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難忘殷殷柿鄉情——記全心幫扶山塢老區村民脫貧致富的好書記樓國華
中國網 · 通訊員 舒啟華 金花女 朱禮卓 | 發佈時間2022-04-24 14:12:14    

   2021年6月23日,金華市舟山鎮大路任村山塢自然村當了34年村黨支部書記的俞德金老人,在家中接了個電話後,禁不住老淚縱橫,泣不成聲。半晌,才緩緩走出家門,幾位村民看見後不知所措。“怎麼啦?遇到什麼大事了?”現任大路任村黨支部副書記俞德紅急切地走過來,連忙問個不停。“我們的好書記樓國華去世了。”俞德金抽噎的話音剛落,在場的男女老少個個淚盈眼眶:“真可惜,真可惜!”有位村民説:“我願意用我十年壽命換一年給樓書記。”……

  得知噩耗的山塢村人民,個個以淚默默為樓書記送行。

  1998年10月至2002年5月,樓國華曾經擔任過中共金華市委常委、永康市委書記。一個偏遠小山村的幹部群眾,為什麼對他懷有如此的難以忘懷的深情厚誼?其中隱含著什麼因緣巧合?一位主政過永康地方的市委書記,崇向的是什麼情懷?

  奮鬥出來的全市農村三個“第一”

  大路任村山塢自然村群山連綿,溝壑交錯,與縉雲、仙居兩縣相鄰。這裡的村民有著革命鬥爭的優良傳統,是革命老區村。該自然村有山林5900多畝,水田400多畝,旱地300多畝,人口540人。早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該村的田畈中央辦起了地下兵工廠,製造過土槍土炮、馬刀、小尖刀、小洋炮等兵器。1930年,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第三團在方山口村成立,這裡成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根據地。參加紅三團的村民有60多人,由淩保春等當地村民編唱的紅軍歌至今還流傳著,幾位年長村民還會哼上幾句:“來來當紅軍呀,男女平等呀,打土豪分田地,當家作主人呀。”……

  解放戰爭時期,這裡又是浙東人民解放軍第六遊擊支隊的活動區域。山塢村的山山水水遍佈了六支隊戰士的足跡,當年紅軍住過的老農戶又成了六支隊堡壘戶。1948年建軍節,應飛、卜明帶領六支隊在該村過節,與該村村民一起打羅漢、扭秧歌、學唱解放區紅歌。

  如今的前山尖,漫山遍野的柿子林碩果纍纍,遠處的群山連綿不斷,層巒疊翠 ,在朝霞的映印下,分外妖嬈,可是在革命戰爭年代,山塢參加紅三團的幾位村民就被殺害在前山頂尖小塘毛竹園。為讓子孫後代記住他們,不讓他們的鮮血白流,村里正在為他們樹碑建亭紀念緬懷。

  解放後,這個老區村的幹部群眾,繼承了革命先輩的遺志,奮力拼搏,不遺餘力地建設美好家園。這個小山村飲用水特別缺乏,全村只有一口水井,且出水量很少,一到夏天就得半夜搶水,常常不得不一勺一勺地取水。窮則思變,山塢村于1983年就安裝了自來水,解決了喝水難問題。400多畝水田基本上是靠天田,每遇乾旱年稻穀就灌不了漿,就會減産或者顆粒無收,該村幹部群眾克服重重困難安裝了兩個電灌。有了電灌,可是水渠漏水嚴重,遠水仍然解不了近渴,還是灌溉不了水田。當時的村支書俞德金去義烏開會參觀時發現了用水泥三面光的u型渠道不會漏水,於是他帶領村民做了2700多米的u型三面光水渠,終於使400多畝水田旱澇保收。一個名不經傳的小山村早早地安裝了自來水,安裝了電灌,修通了水泥渠道,成了遠近聞名的全市農村三個“第一”村。

  六次進村皆為黃柿基地

  樓國華的前任,中共金華市委常委、永康市委書記李強同志在任時,曾來山塢實地考察,意在幫助該村建立規模發展的黃柿基地。正當該村千畝黃柿基地規劃出來時,李強書記已調離永康市。這成了山塢村黨支部書記俞德金心中的難題。該怎麼辦?那年秋日的一天,德金書記反覆思量,鼓足勇氣,懷惴規劃圖紙和鄉親們的希望,來到新任中共金華市委常委、永康市委書記樓國華的辦公室,向樓書記説明瞭來意並介紹了該村三個全市農村第一的概況,呈上黃柿發展規劃藍圖。真沒想到,樓國華熱情地接待了這位小山村的黨支書,審讀了規劃圖後,還大聲説了一句話:“好!找機會我親自去一趟山塢。”俞德金一聽,興奮不已,心中的石頭終於落了地。

