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鄭鵬成為中國冬殘奧史上首位雙金王
北京青年報 · 張昆龍 | 發佈時間2022-03-10 10:30:40    

   要不説鄭鵬獲得了冠軍,從這個29歲的名將臉上其實是看不出太多興奮和喜悅之情的。但事實卻是,作為北京運動員的他繼3天前在越野滑雪男子長距離坐姿比賽中奪冠之後,再次獲得了短距離這個項目的冠軍,3天內兩次獲得冠軍,鄭鵬成為了中國冬殘奧代表團歷史上第一位“雙金”王。而在談到自己過往的訓練和比賽經歷時,鄭鵬特別感謝北京市相關主管單位為他和隊友們提供了週到細緻的訓練保障。

  賽前

  全力衝一下就好

  北京冬殘奧會之前,關於鄭鵬的介紹,基本是他獲得2018年平昌冬殘奧會越野滑雪男子15公里坐姿第四名的消息,而如今再次搜索“鄭鵬”時,已經是冬殘奧會的“雙金王”了。不過對於自己的奪冠過程,鄭鵬並沒有過多提及,他只是雲淡風輕地表示,由於這個項目並非自己的優勢所在,一度有一些擔心。比賽的時候也並沒有想那麼多、全力衝一下就好。

  了解鄭鵬的人都清楚,他這麼表達並不是客套或故作低姿態,他本來就是一個做得多、説得少的人。“與其去説那麼多的話,不如再多上雪熟悉一下賽道。”這就是鄭鵬這麼多年一直保持的態度。也正因如此,才能讓這個看起來身體條件並不那麼出眾的人,成為了連續兩次獲得冠軍的人。

  訓練

  包含看不見的努力和汗水

  即將步入而立之年的鄭鵬出生在福建莆田,不到20歲那年,一次工作中的意外讓當時還在汽修廠當學徒的他落下了雙腿殘疾。但不願就此沉淪的鄭鵬在家鄉殘聯的推薦下,來到北京一所殘疾人體校學習並一步步成為了一名越野滑雪的運動員。4年前的平昌冬殘奧會之旅讓他意識到,自己是有機會向最高領獎臺發起衝擊的。在北京冬殘奧會週期裏,希望能夠在體能方面有所突破的他最終一點點實現了這個目標,但這裡麵包含了很多別人看不見的努力和汗水。

  俗話説“夏練三伏,冬練三九”,作為越野滑雪運動員的鄭鵬對於這句話的理解無疑要比其他人深刻得多,因為無論是在夏天還是在冬天,為了保證狀態並且磨練滑行技術,各種各樣的訓練那是絕對必不可少的。對於這些,鄭鵬解釋道:“其實不同的時間段都需要克服不同的困難,比如夏天更多的可能是體能訓練和保障,當然還有力量的訓練,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而到了冬天,這些儲備的東西就要和滑雪及滑行技術相結合,可以説這是一個迴圈往復的過程,夏天給冬天做準備,然後週而复始地努力訓練。”

  保障

  受益於後勤和高科技器材

  提到訓練,就不得不説後勤保障的話題。3天前奪得首金之後,鄭鵬感謝了國家隊在各方面的保障工作,讓他可以安心訓練和比賽。而同時作為一名北京輸送的運動員,他同樣得到了市殘聯以及相關主管部門的週到服務。對此,鄭鵬表示:“北京在很多方面都給予了我們巨大的支援,比如器材和後勤保障等方面。對於我來説,不管是出行還是做什麼,相關領域的工作人員都會給予我幫助,確實解決了很多後顧之憂。”

  除了細緻入微的後勤保障之外,高科技器材的配備也讓鄭鵬受益匪淺,他説,一些器材的使用確實有助於提升自己在肌肉耐力和其他方面的能力,而在訓練和比賽之後的放鬆環節,隊友們之間的互幫互助,也讓鄭鵬能夠以更好的狀態投身到接下來的備戰當中。

  關注

  楊洪瓊:專注于自己的節奏是我的準則

  就在鄭鵬成為中國冬殘奧歷史上首位“雙金王”後不久,楊洪瓊也加入到了他的行列中。這位來自雲南的老將用自己的不懈拼搏,奪取了本次冬殘奧會個人的第二個冠軍——冬殘奧會越野滑雪女子短距離坐姿的金牌,這也是中國隊在北京冬殘奧會上獲得的第十枚金牌。賽後接受採訪的時候,楊洪瓊霸氣地表示,無論對手是什麼樣的發揮,她會永遠專注于自己的節奏,而這也是她獲勝的秘訣。

  “我太累了,現在就想回去躺平。一般來説,這也是我們在結束比賽後我要做的事情。”和3天前奪得長距離冠軍後的妙語連珠類似,楊洪瓊這次的發言也是上來就引起了大家的關注。1.7秒,這是她戰勝美國運動員馬斯特斯的時間,可以説,兩人的發揮就在伯仲之間,而在長距離坐姿的比賽中,其實她贏得也不多,32.1秒。對於這樣的差距,楊洪瓊又是如何看待的呢?她説:“其實獲勝或者失利往往都是一瞬間的事情,比賽中,我根本不關心我的對手是否追上我。”

  既然不關心對手,那麼楊洪瓊在比賽中專注的是什麼呢?她接著回答道:“不管我聽到了什麼樣的聲音,不管它是近是遠,我都會專注于我自己的節奏,對於我來説,我就是場上那唯一一個人,我滑好我自己的比賽就行了。”或許正是有這樣的態度,才能讓楊洪瓊最終兩次成功地獲得金牌。

來源:北京青年報    | 撰稿:張昆龍    | 責編:盧橋輝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北京青年報    | 撰稿:張昆龍    | 責編:盧橋輝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