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 > 杭州 新聞詳情 A- A+
杭州這家明星小店的手工青糰有多火?隊伍排成“貪吃蛇”將考慮限購
發佈時間:2024-03-28 09:14:57    

  清明節快到了,杭州很多“網紅青糰”紛紛出圈。

  最近,杭州上城區閘弄口街道的“王蓉粽子店”,這家曾上過潮新聞“小店寫真”第二季的明星店舖,突然不賣粽子了,甚至連日常的早餐也暫時停售,而這一切,只為了給店裏熱銷的手工青糰讓路。

  這家小店的手工青糰有多火?

  想要吃上這口味道,排隊是標配。隊伍最長的時候,猶如“貪吃蛇”遊戲一般,需要折回好幾道。

  店長説,如今每天都在超量供應,擔心店裏的原材料儲備不夠用,接下來,可能會考慮“限量購買”。

  每天賣出5000隻左右青糰,接下來可能考慮“限量購買”

  早上6點,小店的大門早早打開。第一鍋蒸好的青糰被拿到銷售臺上,瞬間,熱氣四散。飄散開來的香味讓很多早起的人瞬間有了精神。

  潮新聞記者 詹程開 攝

  第一波趕來的客人,很快就把這些青糰包圓了。

  有人把它當早餐,買完當即就打開品嘗起來,一臉滿足。也有人打包帶走,給家人品嘗,或者買去送給親人朋友。

  時間慢慢過去,店門口的隊伍也漸漸長了起來。

  “今年,我們是從3月8日開始售賣青糰的,每天生意都很好,基本上都要排隊才能買到。隊伍短的時候,差不多十幾二十人,人多的時候,隊伍需要折回好幾道呢。”店長鄭賜恩説。

  受訪方供圖

  為了讓排隊的客人儘快買到青糰,位於店內的“生産車間”也是一刻不停地在忙碌著。十幾個工作人員,圍繞在大桌子前,揉面、稱重、包青糰……分工有序,基本都是熟練工,大家的手腳都很麻利。

  客人們一邊排著隊伍,一邊可以親眼看到青糰製作的全過程,也覺得很放心。

  目前,店裏銷售的青糰一共有三個口味:鮮肉筍雪菜、白糖芝麻、細沙,售價統一都是每個4.5元。

  “鮮肉筍雪菜是現在賣得最好的,其他幾個口味也都不錯。本來我們預想是每天賣出三四千隻,但從最近的情況來看,每天都會賣出5000隻左右。”鄭賜恩説。

  潮新聞記者 詹程開 攝

  鄭賜恩原本計劃,店裏的青糰一直售賣到清明當天。但是根據目前的原材料儲備和銷售情況,他有點擔心,很怕店裏的供貨“撐”不到那一天。

  “我們的艾草都是從金華、龍遊等地提前訂購的,是按照去年的銷量採購的,沒想到,今年生意特別好,幾乎每天都在超量供應,最近盤了一下貨,發現原材料有點吃緊,補貨肯定是來不及了,我已經想過了,實在不行,從下週一開始,可能會考慮讓大家限量購買。”鄭賜恩説。

  餡料足、食材好的手工青糰,一口咬下去就是春天的味道

  這些年來,小店的産品種類越做越窄,但生意反而越來越好,從粽子到青糰,款款都是爆品。

  到底有啥秘訣?

  鄭賜恩笑了,“真的沒有秘訣,如果一定要説我們有啥流量密碼,可能就是堅持傳統做法和傳統口味,另外就是食材新鮮吧,我們店裏的産品都是現做現蒸現賣,沒有任何防腐劑,大家吃起來會比較安心。”

  每天早上三點,店裏的員工就起床開始忙碌,到市場買來新鮮的筍和豬肉,然後就是剝筍、清洗、製作餡料。

  “五點左右,我們的員工就開始包青糰了,這樣才能趕上六點準時售賣。”鄭賜恩説,店裏的芝麻餡和豆沙餡,也都是自己炒制的,一般都是前一天晚上炒制好,做好的量,剛好夠第二天使用。

  “一個青糰,餡料和皮是1:2的比例,蒸煮好是100克左右。”對於自家青糰的味道,鄭賜恩還是十分有底氣的,“餡料足、食材好,這個手工青糰味道就不會差。”

  潮新聞記者 詹程開 攝

  前來排隊購買的客人中,除了小區周邊的居民外,還有不少是慕名而來的粉絲,遠一點的,來自蕭山、下沙等地。

  張女士專門坐地鐵前來購買青糰,而且一下就買了好幾盒,每種口味都選購了。“我之前品嘗過這家的青糰,覺得味道很不錯,就專門趕來買一些,準備給親戚都送幾盒,家裏的老人也可以省下包青糰的功夫。”

  吳先生買到熱乎乎的青糰,輕輕咬了一口,面帶笑意。“一口下去,感覺滿嘴都是春天的味道,很香甜。”

  青糰和粽子如何出圈?一切都源於對家鄉味道的思念

  “王蓉粽子店”的老闆娘俞姣妹是鄭賜恩的丈母娘,今年56歲的俞姣妹是金華人,1986年,她和丈夫兩人來到杭州,並以女兒的名字命名了自家的小店。

  當時,店舖還只有10來平方米,只是一家普普通通的早餐店。

  “來到杭州一段時間後,總是會想念家的味道,尤其是到了清明節、端午節這樣的節日,就會特別想念老家的青糰和粽子。”俞姣妹説。

  剛開始那幾年,為了一解對家鄉味道的思念,俞姣妹每到過節前,都會自己包一些粽子和青糰,也常常會分給街坊鄰居品嘗。“鄰居們都説好吃,給了我不少信心,後來,每到端午節前後,早餐店就開始賣起了粽子。”

  沒想到,粽子的生意越做越紅火。

  2000年,俞姣妹做了一個決定,小店開始主營粽子生意,兼營早餐,只有到了清明節前的一個月左右,才會把店裏的拳頭産品,從粽子暫時替換成為青糰,一直堅持到了現在。

  “我們最早的店舖也在這裡附近,後來因為拆遷搬了過來,就一直沒有再搬過,這樣,回頭客們才方便找到我們。”俞姣妹説,從最早的10平方米到現在70平方米,生意越做越好,店面越來越大,員工也越來越多。

  受訪方供圖

  2016年,在外打工的女兒和女婿決定回來幫助俞姣妹。

  “老媽年紀大了,對網路也不太了解,短視頻、外賣這些技能他們都沒有接觸過,所以我們就回來幫助老媽一起打理,把‘王蓉粽子店’的招牌做響。”鄭賜恩説,幾年下來,在丈母娘手把手地教導下,他也學會了包粽子的手藝。

  “之前,我們還在街道的幫助下做過一次直播,效果很好。還有很多美食博主來我們小店打卡,讓我們的産品從線下到線上有了更多的展示平臺。”鄭賜恩説,“丈母娘來杭州37年了,我在杭州也已經七八年了,我們希望能紮根在這裡,把我們的小店長長久久地開下去。” 

來源: 潮新聞    | 撰稿:詹程開 文/攝 通訊員 胡瀟雯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