  山塢村的幹部群眾清楚地記得,樓國華書記第一次進村是1999年的中秋節。那天古山鎮政府及新樓管理處都放假了,家家戶戶忙著過中秋佳節,空氣中飄著月餅的香甜,氤氳著團圓的味道。山塢的村民也不例外,記得那天有幾位村民去大路任村買肉過節,經過天橋下時,遇到一位氣宇軒昂的問路人,問山塢村怎麼走。其中一位村民聞言,立刻掉頭跑回村告訴俞德金,並如此這般地描繪了一通。俞德金十分興奮地説:“那肯定是市委書記樓國華!”聽到這個消息,這個小山村頓時沸騰起來,大家沒心思再做美食過節了,男女老少涌向村口,迎接樓書記進村,村幹部們陪著樓書記山上山下地走了一圈。俞德金邊走邊給樓書記介紹村裏的情況,樓書記時而點頭微笑,時而陷入沉思,時而問一兩個問題……當夕陽西下,萬家飄香的時候,樓書記的身影帶著村民的希翼離開山塢。這個特殊的中秋節,山塢村的人民永難忘懷。

  過了不久,樓國華書記第二次進村了,他帶著農業局、林業局、農辦、財政等部門的領導及鎮政府管理處領導來落實黃柿基地開發項目。樓書記帶領有關部門領導認真核實可開發種植的黃柿面積,當即拍板撥款扶持80萬,要求相關部門在一週內款項到位,結果五天撥款就到位了,村民皆讚樓書記做事雷厲風行。此後,樓書記又來了第三次、第四次,每一次都給山塢村帶來好消息。難怪村民私下都説:“樓書記每到山塢,山塢村就開花。他是山塢村人民的大貴人、大恩人”。

  2001年的方山柿子節,樓書記的身姿出現在主席臺上,並在會上作了熱情洋溢鼓舞人心的講話,參加柿子節的四里八鄉山儂聽得把手都拍麻了。那天,樓書記在臺場上一講完話,就直接去山塢的黃柿林。他一口氣登上前山頂,望著漫山遍野黃橙橙的柿子,就像一盞盞喜慶的燈籠挂滿枝頭,向山村的貴人訴説著豐收的喜悅。樓書記情懷激蕩,長長吁了一口氣,十分興奮地説:“山塢的村民們終於可以過上好日子了!”

  2002年春天的一個週日,樓國華書記第五次前往山塢黃柿林,身邊沒有人陪同,車子停在山下。他説駕駛員很辛苦,執意讓他休息一會兒,自己一個人去黃柿林走走。爬上前山後,有點氣喘,不過很快就平靜下來。他靜靜地佇立在山頂,將深情的目光投向遠方,只見漫山遍野的山花爛漫多彩,尤其是映山紅像一簇簇燃燒的火焰讓人精神振奮,一片片蔥蘢茂盛的柿子林在映山紅的映襯下格外精神。樓書記看著美麗的群山出神!他清晰地記得種下第一棵黃柿樹時的情景,那天他挖開第一個坑,種下第一棵黃柿樹,澆灌下第一瓢水,聽到村民第一聲高呼:“嗚---嗚---我們山塢村終於有了黃柿基地啰——”那興奮的聲音引得林間的鳥兒歡悅應和;樓書記也清晰地記得,當新墾植的柿林中第一個黃柿成熟挂枝時,他看見村民們激動的淚花溢滿眼眶……一幕又一幕,像過電影一樣在樓書記的腦海翻騰!

  接近中午時分,樓書記才依依不捨地下山離開,臨走時他摘下一片綠色的黃柿葉,夾進筆電裏。

  2002年5月下旬的一天,他打電話告訴山塢村黨支部書記俞德金説,他去義烏任職了,還告訴了義烏的電話號碼,有困難隨時找他;同時樓書記再次寄語廣大幹部群眾,好好發展黃柿林,爭取儘快在家門口脫貧走上致富路。

  第六次進黃柿林2006年的10月31日,是那時樓書記已經在省林業廳任廳長,應邀參加舟山鎮的柿子節開幕式。開幕式一結束,樓書記婉拒了市裏的安排,腳步情不自禁踏上山塢的土地,那是他夢裏常常出現的地方。這一次,樓書記帶著對山塢的無限深情,走過燈籠山,翻過烏地槽,踏上大麥坪、粟槽,登上玉米嶺……看著滿山燈籠一樣的黃柿樹,更是讓樓書記情不自禁,他説他好像回娘家了,心裏覺得分外親切,山塢人都是他的兄弟姐妹。多麼深情的告白!風吹過山塢的柿子林,“嘩嘩”作響,仿佛在向樓書記致意問好。

  村民們聞訊,紛紛挑出自己最好的黃柿讓樓書記品嘗,樓書記看著村民一張張淳樸的笑臉,看著一個個晶瑩剔透的黃柿,他欣慰地笑了,他説:“大家的心意領了,看著黃柿長勢良好,看著你們的生活越過越紅火,我非常高興喲!”

