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浙江出臺意見培育"專精特新"企業 計劃培育萬家以上
浙江新聞客戶端 · 夏丹 設計 張源 | 發佈時間2022-04-14 07:50:20    

   “著力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在資金、人才、孵化平臺搭建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援。”2022年,“專精特新”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作為國家“專精特新”工作的擁躉,4月13日,浙江正式發佈了《關於大力培育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品質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

  《若干意見》將從哪些方面助力浙江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之路?

  18條支援政策

  根據《若干意見》,浙江制定了明確的“專精特新”目標。

1.png

  如何實現目標?《若干意見》共提出了18條支援政策,梳理起來共計十個方面:

  創新政策——在全面執行國家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基礎上,鼓勵有條件的市、縣(市、區)對科技類中小企業再按25%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標準給予獎補。

  智慧財産權政策——建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智慧財産權加速器,為中小企業佈局導航。

  人才政策——在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中,符合省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直通車申報條件的,可直接申報相應高級職稱。經省市認定為高層次人才,在人才評價、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按規定給予支援。

  品質品牌政策——鼓勵“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主導或參與制修訂國際國內標準,申報標準創新貢獻獎。

  政府採購政策——在政府採購中超過200萬元的貨物和服務項目、超過400萬元的工程項目,適宜由中小企業提供的,預留該部分採購項目預算總額的40%以上向中小企業採購。

  市場拓展政策——支援“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積極參加各類展會,深化與RCEP國家經貿合作。推動符合條件的參與國防科工配套協作。

  數字化轉型政策——發揮省智慧製造專家委員會等作用,引導中小企業實施技術改造,加快建設“未來工廠”、智慧工廠(數字化車間),參與行業産業大腦建設應用。

  融資支援政策——設立“專精特新”專板,支援企業上市、股改、發債、融資。

  要素支援政策——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新增項目,按規定給予用地、用能、排放指標等要素保障。

  服務保障政策——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配備服務專員,依託企業碼精準對接服務企業。

  不難看出,這些政策背後有著十分明確的針對性。尤其疫情持續,中小企業普遍面臨著巨大的生存挑戰。此時,人才缺乏、融資難、要素缺等難題,被再次放大,成為中小企業進階路上的“攔路虎”。對症開方,為中小企業破難解難,讓它們活下來,並且活出新風采。

  走上專精特新之路,關鍵在於紮實的創新能力。以創新為內核,方有底氣抵禦千變萬化的外部風險。

  因此,此次《若干意見》在鼓勵中小企業提升創新能力上著墨頗多。不論是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還是智慧財産權和人才政策,都是為了鼓勵企業心無旁騖搞創新。

  一條必由之路

  浙江為什麼要引導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之路?

  這裡有一組數據:2021年,中國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佔中小企業比例為0.1%。但其營收增速、利潤率和發明專利成果佔有量分別為規模以上中小工業企業的2.2倍、1.4倍和3.4倍。

  不難發現,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是新發展階段中小企業高品質發展的“代名詞”。

  浙江是中小企業大省,中小企業數量位居全國前三,這是浙江産生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堅實基礎,是浙江源源不斷産生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肥沃土壤。

  同時,浙江的産業結構以機械加工為主,特別是裝備製造業、通用機械加工、專用設備、電器、電子新材料、醫療器械等。這些行業恰恰是最容易産生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産業。根據德日等製造強國的歷史經驗,這些製造領域易誕生具有專精特新氣質的製造企業。

  正因如此,在工信部公佈的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浙江入圍企業總數居全國第一。

  最後,對浙江鋪天蓋地的中小企業來説,在某個細分領域長期耕耘,攻克技術空白,並最終擁有較強話語權,是一條理想的躍遷之路,也是浙江製造轉型所亟需。

  往往危機之中能化險為夷,並以危為機走向新高度的企業,多是長期專注、持續創新的企業。疫情當下,中小企業普遍面臨困難,而擺脫困局,需要的正是厚實的內功。因此,中小企業自身也有內生動力走向專精特新之路。

  總而言之,浙江産業根基深厚、産業土壤肥沃,引導更多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之路,是浙江製造升級的必由之路。

  事實上,走在這條必由之路上,浙江已經努力了不少年頭——

1.png

2.png

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    | 撰稿:夏丹 設計 張源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    | 撰稿:夏丹 設計 張源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