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追尋丨走進黃泥崗,濃縮一段80多年的紅色記憶
中國網 · 辛文 | 發佈時間2022-03-23 15:30:10    

圖片 1.png

墾荒造地

  “蔣堂蔣堂黃泥崗,晚上睡覺還有狼”,80多年前,“金蘭湯”三縣交界地區草木難長、人煙稀少,到處是溝壑縱橫的黃泥地,人們將這一帶稱為“黃泥崗”。

  1935年5月,粟裕率領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隱蔽於此,趁著夜色奇襲湯溪縣城,並建立中共遂湯區委,發展黨組織,開展遊擊戰爭,灑下革命的火種。

  黃泥崗原本只是一個地理概念,但歷史的脈絡已將他譜寫成一首能喚起精神共鳴、傳唱不衰的歌曲,發展成了金華監獄民警精神的象徵。

  1尋 跡

圖片 2.png

勘點建標

  1956年2月,蔣堂農場的6名幹部沿著當年的“紅軍路”,到湯溪縣澤口鄉西葉村勘點建標,並成立蔣堂農場葉村區隊,大規模墾荒造地就此展開。

  大荒初拓,是難以想像的艱苦卓絕。一方面是惡劣的自然環境和艱苦的生産生活條件,另一方面,黃泥崗一帶的土地均為黃筋泥和紫砂土類型,土地貧瘠加之沒有灌溉水渠,廣種薄收的嚴峻現實擺在了監獄第一代創業者面前。

  為發展生産、保障供給,1958年,葉村區隊的農場幹部在黨旗的指引下,用最原始的鐵鍬鋤頭挖掘土方15000方,架起一條近千米長的通水幹渠,走出了“向黃泥崗要糧食”的第一步。

  1961年,農場幹部與當地群眾共同建設的金蘭湯水庫竣工,同年又在葉村建立2座小型水力發電站,與先前建設的通水幹渠一併構成黃泥崗農業灌溉系統,為農業生産帶來根本性變化。

圖片 3.png

水稻實驗

  水源不足問題解決後,1962年初,蔣堂農場在葉村率先進行新墾紅壤“旱改水”種植水稻實驗。

  冬末初春之時,農場幹部赤腳踏入爛泥裏,嚴寒刺骨,腳凍得麻木,依舊揮舞鋤頭和鐮刀,打梢、割草、插秧。經過不懈努力,水稻田試種成功,相比同期旱作物畝産增産一倍之多。中國農科院總結蔣堂農場“地改田”種植水稻的6項成功經驗,並作為一項重大科研成果在全國進行推廣,為當時的農業生産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2循 跡

圖片 7.png

新時期的三監區

  流動的時光,凝固成歷史。

  在黃泥崗6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逐漸形成“銳意進取、求真務實、勇於創新、精益求精”的黃壤精神,在這片土地上傳承發展,流淌在一代又一代監獄民警的血脈中。

  他們用雙手改變環境,用智慧改造罪犯,用公正文明推進執法管理,率先創立了“四不”文明管理理念,率先推廣“三知五熟”(“四知道”考核),率先完成罪犯管理“三大轉移”調整,在監獄佈局調整、“四防一體化”建設、綜合刑務辦案專業化建設等重大任務中爭當先鋒,先後榮獲全省監獄系統先進集體、省直機關先進基層黨支部等榮譽,成為省金華監獄基層建設的一張名片。

  1999年,葉村區隊更名為省金華監獄三監區。20多年來,這裡先後走出浙江監獄系統36名副處級以上領導幹部以及一大批各條戰線業務骨幹。

  在黃壤精神的浸潤下,無論他們走到哪,腳下總能生出力量,步伐總能邁得踏實。

  3銘記

圖片 8.png

重走紅色路

  黃泥崗的無數次變遷,見證了監獄事業的跨越式發展,濃縮了監獄發展過程中的光輝篇章,也成為金華監獄追尋“紅色根脈”的溯源之地。

  “缸窯的瓦礫,下汪的綠道,九峰的林場,刻畫著時光的輪廓……”每年新民警入職,監獄都會安排多場體驗式監獄發展史教育課程,通過實地感受,現場感悟,銘記傳承的力量,這是一種儀式,更是一份精神賡續。

  新民警周濤在他的入職感言中這樣寫道:“能來這裡工作是我的榮幸。”周濤曾在實習期間,參與編撰了記錄黃泥崗發展歷程的《前行足跡》一書,參與拍攝了《黃泥崗上的印記》等視頻,他被黃泥崗洋溢的奮鬥氣息和幹事創業的勁頭所吸引,正式任職後,他主動要求到三監區工作。

  一批又一批年輕人的到來,為黃泥崗注入了更多鮮活的血液,也讓黃壤精神散發出新時代的光芒。

  如今的黃泥崗,就像一座博物館,也像一本歷史書,穿行其中,在悠長的歷史中,感悟紅色脈搏的跳動,感受一份精神的傳承。這些不凡的紅色故事,會在時光的隧道中常常被憶起、被回味、被尊崇。

來源:中國網    | 撰稿:辛文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中國網    | 撰稿:辛文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