  在大麥坪塘畔,樓書記提議村民合影。“咔嚓”,一張張幸福的笑臉定格成永恒!

  “舉手之勞”成“救命恩人”

  “舟山鎮出名果,郎嘡之喂唷,中國方山柿之鄉啊,郎嘡之喂唷,永康書記樓國華,千畝基地創始人呀,郎嘡之喂唷,郎子唷,郎子唷,郎呀麼郎子唷,郎子唷……”

  那天我們在山塢自然村採訪時,吃過中飯,俞良學就哼起自己作詞、借用當地民歌小調來歌頌樓書記的《方山柿之歌》,他説,樓國華書記體恤民情,是一位難得的好書記,他的恩情自己無以回報,只能用這樣的方式歌頌他。據説前些年俞良學創作的這首民歌唱紅了方山柿節,還上過電視呢!所以不僅他自己唱,還要教身邊人唱。

  這位會寫歌詞的俞良學就是樓國華書記心裏認定的“救命恩人”。那是1999年的中秋節前夕,樓國華看到新聞報道,説是新樓一株柿子樹一年收入超兩千元,於是他決定實地考察調研。樓書記來到山塢村,終於在一個二三米高的磡頭上找到了一株樹榦粗大且結滿柿子的黃柿樹。樓書記了解到當時柿子的價格是20元一市斤,毛估估大概四個就有一斤重,於是認真地數起樹上的柿子,一個20元、二個20元、三個20元、四個……由於太專注,數著數著他一腳踩空了,大家“啊”地發出一聲驚呼,他身邊的俞良學眼明手快,拉了他一把,化險為夷了,大家懸著的心才落地。

  俞良學説,在這種危險狀況發生時,救人是一種本能,換作任何人都會這樣做,可樓國華書記從心裏認定他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從此每逢節日都要打電話問候,每次來山塢都要去他家看看,關心他的生活,吃的、住的、穿的都要問長問短,大冷天還會摸摸他身上的衣服暖和不暖和。

  俞良學回憶説,有一次樓書記來山塢關心黃柿林,恰逢俞良學女兒二十歲生日,他想留樓書記一起吃個生日飯,可樓書記説還有事要辦,下次來給他女兒補上生日禮物,讓俞良學早點回家招待客人,就急匆匆離開了。目送樓書記遠去的背影,俞良學百感交集。

  俞良學當時任村委會副主任,主持村裏的工作,在樓國華書記的鼓勵下,他配合村支書俞德金挑起村裏發展柿子基地的重擔,發動家家戶戶種植柿子,從幾畝開始擴展到500畝,又擴展到1200多畝。俞良學和村幹部一樣不拿誤工補貼,在柿子基地建起了150多個涵洞,確保排水暢通。為了有更好的收益,樓書記建議在自留山、自留地種植柿子,同時採取間作方法,種植油茶樹,加快走上發家致富路。俞良學和村民們採納了樓書記的建議,提高了無公害食品的意識,嘗到了間作種植的甜頭。

  九成農戶鼓腰包蓋樓房

  如今的山塢自然村山明水秀,四週山峰青翠,呈現一派勃勃生機,鑲嵌在山坳中的村莊一幢幢新房鱗比櫛次,家裏空調、冰箱、電視機等現代家電應有盡有,屋內的裝修不亞於城裏的房子。據不完全統計,九成農戶在近年造了鋼混泥土新房子,許多年輕人擁有了小汽車。一條環村水泥路連接著各家各戶,每到秋末季節,一眼望去田邊地頭、村口村尾、房前屋後和基地黃柿林茫茫翠綠中閃現點點金黃,不愧是聞名四方的地理特産“方山柿”三大基地之一。

