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他們,為何而來?深度調研浙江省外人口流入
浙江新聞客戶端 · 沈晶晶 謝丹穎 何賢君 王艷瓊 唐駿垚 王杭徽 | 發佈時間2022-03-14 07:58:23    

   從K352列車下來的時候,22歲的四川達州人王巧兩手空空,除了一腔衝勁。

  那是2014年的4月。他的目的地本是上海,因30多個小時的“晃蕩”嚴重暈車,只好提前在嘉興出站。隨後8年,這個小夥子的人生,便隨著這座城市的發展逐漸出彩——醬鴨店招工,他學會了一門手藝;創業潮涌動,他辦起了醬鴨廠;借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機遇,又把醬鴨賣到了上海……

  回過頭看,王巧感激當年的決定,“遷徙,不就是為了更好的回報?”

  最近,浙江各市陸續發佈2021年人口主要數據公報。按照5‰人口變動抽樣調查數據推算,過去一年,全省常住人口增加72萬人,其中,自然增加人口6.5萬人。也就是説,絕大部分凈增人口,都從省外流入。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展示的增量,更為精確:以2020年11月1日零時為標準時點,10年間,浙江省外流入人口增加436.2萬人,增幅高達36.9%,規模相當於2個衢州市的常住人口。

  他們來自哪,去往何處?增長的數字,透露怎樣的經濟社會發展密碼?近日,記者來到杭州、溫州、嘉興、金華等地調研。

  每4個常住人口中有1個來自省外

  持續流入背後的區域發展活力

  記者展開調研時,正值元宵節前後。無數人告別家鄉、出行返程。眾多目的地中,浙江,無疑是極具魅力的一站。

  “七普”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按戶口登記地在省外的人口達12483.7萬人,其中,跨省流入浙江1618.6萬人,佔13%,僅次於廣東,居第二位。對照浙江人口規模,省外流入人口占全部常住人口比例,已從2010年的21.7%上升到2020年的25.1%。也就是説,每4個常住人口中就有一個來自省外。

  “這一比例,居全國省區第一位。人口持續‘用腳投票’,證實浙江的吸引力和競爭力。”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副研究員鄭曉峰説,作為民營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充滿活力的市場、較高的收入水準,創造了巨大的人口流入空間。

  這一氣質,在“世界超市”義烏顯露。“最早我在ebay開店,要去上海城隍廟拿貨,價格貴,還經常斷貨,輾轉打聽到貨源就在義烏,到了一看,這裡什麼都有。”這是福建人賴萬興紮根浙江的第14個年頭,他一手創辦的夏歌跨境電商公司員工近800名,“只有十來個是本地戶籍。”

  就在元宵節前,賴萬興剛與來自天南海北的7.5萬市場經營戶一起,見證了義烏國際商貿城開市盛況,迎接線上、線下12萬餘客商洽談、交易。偌大的商貿城,還連起電商、物流等70多萬家企業,吸引各類從業人員。

  據悉,2010年至2020年,義烏常住人口增加62.5萬人,是浙江人口最多、增長最“猛”的縣級市。2021年,當地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77468元,實現了人口和收入協同增長。

  “社會經濟越活躍,人口流動強度和頻度越大,生産力就越強,這是規律。但區域一體化發展加快,城際軌道建設加速,疊加大城市生活壓力上升等因素,也在影響省外人口流入速度和分佈區域。”浙江大學人口大數據與政策倣真工作坊主任米紅認為,近年來,全省人口增量呈現由中心城市向周邊縣區外溢趨勢,形成以都市圈為核心的人口“引力場”。

  毗鄰杭州的海寧,就是一例。2014年以來,隨著杭海城際鐵路佈局,杭州都市圈建設效應逐步顯現。“交通通達程度和縣區知名度同步提升,特別是浙江大學海寧校區、杭嘉一體化發展合作先行區等大項目落地,大大拉動了省外人口流入,‘七普’期間海寧常住人口突破百萬大關。”嘉興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説,以2021年企業用工情況為依據,海寧共有32萬餘人參保,省外戶籍員工約12.9萬名,佔比近40%,規模可觀。

  進一步分析“七普”數據,可以發現,繼2010年之後,安徽再次成為流入浙江人口最多的省份,達313.9萬人,江蘇流入浙江人口數量增加13萬餘人,與長三角城市群互動、一體化發展脈動相符。從流向看,杭寧溫仍是省外人口流入最多的城市,金華、嘉興緊隨其後,人口分佈區域符合浙江四大都市區建設藍圖。

  “我們研發機械臂需要大量人才,也要求有完善的零部件供應和上下游産業協同。”王海濱任職總經理的浙江凱富博科科技有限公司,于2019年6月成立,“落點”就選在金義一體化發展的“橋頭堡”——位於金義新區的金華科技城。

