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孩、三孩逐漸到了入學年齡,讓弟弟妹妹和哥哥姐姐在同一所學校就讀,已經成為部分多孩家庭急迫的現實需求。
教育部日前發出通知,明確表示鼓勵各地出臺多孩子女同校就讀具體實施辦法,幫助解決家長接送不便問題。
可見,“長幼隨學”這件小事看似理所應當,但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卻有不少堵點,需要針對性的政策供給和接地氣的執行辦法。
做好這件民生關鍵小事,各地開展了哪些探索?目前又存在哪些亟需破解的難題?潮新聞記者進行了調查。
兩個孩子一起接送,家長輕鬆了
家住杭州市上城區的李先生,上學期順利通過了“長幼隨學”申請,小兒子來到姐姐所在的杭州市錢江外國語學校就讀三年級。
“弟弟的戶口出生時落在蕭山區,所以兩個孩子前兩年都分開上學。以往需要兩個大人分別接送,弟弟的學校有些遠,大人花費在路上的接送時間將近兩小時。”李先生説,現在兩個孩子一起接送,家庭的運轉輕鬆了不少。
“目前學校有5個孩子通過‘長幼隨學’政策入學,今年的需求量更大,登記的家庭已經超過10戶。”杭州市錢江外國語學校校長趙骎告訴記者。
隨著國家人口政策調整,“長幼隨學”近幾年正在成為一種顯性需求——2016年起,全面二孩政策落地。2021年8月,全面三孩政策實施。按時間推算,早幾年出生的二孩基本上到了入園入學的年齡。
由於搬家遷戶、入學調劑等原因的影響,部分多孩家庭的孩子無法在同一所學校就讀。比如,一些家庭規劃有調整,搬家後孩子們分別在不同的學校就讀;“公民同招”政策實施以來,有些孩子先報了民辦學校,回到公辦學校後在同類孩子中排序靠後被調劑;不同年份學校的錄取門檻也有變化,孩子們被不同的學校錄取……這些都是多孩家庭可能面臨的狀況。
2022年6月,浙江省教育廳下發通知,在全省探索試行長幼隨學服務,允許在非學區公辦學校就讀的學生轉入現戶籍地址或居住地所在學區的公辦學校。由此,浙江也成為了在全國較早全面推行“長幼隨學”的省份之一。
也正是在這幾年,全國多地紛紛出臺“長幼隨學”政策。潮新聞記者梳理髮現,2021年,成都市教育局出臺實施多子女入學新政;同一年福州市義務教育招生政策中增加了關於“照顧二孩”的指導性內容;2022年深圳市的義務教育招生中也提到了“關注二孩、三孩家庭”;2023年武漢市針對三孩家庭,提出在第一個孩子非擇校入學的前提下,原則上將三個孩子安排在同一所公辦學校就讀。
在國家建構生育友好型社會的大背景下,各地通過探索“長幼隨學”的方式,幫助多孩家庭解決因孩子在不同學校就讀帶來的接送不便問題,對多孩家庭釋放了暖心的信號,這也體現了生育友好的制度關懷。
“長隨幼”還是“幼隨長”,各地各有考量
政策原則確立了,各地如何執行?比如,到底是實行“長隨幼”,還是“幼隨長”,或是兩者同時實行?細節之處也頗費思量。
採訪中記者發現,由於各地入學人數及招生政策等實際情況不同,“長幼隨學”的實施方式也不盡相同,各種探索也在進行中。
杭州市錢江外國語實驗學校所在的上城區,是浙江最早探索“長幼隨學”的地區。正式實行“長幼隨學”政策前,上城區教育局曾做過詳細的調查和可行性分析,大部分學校可滿足家長申請。目前,上城區的“長幼隨學”有幼隨長、長隨幼、長幼同調三條路徑,涵蓋轄區所有中小學、幼兒園。
地處浙西山區的衢州開化在探索“長幼隨學”時也有自身的考量。“根據省教育廳的要求,結合近兩三年入學人數的摸底調查,綜合研判後目前的細則是‘長隨幼’。”開化縣教育局教育科工作人員解釋,如果弟弟妹妹一年級入學時被某一所學校錄取,那麼哥哥和姐姐可以通過“長隨幼”的方式轉學到該校就讀。同時也是考慮到義務教育招生政策要有一定的延續性,如果“幼隨長”也放開,在當前學位緊張情況下會影響到單孩家庭孩子的入學。