  俞德紅是大路任村黨支部副書記,同時也是山塢自然村致富路上的領頭羊。在樓國華書記脫貧致富政策的感召下,他毅然回家種柿子,如今他家種了100多畝的黃柿樹,是新樓管理處轄區內種植柿子的三個大戶之一。俞德紅除了種植傳統品牌方山柿,還引進了新品種-----太秋甜柿,這種柿子比本土柿子成熟早,中秋節上市,既有蘋果的松脆又有蜜梨的多汁,還有哈密瓜的甜蜜。前兩年,全國園藝學會黃柿分會在富陽舉辦“太秋”甜柿品鑒會,俞德紅的“太秋”甜柿在五十多家參評單位中脫穎而出,獲得金獎。種植黃柿讓俞德紅獲得了良好的收益,他先是買了摩托車,後又買了麵包車、全順兩用車、小轎車。為了便於柿子的貯藏,俞德紅建了冷庫;為了柿餅的加工不受天氣影響,他花了十幾萬元購買烘柿餅的設備,建起烘房,他家的柿餅、柿花遠近聞名。近幾年,俞德紅家一年僅柿子的收入就達二十多萬元。除了種柿子,他還嫁接柿苗賣,同時還利用偶爾積壓的柿子加工柿子酒,柿子酒生津潤肺,有一定的食療作用,打電話求購的顧客頗多。

  在山塢自然村,我們遇到了村民俞彥強,這位憨厚的漢子動情地説,多虧樓書記的幫助,他家現在有柿子樹400多棵,折合面積大概二十多畝,家裏還開了個木柄加工作坊,農忙時管理柿子、採摘柿子,農閒時加工木柄,一年收入二十幾萬。他説,今年柿子估計比往年産量會翻一番,生活是越過越紅火啦!

  村裏一位被大家叫阿洪嫂的也説,現在他們村的柿子已遠近聞名,經常有人在這裡舉辦親子活動,來採摘柿子及購買其他農副産品的城裏人越來越多,只要柿子好不愁賣,方山柿成了山民的搖錢樹、致富樹。

  柿子豐收幹部群眾感恩

  2003年,山塢柿子在林業部門的支援下,做通了柿子基地及幾千畝森林的防火路。這一年又是柿子大豐收年,以往採摘柿子後要肩挑手提下山,這下可以用車子運了。城裏來採摘柿子的也接踵而來,全村男女老少都洋溢著豐收的喜悅,欣慰之餘村民都想向樓書記表示謝意,於是村黨支部書記俞德金和幾位村幹部帶著幾箱山塢的柿子去義烏感謝樓國華書記。一路上他們忐忑不安,心想一個發達城市的市委書記工作肯定繁忙,還會記得我們山民嗎?沒想到樓書記接到電話後就像娘家來親人一樣高興,像招待貴客一樣招待他們,吃飯時還不停給他們夾菜,讓他們多吃點。吃過中飯,樓書記利用午休時間,讓駕駛員開車,自己在車上辦公,用一個半小時帶他們在義烏轉了一圈。在國際商貿城,樓書記信心滿懷地説,這裡的小商品已銷往全世界,如果你們山塢村人要來義烏做生意,比如把永康的五金産品拿到這裡賣,我會幫你們買到價格實惠的好攤位。

  後來,山塢村因為柿子經濟發展得好,被評為全省興林致富村,全村幹部群眾又想起了恩人樓國華書記,那時樓書記已經在省林業廳任廳長,俞德金等七位村幹部又提著幾箱柿子去省林業廳感謝他。這次恰遇樓書記去北京開會,接到電話後,他激動不已,連聲説他在北京已開完會,馬上就上飛機,讓他們在杭州先住下來。晚上九點多,樓書記一下飛機就直奔俞德金他們住的酒店,和他們促膝談心拉家常,廳長與山民們時而開懷大笑,幽默談論,讓酒店的工作人員羨慕不已,他們百思不得其解,幾位山民模樣的農村人如此博得廳長禮待,真是稀奇。

  今年6月中旬,俞德金聽朋友説,樓國華書記在溫州一次籃球比賽活動中亮相,好像瘦弱了很多,這讓村民又記挂起來。俞德金召集原來的七位村幹部準備去杭州探訪恩人,遺憾的是他們還沒出發,噩耗已傳來,這成了他們的終身遺憾。夏雨綿綿,柿林“沙沙”,仿佛老天也為痛失一位人民的好書記而哭泣!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人民失去了一位黨的好領導!樓書記雖然已經離我們而去,但他堅守初心催人奮進的精神動力,心中時刻裝著人民、服務於人民的高尚情操與品格,值得每位活著的黨員幹部學習。我們要堅守初心、求真務實,繼續為使老區人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添磚加瓦。在新長征路上努力實現“四個現代化”,踐行“中國夢”。

來源:中國網    | 撰稿:通訊員 舒啟華 金花女 朱禮卓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中國網    | 撰稿:通訊員 舒啟華 金花女 朱禮卓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