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不少年輕人都愛逛市集。一個個攤位上,獨特奇妙的小玩意,散發香味的小點心……林林總總,都很吸引人。
由此,也衍生出了“市集經濟”,有年輕人把趕“集”作為創業的起點,甚至有人把趕“集”作為了主業。
趕“集”擺攤生意好不好?比實體店更好嗎?比起坐班,趕“集”有優勢嗎?
帶著問題,潮新聞記者展開走訪。
趕“集”擺攤成經營新模式,有人半年收入30萬
潮新聞的老朋友小店店主芋圓大叔就走上了擺攤之路。過去一年,他收集相關資訊,奔走于各個市集之間。
3月22日深夜,芋圓大叔剛從余杭徑山茶集回來,把鍋碗瓢盆運回店裏清洗乾淨。次日一大早,他還要驅車50分鐘趕去擺攤。
芋圓大叔在余杭徑山竹茶書院的市集攤位 受訪者供圖
“實體店銷量下滑比較明顯,線上、團餐訂單量也不太理想,我就想著得找找新出路了。”去年8月底,他偶然受邀參加了濱江美食節市集。現場的火爆,讓他萌生了一個念頭:在市集擺攤,可行嗎?
這時,他還是在心裏打問號的。
正式市集擺攤的第一站,芋圓大叔選在了之江文化中心。“現場共有五六十個攤位,這個市集規模也較大,客流量十分可觀。”當時正逢暑假,帶著孩子的家長較多,他特意創新了一款可愛風的花花熊貓冰粉。
沒想到,一天下來,他竟做到了1萬的營業額,還連續拿了4天的銷冠。後續,趕“集”擺攤就成了他經營的新模式。
芋圓大叔算了算,到2月底,他擺攤收入已經達到30萬元。
“通過市集的形式,我可以把産品展示給不同商圈的顧客,同時也能為實體店引流。”芋圓大叔説。
90後美女攤主云云,平時喜歡做手工飾品。
去年9月,她從大理回來後陸續參加了大兜路、小河直街的文藝市集。“大理那邊的市集偏活動性質多一點,大家一起唱歌、聊天,順帶擺攤,特別快樂,回來後就想著做同樣的事情。”
為了搭配小河直街市集“春天”的主題,云云的攤位上線了蝴蝶、彩色花朵等飾品,昨天(3月23日)她也出攤了,潮新聞記者前往探班。
云云售賣的飾品 俞倩瑋/攝
“週五賣了幾百塊,週末會有一千多,每個月大概收入6000元左右,和上班差不多,夠生活開銷。”云云告訴記者。
在小河直街市集,把市集擺攤當作副業的年輕人也不少。
“哇,這條魚骨怎麼是彩色的?像不像外星人?”“自然博物”攤位前圍滿了好奇的小朋友。玻璃瓶裏的水母、海星、烏龜等海洋生物,被染上各種顏色,呈現透明質地,能清晰看到骨架、軟組織。
攤主小趙,環境專業研二在讀,他從專業標本比賽中獲得靈感,將彩色標本包裝成文創産品,進行售賣。大號128元,中號48元,小號38元……擺攤一天下來,小趙能凈賺500元左右。
小趙説,他們有個10人小團隊,週一到週四門店洽談、推廣研學課程,週五到週日參加市集,擺攤賺錢。
“作為副業挺好的,畢業後就算有了正式工作,還是會繼續。”
不只是賺錢,年輕擺攤人更看重自由和交友
説起擺攤的初衷,記者採訪的好幾位年輕攤主不約而同地回答:自由靈活,沒有“班味”。
擺攤帶著浪漫色彩,成為一部分年輕人逃離格子間的選擇。
瑤瑤姑娘喜歡收集各種好看的手工包袋,這本來是她“沒什麼價值”的小愛好。手袋不比品牌包,很難用保值、增值的標準去衡量,但因為獨特的設計,總能俘獲女孩子的芳心。朋友也會時不時打聽連結,她便決定把愛好變成正職。
瑤瑤的包袋攤位 俞倩瑋/攝
在市集上,瑤瑤收到了不少陌生人的讚賞,審美受到肯定,她有種滿足感,這是以前上班時體會不到的快樂。她始終不太喜歡辦公室的氛圍,在機關單位上班時,經常會因為領導突然派來的任務感到焦慮。“我不自在,壓力特別大。”
