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疫情之下,房地産如何復蘇?興悅控股集團董事長邵斌:需要穩健千里馬
中國網 · 杭商傳媒 李潔/文 徐青青/攝 | 發佈時間2022-04-22 11:17:47    

  疫情衝擊早已波及房地産行業。多年來,房企在高杠桿擴張中積患成疾,疫情之下,市場銷售持續下滑,加重了回款壓力。於是房企紛紛收縮投資規模減少拿地,地方政府財政收入也因此承壓。

  近日,上市房企密集公佈2021年度財報。從最具標桿意義的頭部房企銷售規模數據來看,2021年,高速擴張多年的房地産行業,首次出現了規模收縮信號。進入2022年,全國房地産銷售仍未見起色。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1月—2月,全國商品住宅銷售面積同比下降13.8%、銷售金額同比下降22.1%。

  近年來,主管部門反覆強調“房住不炒”。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堅持“房住不炒”定位,“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産業良性迴圈和健康發展。在宏觀定調之下,房地産行業金融端、政策端紛紛釋放回暖信號。

  在浙江興悅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邵斌看來,未來2到3年,或許更長時間內,中國房地産市場將經歷陣痛期,把20多年高速發展産生的後遺症慢慢去除,然後輕裝上陣,房地産行業才能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在本次訪談中,邵斌談到了對目前中國房地産市場的觀察、對未來的預判,以及房企的經營探索。他説:“在房地産行業,我們不能做黑馬,要做千里馬,要管理好團隊、控制好成本、做好産品研發和創新,在規模可控的前提下穩步成長。”

微信圖片_20220422112126.jpg

  以下是採訪實錄。

  Q1

  杭商傳媒:請從您的角度,談談中國房地産現狀。

  邵斌:2022年對中國房地産行業而言,是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時間點。之前的20年,中國房地産經歷了高速成長期。1990年一年中國新增房地産開發面積1000萬平米,2000年達到了1億平米,2010年新增商品房建設面積達到了10億平米,2017年更是達到了驚人的17億平米,之後的三年基本穩定。

  從房地産發展角度看,2022年將是一個分水嶺,會進入一個全新態勢。目前,中國房地産處在一個比以往更複雜、更需重新定義發展方向的時刻。

  Q2

  杭商傳媒:中國房地産快速增長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現在出現分水嶺?

  邵斌:在分析這個問題前,有一點值得探討。很多業內人士,談到中國房地産,會類比西方房地産的發展進程。但我覺得,中國房地産市場有其獨特性。中國的文化、價值觀與西方有別,中國的經濟結構、人口基數和國外完全不同。對於國外市場,我們可以思考、探索,但不能完全用西方道路預測中國房地産方向。此外,中國幅員遼闊,各個地區經濟結構不同,南北之間、東西之間都存在顯著差異,因此,每個地區房地産行業都有自己的發展路徑。

  再看過去20年中國房地産快速增長的原因,這與過去20年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密切相關。

  衣食住行是老百姓最重要的民生業態,人們對住房有天然需求。隨著中國經濟發展,老百姓可支配收入的增多,居住需求也在提升。1978 年改革開放之初,中國每人平均住房建築面積不到10平方米,到現在,全國每人平均住房建築面積接近50平方米。老百姓的住居需求的提升,是支撐中國房地産發展的重要因素。

  再次,中國房地産一直被視為有效投資渠道。20年來,民眾對投資房地産充滿熱情,房地産市場需求持續攀升。但隨著未來房地産去金融化,強化消費屬性,短期內開發規模將趨於平穩,甚至可能出現下行的趨勢,所以2022年將是一個分水嶺。

  Q3

  杭商傳媒:您説中國房地産市場目前比較難,難在哪?

  邵斌:這是中國房地産行業發展進程中必然面臨的考驗。過去20年的高速發展期,很多房産企業沒有做好戰略規劃管理,過分依賴金融,盲目追求規模,等意識到風險時已經控制不住,紛紛出現問題。

  舉個例子,大房企可能同時運營100個項目,但實際的管理能力並不足以支撐每個項目都達到良性的管理結果。在龐大的管理體系、運營成本下,如果開發過程中房價不大幅上漲,100個項目可能70%—80%不賺錢,為了同時支撐這100個項目的運作,企業只能通過高杠桿、高負債率來解決。隨著財務成本的加劇,100個項目可能都無法實現盈利,企業又只能繼續依賴金融手段維持運營,這導致某些頭部企業負債達到上萬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Q4

  杭商傳媒:進入2022年,房企銷售持續走低的原因是什麼?

