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浙江發佈2022年前三季度國民經濟運作情況。根據地區生産總值統一核算結果,前三季度全省生産總值達5575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3.1%(下文增長均為同比)。
單看增長數據,不算高。“有效遏制經濟下滑態勢,國民經濟持續恢復,內生動力不斷增強,回升勢頭進一步鞏固。”省統計局總統計師王美福分析,如果從當季GDP增速來看,從一季度的5.1%到二季度的0.1%,再到三季度的4.2%,浙江經濟V型回升態勢明顯。
壓艙石地位穩固
經濟運作逐步回升向好,幾個關鍵支撐功不可沒。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工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壓艙石作用更加彰顯。今年前三季度,浙江工業經濟增長4.1%,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48.8%。
投資是擴大內需的主戰場之一。當下的浙江,各地水利設施、城市更新等項目建設如火如荼,這也印證了今年浙江投資的火熱——固定投資一季度增長14.4%,上半年增長10.3%,前三季度增長10%,始終保持兩位數增長。
“在推動共同富裕過程中,浙江的投資先行這步棋下得比較紮實。”王美福説,今年浙江牢牢抓住了新一輪擴大投資的契機,目前在建的投資項目有3.96萬個,其中新開工項目10812個,增長16.7%,呈現出穩和快的特點。
作為“三駕馬車”之一的消費,前三季度也明顯改善。一個直觀的感受是,儘管因為疫情大家出遊受到影響,但是消費意願依舊強烈,當下火熱的露營,正是直接反映。從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長5.5%,到二季度當季下降1.3%,再到三季度當季增長8.6%,充分體現了浙江消費市場的活力和韌性。
在經濟面不斷回升向好的同時,前三季度浙江居民消費價格(CPI)上漲2.3%,市場物價總體比較平穩;城市調查失業率位列全國最低省份之一。
難能可貴的是,浙江全體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47023元,是全國平均的1.7倍,名義增長5.2%。“這是在相對高水準基礎上的增長。”國家統計局浙江調查總隊副總隊長吳紅衛介紹,長期以來浙江的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居全國前列,今年前三季度也保持好的態勢。
新動能長板更長
當下,世界經濟充滿不確定因素。不過,對於掌握核心技術的企業來説,穿越寒冬,並不悲觀。
位於衢州的浙江永力達數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新技術企業,今年5月和8月通過招標入圍,他們拿到幾筆來自央企的訂單,一年可以帶來幾千萬元的收入,未來還會穩步增長。“開發新産品、開拓新訂單,我們靠産品説話。”公司董事長陳勝中的底氣,來自他們的産品——機床關鍵零部件以及感測器。
永力達的發展,契合了浙江新動能增長的趨勢。前三季度,浙江高技術産業、戰略性新興産業、裝備製造業分別增長14.6%、11.3%和7.0%,增速均高於全部規模以上工業。數字經濟核心産業製造業增長12.7%,對規上工業的增長貢獻率達1.8個百分點。
新能源汽車産業也迎來大增長,成為浙江工業增長的主引擎。今年1至9月,浙江新能源汽車産量達41.6萬輛,增長249%,增速高出全國129個百分點;新能源汽車産量佔全國的比重,從去年底的5%提高到9月的10.2%;預計全年産量將超過60萬輛。
從數據中不難發現,推動工業經濟增長的因素中,來自新動能的貢獻比較大。這些不斷拉長的長板,是浙江前三季度經濟回升的強勁支撐,而這又離不開浙江這些年加快推進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數字化改革等,全力以赴打造高品質發展高地。
向好態勢可期
經濟學家常説,信心比黃金更重要。其所凝聚的市場預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未來的經濟走勢。
最近在做業績盤點時,奔騰鐳射(浙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讓大發現,儘管下行壓力不輕,但是公司兩款評為國際首臺套、國內首臺套的新産品,今年以來增長都在50%以上。
“這給我的信號很明確,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到細分領域去找‘飯’吃。”他告訴記者,去年公司R&D投入比重(研發佔營收的比重)不到5%,今年預計達到5.5%左右。目前公司正在研發的高功率鐳射焊接設備,最快有望明年上半年面世,屆時將打開一個新的市場。
一般來説,R&D投入比重超過2.5%就處於研發投入比較大的行列,而前三季度浙江研發費用佔營收的比重達到了2.77%,“企業舍得投入表明對未來還是比較看好。”王美福説。
這種信心,還體現在民營經濟上。前三季度,浙江民營經濟的工業增加值增長6.2%,對規模以上工業的增長貢獻達到77.4%,9月的增長貢獻達到了88.7%,民營出口也保持比較快的增長,民營出口的比重超過了80%。
這與浙江穩住經濟所有政策措施密不可分。今年以來,為幫助市場主體渡過難關,浙江堅持“全面頂格、能出盡出、精準高效”原則,先後出臺了“5+4”政策包、穩住經濟所有政策38條等四輪穩進提質政策。截至目前,浙江減負降本已經超過3300億元,提前超額完成年度3000億元的減負目標任務。
在抵住疫情的衝擊後,市場正重拾信心。
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 | 撰稿:鄭亞麗 夏丹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