擺攤屬於輕資産投資,杭州的市集攤位費普遍在二三百元,頂流市集則在五六百元的區間。瑤瑤認為,成本投入少,創業風險較低,很適合像她這樣的創業“小白”啟航。
她加了不少杭州市集群,打聽最新動態。群裏基本都是年輕人,經常討論熱烈,一來二去,她和一些攤主成了朋友。瑤瑤指了指遠處幾個攤位,向記者介紹,這位是自己手工做檀香的,可以雕刻各種圖案,那個是美院小姐姐閒暇來賺錢的。“大家都是才華橫溢的。”
採訪期間,有幾位顧客過來打聽價格。“大包35元一個,30元可以嗎?”“ 行!”瑤瑤想都沒想,就答應了。
對於瑤瑤來説,擺攤帶來的,不只賺錢,更多是自由和交友的快樂。
“Orange美式熱狗”攤主小沈也有著同樣的目的——學習,交友。
他是做美食教學工作的,週末抽空參加市集。
閒暇之餘,從事美食教學工作的小沈會參加市集擺攤 俞倩瑋/攝
“有人可能覺得擺攤吆喝不太入流,其實能學到很多東西,打開思路。”通過擺攤,小沈不僅能了解到不同地區顧客的喜好,還能在市集上廣交益友,共同探討交流商業模式。
小沈説,以前自己的社交圈很固定,跑攤這幾年,白領、學生、亞文化愛好者……每認識一個新朋友,會解鎖一段新鮮故事。
“誰也不知道下一次擺攤會遇到哪些有趣的人。這種感覺,就像開盲盒。”
做三休四,靠天吃飯,這門生意也有煩惱
在市集擺攤也有煩惱。
太冷不行,太熱不行,斷斷續續的小雨惱人得很,攤好不容易擺出來,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
市集通常集中在週五到週日,一遇到颳風下雨,客流量減少,立馬“拉閘”,攤主們這麼總結擺攤生活。
“去年參加第二屆運河廟會時,我就遭遇了尷尬天氣。”11月的杭州,前一秒還陽光明媚,不到半天立馬寒風蕭瑟,芋圓大叔的冷飲有點賣不動了。他的日營業額從5000多元迅速下跌至不到1000元。
芋圓大叔趕緊對産品進行優化,推出燉梨、紅豆沙小圓子等熱飲,“美食這一塊,為應對變天,最好準備冷熱兩款産品。”調整後,他的營業額又回升了。
昨天下午,杭州天氣漸陰,逐漸下起小雨。
瑤瑤給記者發來消息,人流量明顯比早上少。
小河直街的小河文藝生活市集 俞倩瑋/攝
“遇到變天,有時候連攤位費都賺不回來,擺攤總有起起伏伏的。”瑤瑤説。
對此,芋圓大叔直言:放平心態。無論颳風下雨,接了市集擺攤的活,還是要準時出攤,不要遲到早退。
他還分享了自己參與市集的幾點經驗。
找準客戶群體,精準匹配相關市集活動。比如,芋圓大叔的甜品就適合親子遊、美食節、寵物市集等偏潮流溫馨的市集場景。
通過市集圈的群聊、小紅書等平臺多渠道蒐集市集資訊。“像一些政府對接的市集項目,要爭取參加,宣傳力度,客流量都不錯。”
芋圓大叔3月初參加了西湖文創市集 受訪者供圖
雖然投資成本低,但擺攤並非暴利行業,芋圓大叔認為,這需要日積月累,不斷學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萬萬不行的,做了幾場沒達到預期,産品沒被人家認可,顧客有投訴意見,自信心就沒了,那做不長久的。”
“只有把小攤做好,學習如何跟顧客互動、推銷産品,才能更好去開一家實體店。”現階段,芋圓大叔打算做好杭州的市集活動,穩紮穩打,未來有機會再將産品帶到景德鎮陶然集、蘇州本色市集等市集“天花板”。
來源: 潮新聞 | 撰稿:俞倩瑋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