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雙減”後賦能學生全面成長 浙江校外素質教育服務現狀如何?
浙江新聞客戶端 · 紀馭亞 | 發佈時間2022-04-27 08:45:28    

   作為中國教育改革的新起點,“雙減”新政在我省落地實施已有大半年。隨著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進入“強監管”時代,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有了明顯減輕。接下來,如何通過優質校外素質教育服務供給為持續推動青少年學生全面成長賦能?這已成為“雙減”進入深水區後面臨的重要命題,也是各地的必答題。

  近日,記者跟隨省政協調研組赴省內杭州、寧波、金華等地,深入不同類型的14所市縣學校、校外素質教育服務供給場所等,調研“雙減”背景下校外素質教育服務供給。同時,省政協調研組還聯合浙江開放大學,面向省內義務教育段城鄉家長進行了網路問卷調查,調查樣本數達22455份。

  如何為學生素質教育拓展空間和渠道?如何縮小校外素質教育服務資源城鄉差距?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讓現有的校外素質教育服務供給提質增效?一個個現實問題在調研中被拋出,在省政協委員、專家、職能部門等多方探討中逐漸形成解題思路。

  引入校外優質培訓機構

  課後服務精彩紛呈

  “滾筒要從一邊滾到另一邊,不能反覆滾……”下午5時,杭州市鳳凰小學報告廳裏,40余位來自全校各年級的同學,正目不轉睛地看兩位民間藝術家用不同道具演繹印刷術的前世今生。

  今年年初,鳳凰小學與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簽約,將民間藝術專家資源請入學校,共同打造為課後服務而設立的博識學堂。“除了活字印刷術,民間手藝人每週都會進校帶孩子們體驗剪紙、棕編、面塑等不同的中國傳統民間藝術。”校長繆華良説,博識學堂是鳳凰小學校外素質教育服務進入課後服務的一個縮影。如今,鳳凰小學近80%的課後服務老師都來自校外。在家校政社協同的課後育人新路徑探索中,學校的校外素質教育資源不斷拓寬邊界,讓孩子們不僅能在校學知識,也能長見識。

  “雙減”後,越來越多的學生參加校內課後服務。為讓優質校外素質教育資源成為課後服務的有效補充,也給校內老師減負,各地紛紛出招。寧海縣通過“五師進課後服務”模式,邀請社會上的書畫大師、體育達人、音樂愛好者、非遺傳承人、傳統手工藝人等進校園參與課後服務,目前已有約150位社會人士登記在冊。杭州余杭區通過多方共建,將高校資源引入學校課後託管服務中,開展大學生志願者輔導、“博士課程”等。金華金東區則成立了非學科校外專家組,為“進校”校外師資形成白名單等。

  但新生事物的探索往往需要經歷“打怪升級”。校外素質服務進校園的機制還不夠完善,正在成為小學初中課後服務中校外師資“難請進、留不下”的新痛點。“職能部門提供的資源品質高,但數量少。我們仍需要自己對接校外素質資源、審核校外師資身份,這耗費了校方大量精力。而且,較低的價格也難以吸引優質資源。”杭州一所小學的教務處主任坦言。相關教育職能部門的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們希望讓更多公益素質服務資源進校園,但有需求的學校多,能提供服務的職能部門少,工作推進難度大。”而非學科類培訓機構也有著自己的煩惱,一位非學科類培訓機構負責人説:“一方面,非學科類培訓機構缺乏與學校精準對接的渠道,另一方面,學校課後服務的報酬偏低,我們擔心難以長期合作。”

  從2018年起,寧波江北區開始探索由區教育局每兩年組織遴選一批校外機構進校資源庫白名單,已形成初步經驗。“這些進校培訓機構的收費必須低於市場價,同時我們會綜合考量機構品質,並委託第三方組織評標團隊,確保公正公平。”江北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去年他們進行了一次招標,40家參與競爭的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中,有25家機構中標。全區所有小學、初中都可以根據自身特色發展需求,從資源庫中選擇機構並在課後服務時段開設相關課程。學生則根據學校提供的課程“功能表”,自主、自願選擇報名。

