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潮評社 | 從“馬某”到“馬某某”的通報 是鬧劇還是該補腦?!
中國網 · 陳鷹 | 發佈時間2022-05-03 13:48:19    

   今天上午,一則消息引發眾多人群的格外關注,同時引發輿情。

微信圖片_20220503134823.jpg

  這則標題為“杭州市‘某某某某’局對涉嫌利用網路從事危害國家安全活動人員‘馬某’依法採取刑事強制措施”。通告一齣,立即引起網路上的各種猜測,隨後“馬某”又變成“馬某某”,再次引發網路各種猜想,本該嚴肅的案情通報,似乎成了鬧劇。

  01

  之所以引發輿情,是因為兩個可能引發人們聯想的詞語:“杭州”、“馬某”。

  這則關於“馬某”被杭州“某某某某”局採取刑事強制措施的報道,使得在香港掛牌的“某某某某”公司股價今早(3日)一度大跌約9%。

  香港交易所網站提供的數據顯示,“某某某某”公司股價早上9時半開市後直線下滑,9時39分曾大跌約9%。

  在官媒將涉案人員姓名更正為“馬某某”後,“某某某某”公司股價跌幅收窄,股價在早上10時02分時跌幅僅為1.08%。

  顯然,任何輿情對於真實經濟的影響力不可低估。

  02

  因為語焉不詳而導致的大眾猜測時有出現,這則新聞的“遭遇”不算是絕無僅有。許多新聞由於各種原因,比如出於對當事人應有權利的保護,會出現一些法律許可的保護措施,在使用詞語上“模糊”一下。

  這本來無可厚非。可是,這樣會有一個難以避免的“弊端”,那就是人們的無限聯想。這種聯想有時候出於好奇,有時候出於無知,有時候則明顯地別有用心。

  對於後兩者,應該及時予以阻止和懲罰。畢竟,這對於一個法律鼎力保護公民隱私權的國家而言,任何原因造成無端傷害公民權益的行為都是不應該的。

  更多的時候,這種聯想還會被人為地擴大,並與昔日的一些資訊銜接起來,導致一個貌似正確的邏輯推理出現的合理性。

  這顯然是需要通過對資訊加減的方法來減弱或者消除不實猜測的。比如這則消息裏,主流媒體都將“馬某”準確地標示為“馬某某”,這顯然有利於弱化猜測的強度。

  03

  起初央視的報道沒有提供更多的細節。由於“某某某某”公司總部正是在杭州市,加之政府曾經對其採取包括叫停“某某”金服IPO、對“某某平臺”處以反壟斷罰款等打擊行為,使得“馬某”的身份在網上引發猜測,客觀地説。這種猜測也的確是難以避免的。

  《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發微網志稱,他向權威部門確認,杭州市“某某某某”局抓的是“馬某某”,不是“馬某”,寫“馬某”的報道都是不準確的。《環球時報》之後也報道該案,將涉案人員姓名更正為“馬某某”。包括央視新聞本身在內的多家中國官媒又將該案報道一輪,涉案人員姓名均為“馬某某”。

  這應該説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媒體最基礎的職責就是資訊傳播的真實性,這是新聞生存的生命線,絕不可在敏感的詞句上依據沒有準確來源的資訊隨意做出改變。

  因此,要想消除或者減弱這類“不怕事大”的猜測,唯一的方法就是資訊發佈時盡可能做到準確無縫隙,如果通報發佈者在“馬某”身份或者職業上冠以定位,就不會造成大量的猜想。看上去就此次“馬某”還是“馬某某”成了鬧劇,但是一位長期從事國家安全工作的專家看到後,表示無法理解這份通報的意義,給社會造成了不良影響不説,更不利於案件進一步的秘密偵破,背後透露出來的是有些人該補補腦了!

來源:中國網    | 撰稿:陳鷹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中國網    | 撰稿:陳鷹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