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潮評社 | 48小時“健康保質期”開創人類社會關係新境界
中國網 · 夏學民 | 發佈時間2022-05-10 14:29:33    

   2022年5月,中國繼續堅定地執行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政策。

  為實現並保持社會面“動態清零”,各地紛紛採取核酸檢測常態化強制措施,例如核酸檢測必須48小時一次,否則不得出入公共場所。

1.jpg

  在中國各地的機關企事業單位、城鄉社區、大街小巷等地,密集設立核酸檢測點,確保員工或居民就近就便檢測核酸。日前,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率先發佈《常態化核酸檢測工作技術指引》,要求採樣點“步行15分鐘可達”“排隊等候不超30分鐘”“設置醒目標識”“通風條件良好”等。

  人們發現,健康碼不僅顯示“綠”“黃”“紅”等狀態、“已完成新冠疫苗加強接種”“行程卡”“核酸檢測結果”等重要資訊,如今還新增了“最近核酸檢測時間”。這意味著,假如一個人48小時內未檢測核酸,他將遭到“場所碼”無情拒絕,無法進入農貿市場、超市、商場、餐館、醫院藥店、影劇院、圖書館、博物館、黨政機關等公共場所,也不能乘坐地鐵、公交車、計程車、高鐵、民航班機等公共交通工具。因此,有人戲稱“人身保質期”限于48小時,比麵包還新鮮。

  毋容置疑,出於保護百姓生命健康安全的重大訴求,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健康碼、場所碼、“三區”空間梯度管控等基於大數據的技術手段和管制規則,成功地把新冠病毒逼到墻角,客觀上也把人的自由活動空間限制于“安全區”,時間“保質期”限于48小時甚至更短。

  於是,有人感到個人行動自由受限制,人際交往受約束,心理壓抑;有人理解這是抗擊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所付出的必要代價,是防範病毒傳播、威脅自身和他人健康乃至生命安全的必要措施!

  浙江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員夏學民認為,與疫情防控相關的這種時間空間“壓縮效應”“隔離效應”“斷鏈效應”早在2020年已經顯現,兩年來給我們的社會運作和人際關係帶來較大影響,甚至局部還有擴大勢頭。

  對此,夏學民研究員提出三點建議。第一,由平安建設系統牽頭做大做強“社會心理學綜合體”,把心理輔導站建在每個城鄉社區,通過建構“受約束模型”實施心理測評,有針對性實施心理疏導,提前防範極端心理事件發生。第二,像對待環境資源、能源和時間那樣,科學有效地規劃、分配、計量“移動資源MS”。第三,探索建立適合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人群的“移動資源MS”利用解決方案,在物理空間和心理空間雙重空間內優化人的活動範圍、活動軌跡和活動頻率。

  理性客觀地分析,自由絕不會無邊界,“移動資源MS”從來不是無窮大,如今更是一種稀缺的寶貴資源。我們可以通過理論假設、實證研究、立法立規訂標準,尤其是採用大數據、人工智慧、數字化等手段,全面優化人的活動模式,辭別過去的布朗運動,謹慎進入嶄新活動空間,努力適應並創造新型人際關係。(本文作者夏學民係浙江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員)

來源:中國網    | 撰稿:夏學民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中國網    | 撰稿:夏學民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