  這裡向西是金華城區,向東是商貿活躍的義烏,向南是五金之城永康,既能享受公共服務輻射,又有産業集群支撐。隨著金華市域“一盤棋”統籌加快,義東高速、金義東市域軌道交通等一條條“動脈”,打破縣域“小圈”,成為人、物、資訊、資金溝通的廊道。

  短短三年,隨著50多個項目入駐,科技城從一片荒地變為人口流入“高地”。2021年末,金華常住人口712萬,坐穩浙江人口第四大市位置,其中,金義新區在過去10年間新增19.13萬人,功不可沒。

  浙北流入加快,浙南流入放緩

  一升一降之間的産業轉型節奏

  對一個地區而言,龐大的省外流入人口,既是反映地區經濟活力的“硬指標”,也是高品質發展的“源頭活水”。過去十年,儘管整個浙江的人氣持續紅火,但這場人口增量“比拼”中,各個城市之間有喜有憂。

  比如台州,集聚省外流入人口數量先後被金華、嘉興超越,掉入第二梯隊。近些年,連全市常住人口數量也被金華超越,排名浙江第五。此外,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時常住人口數量居全省首位的溫州,現列杭州之後,居全省第二位。十年來,省外流入溫州人口增長放緩,2020年全市吸納229.4萬省外人口,佔全省比重從2010年的23.1%下降到14.2%。

  冬末春初,正是就業旺季。驅車從溫州城區向浙南産業集聚區濱海園區行進,一路上記者見到數家企業門口擺出桌椅,拉起大紅橫幅,寫著“誠招男女普工”。

  “早幾年都是應聘的人主動到府來問,再不濟,勞動力市場轉一圈,人也招全了。這兩年,普通車間工人難招,高級技工只能靠獵頭找。”2012年底,從武漢遠赴溫州,一直在奔騰鐳射(浙江)股份有限公司擔任高管的徐俠,親歷企業用工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的過程,“疫情有部分影響,更重要的因素是産業轉型,隨著皮具、鞋服等行業小微企業大規模騰退,原先靠‘老鄉帶老鄉’效應集聚在溫州的省外人口,正在轉移‘陣地’。”

  數據表明,目前,省外流入人口中,男性佔多數,16至59歲勞動年齡人口占比近90%。“人口流入的主因仍是就業,就業結構與産業形態相輔相成。”米紅認為,推動産業升級,實現區域塊狀經濟向現代産業集群轉變,是發展的必然要求,但這一過程中,尤其要關注節奏,小微企業騰退與頭部企業培育速度、勞動密集型産業轉型與先進製造業集聚效率,要相互“適配”,“人口一旦大量流失,重塑優勢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2月最後一週,杭州正式“官宣”:202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突破1200萬人。對比10個區數據,上城、濱江、錢塘、臨平更呈現明顯的“人口倒挂”現象。以錢塘區白楊街道為例,54.9平方公里土地上,有常住人口33萬多人。其中,20萬餘人屬流動人口。

  撇去高教園區這一因素,集聚在白楊街道的1.6萬家企業,為省外流入人口提供了豐富的就業機會。近年來,在阿裏、海康等“大廠”帶動電商、數字安防等産業發展,吸納大量高端人才、大學生以及靈活就業人群之際,杭州更在抓緊補短板,2019年市裏發佈“新製造業計劃”,以實現數字經濟和製造業雙輪驅動,2021年,杭州工業投資同比增長15.2%,為近10年來最高,隨著項目落地、投産,高端製造業及生産性服務業發展帶來的人口集聚效應,還將不斷釋放。

  目光再回到義烏,近5年來,這個因商而興的縣級市,一邊不遺餘力,鞏固針織襪業、流行飾品、化粧品、玩具等20多個優勢行業;一邊花大力氣引進270余個重大項目,打造資訊光電和汽車製造兩大千億元級現代製造業集群。據統計,僅地處義烏經濟開發區的光源科技小鎮,今年就創造就業崗位2萬多個。

  金華人口分佈情況表明,儘管“金義一體化、全域同城化”的共建效應開始釋放,但義烏、永康、東陽仍是省外人口流入的主陣地。究其原因,人口集聚本質上是産業集聚。

  高學歷人才和年輕人佔比上升

  人口結構和品質變化透露創業創新潛力

  省外人口流入的系列“信號”,正在倒逼城市做出改變。

  走進甌海區的溫州市國家大學科技園22號樓,記者遇見剛從實驗室出來的肖遙。過去半年,這位來自湖北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博士後,拒絕了四川大學、南京理工大學、深圳大學等高校邀請,選擇加入溫州大學侴術雷教授的團隊、共同組建碳中和技術創新研究院,“團隊總共20多人,包括溫州市高層次人才15名,來自江西、黑龍江、河南等多個省份。”

