顯示著土壤溫度、土壤濕度、二氧化碳濃度等數據。推門而入,小屋裏沒有雜亂的農具,智慧施肥機和正在運作的3台肥藥桶,閃爍著各種指示燈。

  “這是自動監測和控制系統,它們能預設適合枇杷生長的環境數據,接受來自感測器的資訊。旁邊的罐體設備則是水肥一體機,它與自動檢測和控制系統相聯,枇杷的控水試驗可離不開這幾套設備。”葉永偉將這間小屋視若珍寶,因為眼前這幾臺看起來簡單的設備包含著6項專利技術,都是他一點一點探索出來的。

  成為農技員後,葉永偉長時間與農戶、農作物打交道。細心的他發現雖然規模化果園種植環節已實現自動化,但噴藥依舊是農戶的“心病”,人工噴藥費工、耗時、效率低,施藥工人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風險。針對這一現象,葉永偉開始著手研究、試驗水肥藥一體化技術,並在2016年獲得了實用新型專利。

  安裝這套系統後,農戶只要把肥料、農藥放進裝置中,在田頭打開相應的開關,“水肥藥”便能源源不斷地送達農作物的根部。“這個發明我花了兩年多的時間研究,除了能節省工時和人力外,最重要的是,它比常規施肥節省60%的肥料、比常規施藥節省40%的農藥。”葉永偉舉例子説,之前一畝地一年的灌溉投入約需3600元,但是現在只需要135元。

  跟著葉永偉轉了一圈,我們才弄清楚枇杷園裏的科技含量。他們把枇杷種植在控根器裏,肥藥不流失,在大棚裏安裝的補光燈能解決陰天的光照問題,柴油加熱器能避免枇杷受凍,智慧捕蟲燈能讓70%的害蟲消失……這些“高科技”都得益於葉永偉與團隊的潛心研發。

  葉永偉踐行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習慣從生産實踐中總結理論,工作28年來,他先後發表了《玉環柚裂果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櫻桃的大棚高效栽培技術》等多篇論文,還出版了《盆栽果樹與智慧灌溉》等書籍。

  聲名漸起

  技術推廣到長三角

  “電話裏説不清楚,我等一下開車過來看看,大概半個小時。”正在枇杷園中指導果農疏花、剪枝技術的葉永偉被一個電話打斷。他看了一眼時間,對記者抱歉地説,現在要趕去清港鎮芳鬥村。

  除了農技推廣員,葉永偉還是芳鬥村的農村指導員。從2004年開始擔任農村指導員後,葉永偉已先後在海山鄉茅坦村、幹江鎮濱海村、垟坑村等村莊任職。2021年9月,在垟坑村任期結束後,葉永偉主動請纓,到清港鎮芳鬥村擔任農村指導員。

  抵達芳鬥村,葉永偉輕車熟路地趕到農戶王昌世家中,聽兩人對話,我們才知道原來他們是在發愁文旦的銷路。文旦産量高了,但對於缺少門路的農戶來説反而增加了銷售壓力。葉永偉讓對方放寬心,他來幫忙進行農超對接。“有了老葉幫忙我們放心多了,不愁地裏的文旦賣不出去。”看到事情解決,王昌世臉上有了笑容。

  葉永偉的農技服務並不局限于芳鬥村,20多年的農技推廣工作,他的足跡早已遍佈玉環各地,手機號碼也廣而告之,變成了當地的“農技熱線”,農戶們有事情就打電話,他第一時間接聽,第一時間趕赴現場。

  “讓農戶學到先進的農業技術,增産增收,把玉環這個海島縣有限的耕地變成充裕的産糧田和四季飄香的果園,這一直是我的夢想。”葉永偉説,他深知推廣服務的重要性,只要一有空就會給村裏的農戶進行技術培訓,作物的高産栽培、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技術都會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給農戶聽。

  令葉永偉感到高興的是,隨著智慧農業的接受度提高,他們團隊的聲名漸起,除了玉環本地,江蘇、上海等長三角一帶的果農也來到玉環學習新型種植技術,眼下已帶動300多名果農走上智慧農業道路,每人平均每年增收20%左右。

來源: 浙江新聞客戶端    | 撰稿:羅亞妮 共用聯盟·玉環 曹思思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