  在目前各地的探索中,政府引進適量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參與課後服務的模式,被省政協委員和專家們認為是一種可行的方式,也得到了省教育廳的及時回應。“接下來,我們將積極引導校外素質教育資源進校園參與課後服務,與省有關部門聯合出臺《關於遴選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參與學校課後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設置準入條件,建立雙層遴選機制,規範遴選程式,推動各地有序開展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參與學校課後服務的遴選工作,提供區域‘白名單’,供學校選擇,充實學校課後服務。”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説。

  縮小教育服務城鄉差距

  引導資源上山下鄉

  “雙減”後,校外素質教育服務供給存在的城鄉間不均衡,也成為本次調研組關注的重點。

  “從2萬餘份問卷調查結果來看,絕大多數家長對我省推行的‘1+X’課後託管服務工作感到基本滿意。但調查也表明,每週參加培訓班的個數城區學生多,農村學生少。而且選擇參加校外培訓班中的學科類培訓佔比,鄉鎮學生高於城區學生。”省政協委員、浙江外國語學院教授盧真金分析,這正説明“雙減”後,我省鄉鎮的校外素質教育服務供給不足,這也導致校外素質服務供給的城鄉差異。

  這樣的差異還體現在問卷調查的其他問題中。例如,當家長在問卷中選擇哪些場所可以作為孩子校外素質教育的主要場所時,選擇青少年宮的城區家長比例為59.62%,但僅有49.09%的農村家長作出了同樣的選擇。“我們全縣唯一公辦的校外培訓機構青少年宮,因為場地師資有限,只能開設19門課程,招收少量學生參加。縣城裏沒有像科技館之類具有參與性、互動性、體驗性的活動場館。”一位山區縣小學校長在省政協調研組組織的座談會上表示,另一方面,優質的校外培訓機構和高水準的人才很難引進到山區縣,也成為制約當地優質校外素質服務供給的一大原因。

  在調研組發放的問卷調查中,有鄉鎮家長留言:“‘雙減’後,孩子作業少了,週末空閒時間多了。想讓孩子多參加一些實踐類活動,卻發現這樣的活動較少”。而從總的調查數據來看,“增加興趣技能習慣養成類內容”是72.77%的家長對學校“1+X”託管服務的最大期待。

  “這正説明在我省‘雙減’工作取得階段性明顯成效的同時,目前校外素質教育服務機構場所還不能充分滿足社會對校外素質教育的需求,特別是農村的校外素質教育服務供給覆蓋薄弱。必須要重視這些問題。”這是調研組所有成員的共識。從調研情況來看,目前各地正在積極探索破解之道。例如,義烏市教育局在“雙減”落地後,跨系統整合團市委、文旅和科協等十幾個部門資源,為全市中小學生提供了體藝類、創客類和手工類等124項精品課程。學校按需求“點單”、部門按要求“接單”、家長體驗後“評單”。多部門聯動參與課後託管服務有助於發揮條線資源優勢,充分延展學校課後服務內容,為學生和家長提供多元化選擇。這一探索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地農村小學課後服務中校內師資不夠用、校外資源匱乏的難題。

  “如何規範化、規模化、專業化地平衡平穩發展校外素質教育培訓機構?如何針對中小學生現實需求和長遠利益精準提供高品質校外素質教育培訓服務?這些都是我們需要重點研究的問題。”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對此深有感觸,他介紹,省科技廳將持續推進科普參與課外服務的精準高效供給,同時重視科普基地等科普平臺的建設,加強對山區26縣及農村地區的科普資源供給。省文化和旅遊廳則將於近期成立省青少年文化藝術發展協會,充分調動各種力量參與“雙減”。省文化和旅遊廳相關負責人説,他們還將推動全省各類公共文化機構、文藝院團、藝術院校、紅色旅遊景區、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場所(農村文化禮堂、農家書屋、文化驛站等)與教育行政部門合作共建,積極引導優質文化資源供給向農村、山區縣傾斜。