台州臨海百餘所中小學今年繼續實行“長隨幼”或“幼隨長”的轉學政策,目前的壓力主要集中在城區的四五所學校,其餘學校基本可以得到解決。“熱點學校有個前置條件,要在戶籍所在地才能申請‘長幼隨學’,只要學校有空余學位,家長憑戶口本去學校辦理就可以。”臨海市教育局基礎教育科科長江新鋒告訴記者。
江新鋒分析,近幾年入學人數明顯增加,有些熱點學校的入學門檻也在提高。前些年入學沒那麼緊張,憑房産證就可以入學,現在則需要住戶一致,這就導致一個家庭的孩子在不同的學校上學。這也是大部分多孩家庭申請“長幼隨學”的主要原因。
浙江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陳殿兵研究了省內各地的招生文件發現,關於“長幼隨學”大部分地區目前只有指導性的意見。“這時候更需要各地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堅持公開、透明原則制定細則,並提前告知家長。”他説。
學位不足怎麼辦?現存難點有待破解
雖然“長幼隨學”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部分多孩家庭的接送難題,但也有家長髮現,並不是所有的“長幼隨學”需求都能得到滿足。採訪中,部分校長及教育行政部門相關負責人也坦言,在推進過程中確實面臨“難題”。
“這兩年學位實在緊張。”不少校長感慨。杭州、寧波等大城市熱點學校的招生近年來一直受到關注,有些學校一表生面臨調劑,有些學校原有年級學額已經飽和,這也讓一些校長們接到“長幼隨學”申請時倍感壓力。
一些縣城學校也面臨著類似的難題。“我們的難題同樣也是學位不足。這兩年正好趕上一年級新生的入學高峰期,本身就需要有條件的學校擴大招生規模滿足入學需求,拿不出充足的學位滿足所有長幼隨學需求。”開化縣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説。
不過這項政策未來會給更多的多孩家庭帶來便利。“接下去幾年的入學人數呈下降趨勢,大約三年後新生入學壓力應該會小一些,到時候就可以考慮降低‘長幼隨學’的門檻,解決更多家庭的實際困難。”這位負責人預計。
“長幼隨學”政策剛推行時,有人擔心,這些學生的學額問題如何解決?在省教育廳出臺的“長幼隨學”政策中,有這樣一句話——除小學、初中起始年級外,允許公辦學校因長幼隨學轉學適當突破基準班額,但不得出現大班額。這也給大家吃了一顆“定心丸”。
採訪中,記者發現確實有少部分熱點學校依據“長幼隨學”政策,突破了基準班額。按照國家基準班額標準,小學、初中分別不得超過45人、50人。“關於長幼隨學班額的限制,文件並沒有詳細的人數規定。”一位熱點小學校長告訴記者,前幾年有學生由於落戶年限不夠被調劑到其他學校,現在二孩正常入學了家長希望老大能回來,這也符合“長幼隨學”的規定,在能力範圍內會儘量解決。
但突破基準班額的尺度如何把握,每個人看法不同。“一個班級人數過多,每個孩子受到的關注度少了,多少會影響教學品質。”有教育業內人士分析,這也是部分學校不想放開班額的原因之一。
如何在“長幼隨學”的操作過程中體現公平,是教育部門和學校面對的另一道難題。比如多地規定,如果哥哥姐姐屬於特殊原因入學等非政策錄取學生,弟弟妹妹不能享受此優惠政策。如果民辦學校出現學位空額,可安排“長幼隨學”轉入學生,但須通過公開報名、隨機派位確定轉入學生。
陳殿兵表示,招生政策的制定往往牽一髮動全身,各地制定相關政策時都慎之又慎。在實際操作中,應堅持原則性和靈活性統一,根據具體情況不斷完善“長幼隨學”政策,與其他政策形成互補,讓政策在實行過程中更加公平公正。
來源:潮新聞 | 撰稿:姜曉蓉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