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邀請中國援外醫療隊群體代表與中外記者見面交流。第14批援中非中國醫療隊、第25批援馬利中國醫療隊隊員,湖州市中醫院護理部主任、主任護師朱惠芳作為群體代表之一亮相見面會。
“直到今天,我與非洲那片熱土、那些善良可愛的朋友都未曾分離。”記者撥通朱惠芳的電話時,她這樣説。5年前,恰逢浙江援外醫療50週年之際,記者赴西非馬利,跟隨第25批援馬利中國醫療隊採訪,作為隊裏的“老大姐”、曾有過支援中非經歷的朱惠芳不止一次這樣表達自己對非洲的情感。
朱惠芳(左一)與第25批援馬利中國醫療隊隊員下鄉義診。(資料照片) 記者 陳寧 攝
從事護理工作38年的朱惠芳曾兩次參加中國援外醫療隊,出色完成使命任務,當地患兒親切地叫她“中國媽媽”。
在國新辦的見面會上,朱惠芳説:“作為中國醫療隊的一員,我能夠穿上印有五星紅旗標識的工作服深感驕傲,與志同道合的優秀隊員們一起工作生活也倍感榮幸。”
兩度援非的經歷,讓朱惠芳更加懂得援外醫療的分量。2010年,第14批援中非中國醫療隊出征,彼時的她對於非洲的印象,僅限于文學作品中的描述。然而,抵達非洲後,最先擺在朱惠芳面前的是疾病的困擾。“在此之前,沒有人切身體會瘧疾是什麼感受。”初到中非的一個月內,包括她在內的8名隊員相繼感染瘧疾。
“夜間體溫高達40攝氏度,全身冒汗、四肢乏力……”朱惠芳向記者回憶道,隊員們相互打針、照料。在遠離祖國與親人的中非,大家的互幫互助成為她堅守的動力。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朱惠芳與隊友們完成了兩年的援外任務。
2016年底,浙江省開始徵集第25批援馬利中國醫療隊隊員,已經年近50歲的朱惠芳再次報名。為什麼再去非洲?面對親人、朋友們的疑問,她的回答很實在:“我想趁自己還年輕,再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
2017年7月,朱惠芳抵達馬利首都巴馬科,又一次開啟援非工作。國新辦的見面會上,面對浙江日報潮新聞的提問,她回憶起了自己在馬利期間與一位16歲患者結下的深厚情誼——當年,這位馬利男孩車禍後頸椎伴脊髓損傷,發生了尾骶部嚴重壓力性損傷,朱惠芳接受護理會診後,每天利用休息時間悉心照料,直至男孩康復。
2018年記者在馬利駐地採訪時,朱惠芳曾向記者展示了一件當地特色服飾,這件漂亮的衣服就是男孩出院後,他的母親花費數小時專程趕到醫院,親手交到朱惠芳手中的。
“直到現在我們還有聯繫,他現在已經成為馬利的一名大學生了。”朱惠芳在見面會上説。非洲人民對中國醫生的信任,是她職業生涯中最為寶貴的財富之一。
面對中外媒體,朱惠芳多次提到了祖國。祖國二字,也是這些年記者多次與她交流時,她口中的高頻詞。在結束第25批援馬利中國醫療隊的工作時,她説過:“援非歷程雖然充滿艱辛,但每每想到這是祖國交付的使命,非洲的患者們需要我們,內心便只剩下勇往直前的信念。”在被授予馬利國家騎士勳章後,她説:“一代代援外醫療隊員的背後,都有強大祖國的支援。隊裏每位隊員都在辛勤工作,這枚勳章屬於祖國和每一位隊友。”
“我們非常歡迎年輕人加入我們中國援外醫療隊這個光榮的大家庭。我們的隊員在外工作,需要在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文化背景下開展工作。”作為兩度援非的老隊員,見面會上,朱惠芳還向年輕一代醫務工作者發出邀請。
到今年,中國援外醫療事業已經走過整整60年。
1963年,中國政府向非洲國家派遣的第一支醫療隊抵達阿爾及利亞。5年後,浙江也參與其中,先後向馬利、中非、奈米比亞派出醫療隊,至今已走過55個年頭。60年來,中國已向76個國家和地區派遣醫療隊員3萬人次。他們跨洲越洋,在異國他鄉為當地百姓消除病痛,累計診治患者2.9億人次。
一代代醫務工作者踐行“不畏艱苦、甘於奉獻、救死扶傷、大愛無疆”的中國醫療隊精神,讓相隔萬里的中國與非洲緊緊相依。
來源: 潮新聞 | 撰稿:記者 陳寧 | 責編:周宣印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