  “論待遇,溫州比不上深圳,論學術資源,也沒有北京、上海強。但對高新技術産業發展的渴望,溫州數一數二。”肖遙博士説,研究院入駐科技園,除享受場地免租等優惠政策外,溫州大學和甌海區政府分別配套5000萬元、4000萬元科研經費,用於支援科研成果産業化。眼下,研究院的鈉離子電池生産線已佈置完成,正向規模化生産發起衝刺。

  近年來,類似這樣的創新平臺,溫州累計打造、引進39個,甌江實驗室入選省重點實驗室,環大羅山科創走廊成為浙江三大科創走廊之一。2021年溫州城市人才吸引力升至全國第27位。此外,正威(平陽)長三角電子資訊産業中心、瑞浦新能源産業基地等百億元級項目密集落地,“聰明”大腦與“重磅”項目攜手而來,刷新人們的認知。

  “像瑞浦新能源這樣的高新企業,用工難問題更多表現為結構性短缺,我們推薦過不少登記在冊的失業人員、就業困難人員,但企業需要的是更有文化、有能力的技術工人。當前,整座城市裏,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産業快速發展,電氣、泵閥等傳統産業也在進行數字化改造,勞動密集型的加工場景逐步會被更為智慧化的工廠所替代。”溫州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説,過去兩年,他們與貴州、江西等地的近200個市縣建立跨省勞務協作關係,在守住省外人口流入“基本盤”前提下,啟動實施高校畢業生招引“510”計劃,開展市內外雙線引才893場,服務企業4.7萬家,發佈崗位118萬個,新設170個“高校人才工作聯絡站”。2021年,全市新引育大學生12.67萬人、技能人才9.76萬人。

  人口素質變化,也顯現在浙江1600多萬省外流入人口受教育程度中。2020年跨省流入浙江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相比2010年提高0.6年。大學專科及以上高學歷人口從45.3萬人增加到146.8萬人,比重從3.9%上升到9.2%。

  “余杭越來越‘年輕’。”在未來科技城採訪,基層幹部、企業員工不約而同感嘆。確實,積蓄多年數字經濟能量持續擴散——夢想小鎮、海創園內,分佈數百家數字經濟、生物醫藥企業,眾多年輕團隊穿梭其間,之江、良渚、湖畔實驗室裏,青年科學家在“無人區”中探索未來方向,五常街道內,電商、直播、時尚等新業態,如磁石般吸引著人們的目光。

  由此,“年輕”所指代的,正是這片區域不斷下降的人口平均年齡。余杭區人社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21年全區新增就業人口5.45萬,總計參保就業人數40余萬人,平均年齡約32歲,“這一人群大部分是省外、市外流入人口,像五常街道的外來人口與本地人口比例,已經達到7:3。”

  蓬勃的朝氣,又反向帶來濃郁的創新創業氛圍,塑造區域高品質發展新優勢。以余杭區為例,2021年實現地區生産總值2502.20億元,同比增長7.5%。全年新增507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居全省第一,新增科技型中小企業1292家,在規模工業增加值總量中,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分別佔79.7%、51.1%。

  當然,我們也要清醒看到,省外流入浙江人口受教育程度偏低。“客觀地看,大量省外流入人口承擔了本地人不願做的工作,降低了生活成本,增加了市場供給,為流入地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鄭曉峰認為,如何更好保障這一群體的社會權益,如何提升流入人口知識技能水準,實現“人口紅利”與“人才紅利”雙增長,是一篇大文章。

  如何打造優質共用的公共服務體系,如何構建宜居宜業的社會環境?且看下篇。

  【浙江新聞+】

  打開流動之門

  浙江大學人口大數據與政策倣真工作坊主任 米紅

  在高品質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的時代背景下,浙江的人口變動與發展呈現出新特點。可以預計,未來幾年將是全省人口發展特徵轉變的過渡時期,數量型人口紅利的窗口期將逐漸關閉,新生人口數量出現下降趨勢,老齡化程度也將持續加深,外省人口的流入仍然會是未來浙江保持勞動適齡人口增長、實現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

  基於此,對浙江人口發展規劃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首先,繼續大力鼓勵人口跨省流入,有條件地放鬆落戶政策,完善人才引進政策,吸引高技能勞動適齡人口流入或遷入浙江發展,通過實現人口的機械增長來帶動常住人口的增長,降低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社會帶來的影響。

  其次,充分挖掘品質型人口紅利,大力提升教育水準,提高基礎教育教學品質,提升省內高等教育覆蓋率,逐步提高全省常住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進而增加人力資本存量和綜合人口素質,進而增強全省人口文明程度和核心競爭力。

  最後,釋放老年人口發展潛力,適當延後現有的老年人口年齡起點,在加大多層次養老服務供給基礎上,擴展老年人口的生活空間與選擇。

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    | 撰稿:沈晶晶 謝丹穎 何賢君 王艷瓊 唐駿垚 王杭徽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    | 撰稿:沈晶晶 謝丹穎 何賢君 王艷瓊 唐駿垚 王杭徽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