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林深處,一隻動物的身影從監控設備前一閃而過,設備後台端可立馬識別該物種,顯示此區域該物種的相對數量,並額外顯示區域生物多樣性指數的統計分析、生物多樣性狀況的綜合評價,最後一鍵生成監測報告。
近日,麗水召開生物多樣性保護進展及智慧監測體系建設成果新聞發佈會,宣佈已構建完成全國首個覆蓋全市域的生物多樣性智慧監測體系,實現了生物多樣性的自動化、全天候智慧監測。
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和評估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基礎性工作,也是生態環境監測的重要部分。但以往受到生物多樣性監測方法不統一、專業技術水準良莠不齊、監測技術手段落後等條件制約,我國生物多樣性監測指標缺乏客觀性和實用性。
為破解生物多樣性監測難題,自2021年起,由麗水市生態環境局牽頭,委託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下稱“南京所”),聯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等單位,在全國創新性提出建設生物多樣性智慧監測體系。
經過3年的研究與實踐,麗水不僅研發出生物多樣性智慧監測設備、物種自動識別系統、麗水市生物多樣性數字監管系統,還發佈了生物多樣性智慧監測標準體系,構成一整套覆蓋全市域的生物多樣性智慧監測體系。
該體系中的智慧監測設備改變了以往大部分靠人工的生物多樣性監測模式,集合實時傳輸紅外相機、鳥類鳴聲記錄儀、兩爬雷達相機、蝴蝶智慧監測儀、監控攝像頭等新型、智慧、自動化設備于一體,實現對植物、哺乳動物、鳥類、兩棲爬行動物、昆蟲和水生生物等類群的自動化監測和資訊採集。目前,麗水利用智慧監測設備已在全市域收集到監測數據15.7TB,以鳥類為例,2023年智慧監測體系共監測到鳥類229種。
通過採集的大量生物資訊,麗水建立了全市的物種圖片庫、聲音庫、基因庫,並運用南京所建立的基於AI識別的物種自動識別系統,實現了看圖識獸、聽聲辨鳥、基因識魚等多個類群的多種方式識別。目前,麗水地區常見的哺乳動物、鳥類的識別準確率高達85%以上,基本滿足業務化運作的需求。
“精確的數據採集只是科學評估生物多樣性狀況的一個條件。”南京所研究員崔鵬介紹,制定完善統一的生物多樣性智慧監測標準也是必不可少的。近兩年,麗水率先發佈了《生物多樣性智慧監測體系建設技術規範》,推動各地區統一規範開展生物多樣性監測,出臺的《生物多樣性評價指數技術規定》地方標準,更是實現了對區域生物多樣性狀況的客觀、精準評價。
來源: 潮新聞 | 撰稿:暴妮妮 胡靜漪 見習記者 王嘯 通訊員 張文文 董浩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