  統籌各方勁往一處使

  合力釋放最大動能

  在本次專項調研中,省政協委員還有一個共同的感受——“雙減”後,校外素質教育資源管理需要進一步做好統籌工作,這也成為調研中委員和專家們討論最多的話題。

  “現有諸多校外素質教育資源歸口各部門管理。例如,省教育廳有‘之江匯’和‘百名科學家進全省中小學課堂’等線上資源,團省委建有‘數字少年宮’校外教育服務平臺,省科技廳、省文旅廳、省體育局等均計劃建設相關管理平臺。各個市到部分區縣,也都想通過資訊化手段來助力‘雙減’。”在調研組看來,青少年的素質教育工作就像車的四個輪子,各職能部門、學校、家長、學生需要朝同一個方向發力,只有勁往一處使,車才能沿著正確方向不斷前進。隨著“雙減”工作進入深水區,這些校外素質教育資源亟需更好地系統梳理和分類管理,才能釋放最大動能。

  “實際上,相關職能部門已經在努力挖掘自身潛力,提供更多校外素質服務。但因為資訊共用機制有待完善,家長們還不清楚到底哪些校外素質服務資源可供選擇。”省政協委員、浙江圖書館黨委副書記徐潔在調研結束後,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即由相關職能部門牽頭,充分調動校內以及校外的各類教育、科技、藝術、公共服務等機構和組織的場地空間、專業人員和服務資源,共同編制校外素質教育供給清單。清單要明確供給主體、範圍、方式和服務類別,為家長提供點單式精準服務。

  “最好能建立‘多跨協同的一站式校外素質教育供給資訊平臺’,這樣不僅能解決校外素質服務資源供需的一站式對接,還能縱向打通省、市、縣、鄉等多層級,橫向協同教育、體育、科技、文廣等多部門,實現管理審批一體化,實現高效治理與服務,打通‘雙減’課後服務‘最後一公里’。”順著徐潔委員的思路,在教育領域深耕幾十年的省政協委員葉宏也提出了新點子。

  “我們可以將符合標準的文化藝術類校外培訓機構嵌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將公益培訓課程接入浙江智慧文化雲、浙江群文雲、‘指尖藝術導師’數字平臺。”“我們可以建設‘雙減線上’數字化應用場景,通過匯聚各類校外教育培訓資源,搭建校外素質教育線上線下互動平臺,滿足‘雙減’後學生、家長多樣化的個性化教育需求”……在近日舉行的省政協民生協商論壇現場,各位職能部門相關負責人在聽完省政協委員和專家們的調研、思考成果後,也紛紛參與這場“頭腦風暴”,碰撞出不少火花。

  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通過實地調研後的“頭腦風暴”為“雙減”發展方向探路,這也正是本次調研想要實現的重要目的。“眼下,我省‘雙減’工作還在向著更深處進發。”調研組認為,唯有進一步推動“雙減”政策落實落細,改革的重錘落在每一個頑瘴痼疾上,才能真正為“雙減”營造好生態,為學生全面成長賦能。

  【記者手記】

  家長迎來新考驗

  “雙減”後,孩子們的作業少了,課餘時間多了。如何利用好這些時間,提升孩子的綜合素養,成為家長們育兒征途中的新考驗。

  將孩子送入各種素質教育類的校外培訓機構,是最簡便的辦法之一。和身邊許多家長一樣,我一邊喊貴,一邊還是在週末給正在上幼兒園的孩子安排了舞蹈和游泳培訓班。

  直到這次因為疫情防控需要,杭州的校外培訓班停課一個月。這也倒逼我開始思考:除了培訓班,提升孩子綜合素養還有沒有其他途徑?答案很明瞭:孩子更需要培養思辨能力、實踐創新能力和堅毅的品質等。為此,比參加校外培訓班更重要的是,家長要引領孩子通過全方位、長期的學習、探索和熏陶來獲得核心素養。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當我努力將自己的設想落實到操作中時,卻發現困難重重。想當孩子的領路人,家長得先跑起來。但無論是學校、社區還是其他職能部門、社會機構,面向家長的此類學習資源少之又少。此外,提升孩子的綜合素養,要依託一些資源,而這些資源的配置不夠平衡。我跟隨省政協調研組調研後的最大感受是,城市尚有博物館、科技館等資源,而鄉鎮孩子們的校外素質教育服務供給明顯匱乏,部分鄉鎮孩子只能在既有的學習圈裏打轉。

  “雙減”背景下,綜合素養正在被前所未有地重視。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儘快適應並轉變自己的教育理念。同時,也需要社會各界探索家校政社協同的育人新路徑。

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    | 撰稿:紀馭亞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    | 撰稿:紀馭亞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