  邵斌:這要把時間拉長來看。首先,前幾年房地産高速發展,開發總量過高,産生巨大庫存;第二,老百姓的居住水準已經有一定保障,剛需減少;第三,疫情之下,經濟持續下行,房産投資放緩。

  更深一步分析,在中國,老百姓居住水準已經達到每人平均50多平方,這個時候是否改善住房,要看錢袋子是否充足。經濟下行,衝擊各行各業,從財富層面分析,對底層的衝擊更大。以興悅為例,我們在中西部的項目,銷售壓力非常大。尤其是以旅遊業為主要産業的地區,疫情管控下,遊客銳減,老百姓買房需求必然下降。

  同時,去年上半年某些區域房價上漲過快,國家進行了一系列調控。調控有必要性,主管部門一直強調“房住不炒”,房産不能被視為金融産品。過去,老百姓有閒錢就去投資房子,特別是一線城市和新一線城市,投資房産收益很大。目前,國家調控,疫情持續,房産投資也就大大下降了。

  Q5

  杭商傳媒:各地推出房地産鬆綁政策,對行業復蘇會起到怎樣的作用?

  邵斌:作用肯定有。在經濟發達地區,剛性需求是存在的。政府出臺的相關政策,包括首付降低、利率下調、限購性政策取消等,會有一定刺激作用。但我覺得,房地産市場報復性反彈不會再發生。

  政策效果最好的應該是一線城市,經濟核心地區——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重點地區的省會城市,如武漢、成都、鄭州。再下沉,效果很難判斷。

  Q6

  杭商傳媒:中國房地産市場有國企、央企、民企,他們扮演的角色是怎樣的?

  邵斌:房地産在整個經濟結構中扮演重要角色,上下游産業鏈波及面很廣。近期,很多民營頭部建築企業危機四伏,就是一系列問題帶來的連鎖反應。頭部房企如果倒下10家,倒下50家,後果不堪設想。經濟要保持穩定增長,地産不能再出現問題。

  中國的房地産市場需要軟著陸,硬著陸會帶來風險。特別是在當前環境下,需要央企和國企起到穩定市場的作用。

  民企扮演什麼角色?前幾年,經常聽到這樣的形容,説又殺出一匹黑馬,規模如何快速增長等等。我認為,在房地産市場,不要做黑馬,要做千里馬,要走長走遠。

  未來中國房地産市場會往健康的方向發展,民營企業優勢也會慢慢凸顯——成本控制、市場調研、産品創新。每個階段,不同企業承擔的使命和責任是不同的。現在這個時候,需要央企和國企多參與,穩定市場。民企要勤修內功,尋求更多的發展機會。

  Q7

  杭商傳媒:房地産穩健發展,需要解決哪些問題?

  邵斌:現在最重要的問題是,前20年高速發展,行業存在一些大毛病、小毛病。

  接下來2-3年,要把高速發展遺留下來的大毛病治理好,再用3-5年,把小毛病改掉,這是中國房地産轉型蛻變的過程。

  大病不言而喻,過去房企不惜高價拿地,再炒高房價,推高預期,沒有考慮到市場端的實際需求,這是一種無序經營,從根本上傷害了市場。所以,要從源頭控制,不能用金融的發展思路發展房地産。之後再治療小毛病,對內變革企業運營管理模式,對外重拾市場信心。

  這些問題慢慢解決後,首先房價不會大幅上漲,其次符合市場需求的産品更受歡迎。

  房地産是實業,我完全贊同“房住不炒”,這是房地産行業長期發展的必然前提。

  Q8

  杭商傳媒:面對市場變化,房地産企業如何應對,興悅集團是如何做的?

  邵斌:在陣痛期,房企應該管理好團隊,控制好成本,做好産品研發和創新,健康發展,重振信心。

  這兩年,興悅在戰略佈局上做了大調整。第一,我們對省外的項目進行收縮,以前在雲南、河南、江蘇都有項目,未來會聚焦在浙江。興悅是浙江企業,文化相通。第二,要確保規模可控,穩健發展。

  2022年,興悅提出了“首個三年規劃”,2022-2024年要實現“四個擁有”:擁有一定的規模、擁有一定的品牌價值、擁有一套成熟且有自己特色的管理體系、擁有一支相對穩定的核心團隊,最終實現興悅“小而精緻,規模可控、品質卓越、穩定健康”的發展目標。

  目前,對於我們民營企業而言,機遇和危機並存,應該把握好當下的窗口期。

  現在的危機在於,經濟下行,地産市場信心不足。主流拿地的企業,基本是央企、國企和極少數的民企。但在市場如此動蕩的情況下,興悅還在持續發展,證明了我們前期戰略的正確性,我們一直沒有把規模打開,我們一直在穩健發展。

  現在的機遇在於,如果找準方向,提升抗風險能力,度過陣痛期,就能贏得口碑和市場。數據顯示,最高峰時期,中國房地産企業曾接近10萬家,經過這次的行業巨震和市場洗禮後,只有極少數的企業有機會存活下來並堅守在這個行業。今年,興悅在浙江計劃運作6個項目,4個項目將推向市場,這在2022年“寒冬”之下,是不錯的成績。

  復蘇房地産是一個長期過程,政策能短暫刺激,但根本還是要依靠市場。作為房地産企業,我們敬畏市場,尊重市場規律,堅持做高品質的、老百姓自己用來住的好房子,慢慢重塑市場信心,在這個過程中實現企業的穩定、健康以及長遠發展。 

來源:中國網    | 撰稿:杭商傳媒 李潔/文 徐青青/攝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中國網    | 撰稿:杭商傳媒 李潔/文 徐青青/攝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