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特約 | 王仙桃雜文:獅舞春秋
中國網 · 王仙桃 | 發佈時間2022-03-09 09:15:30    

   正月初五一早,我被此起彼伏“迎財神”的鞭炮聲驚醒,看到微信家庭群裏兒子發了一段視頻,説老家城隍廟的年俗活動上了央視四套新聞。我點開一看,果不其然。

  雖然全景式鏡頭比較遠,但我還是從豐富多彩的活動場面中一眼認出了村裏的“獅子”,還有幾個叔伯兄弟和侄兒熟悉的身影,正圍著“獅子”熱情洋溢地敲鑼打鼓。

  舞獅,作為一項傳統體育活動和民間藝術形式,這一習俗在我國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在大江南北流傳,至今已有上千年曆史。舞獅,有南派和北派之分。南派,主要集中于兩廣和江浙一帶,尤以廣東為中心,並風行于港澳及東南亞僑鄉。南派獅舞以表演"文獅"為主,有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講究表情,表演時惟妙惟肖,逗人喜愛,也有難度較大的吐球等技巧。北派,主要集中在河南、河北及京津地區。北派舞獅則以表演"武獅"為主,有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並有走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舞獅,有單人舞的小獅子,也有雙人舞的大獅子。

2.jpg

圖源網路

  聽大人們講,我們村裏的舞獅活動從明朝開始一直沿襲至今。周邊幾十上百里內,每遇重大節慶活動和喜慶場合,都會邀請村裏的“獅子”前去助陣助興。

  我們村的舞獅其實是南北相容,文武結合。除表演玩桌子、板凳,走梅花樁,輔以踩高蹺、疊羅漢等大型硬功夫節目,還有“滾床”等為私人訂制的獨門絕技或者叫小眾節目。大型硬功夫節目是在開闊的場地上表演,小眾節目則是有些人家有特殊需要時應邀到府表演。比如滾床,就是哪戶人家的媳婦長久沒有生育,便邀請“獅子”去滾床。獅子是百獸之王,象徵威猛剛健。村裏的“獅子”在人家床上表演睡覺、打滾以及男女交歡等動作,勁舞一番,寓意給男主人注入了孔武雄健之力,以此助力女主人受孕。

  通常情況下,每年農閒時間,“獅子”受某地邀請前去表演,舞獅班子便一路敲鑼打鼓,浩浩蕩蕩地開拔。整個舞獅班子由“開膛鑼”走在最前面,鳴鑼開道,身後跟著兩支火銃一路鳴放,接下來是嗩吶、喇叭鼓吹著,鑼鼓隊敲打著,然後才是穿戴整齊的舞獅人手執獅子頭、身披獅子皮,走在隊伍中央,兩邊有高蹺隊員一路護駕,走在隊尾的是舞獅班子的勤雜人員。

  到了邀請獅子錶演的村莊後,“獅子“先是前往各家各戶一一拜門子,在人家門前簡單表演三五分鐘後蹲下來,由唱詞人在一旁摸著獅子頭吟誦幾句吉利話,然後拿著主人家贈予的“彩頭”去到下一家。整個村子的門子拜完後,吃飯休息一會,準備到稻場或較為開闊的場地進行正式錶演。

  一般一場舞獅表演有兩小時左右,先由武士翻著各種空翻動作在場地上轉圈,俗稱“打場子”。所轉的圈子就是舞獅活動的範圍,大小根據村民也就是觀眾數量而定。接著是高蹺隊員表演,意在暖場,觀眾到齊後,“獅子”才隆重登場。先在地面表演一些簡單的模倣獅子的動作,當然,這些動作都有説道,不是民間故事就是鄉野傳説,或成語典故,或動物行為,如犀牛望月、敏猴接枝、老兔蹬鷹及八仙過海、猛龍過江、八戒背妻、懶漢巡河等等,藉以熱身,然後開始玩桌子、玩板凳等硬功夫節目表演。

  所謂玩桌子,其過程簡單地説就是獅子發現一張桌子,驚訝之餘便開始把桌子當玩具玩耍。所玩的桌子一般都是比較厚重的“八仙桌”,先前拜門子時已由舞獅班子裏的勤雜人員相中,跟主人家借來放在一旁,等熱身表演結束後,工作人員便將桌子放置在場地中央供獅子玩耍。此時,舞獅進入高潮階段。當然,玩桌子也有套路,不是隨便玩玩而已。先要按照東南西北的順序拜四方,繞著桌子四週表演一會,然後舞獅的兩個人在相互配合之下,或跳或蹦、或如龍蛇逶迤攀爬,上得桌面,在桌子四邊和角上表演鯉魚打挺、金雞獨立、倒挂金鉤以及疊羅漢、倒立等精彩刺激動作。

  玩桌子由一張開始,逐漸加高,加一層表演一番。玩幾層桌子,是評判“獅子”功夫高低的重要標準。我們村的“獅子”最高可玩五層桌子。如果沒有經過專門訓練,在不借助任何支撐物的情況下,徒手爬上光滑的桌面都很困難,更別説兩個舞獅人,裹著棉被一樣的獅子皮相互纏繞著,尤其是前面的人還托舉著龐大的獅子頭,邊舞動著,邊盤龍繞住似地沿著桌子腿攀爬上桌,其難度不言而喻。

  玩桌子的高潮部分在蹬桌子,“獅子”玩開心了,一時興起,便獅子大開口,叼起桌子旋轉。也就是舞獅的兩個人相互配合,玩頭的人將獅子口張開,做出貌似一口咬住桌子的動作,其實是從獅子口中伸出雙手,緊緊抓住桌子的上部,同時,身上還背著玩尾的人。這時,玩尾之人雙手緊緊摟著玩頭人脖子,挂在身後,雙腿抬起,與身體形成直角,伸向前方,蹬著桌子的兩腿,兩個人同時發力,一提一蹬將桌子懸空,原地打轉。並隨著觀眾的喝彩聲決定旋轉的時間長短。其情其景,扣人心弦,甚為壯觀。

  這是力量與技巧的完美結合,以力量為主。而玩板凳則更講究技巧,因為幾張長條板凳摞起來後搖搖晃晃,一般人穩固站立都不容易,兩個舞獅人還要在上面表演高難度動作,實在比體操中的平衡木項目難上千倍萬倍。

  “獅子”由頭和身兩部分組成,頭是經風得半幹的牛皮在模具上定型後,再雕刻或畫出五官,其中口是可以活動的。然後,在獅子的面部用顏料描繪出呲牙咧嘴、威嚴勇猛的神情。身子則以被單大小的紅黃兩色布為主,交織拼製成帶有皺褶的皮,再綴上綠色獅毛和尾巴。舞獅人上穿綢布衫,下穿燈籠褲,頭上和腰間係著紅絲帶,腳蹬皂底靴,一前一後鑽進獅子皮,隨著鑼鼓隊的節奏而舞動。

  在我記憶中,每到農曆十月初一“寒衣節”,也就是鄉親們所説的 “十月朝”,當各地各民族以不同方式慶祝豐收年景、感恩天地饋贈、祭祀祖宗庇祐之時,村裏的老輩們便開始籌劃起來。以前,他們聚集在祠堂裏,如今聚集在廢棄的小學校裏,由一名德高望重的長者主持“請獅子”儀式。長者先是神情莊重而嚴肅地焚上香,插入香爐,行三叩九拜大禮;與此同時,屋外鞭炮聲驟起,這才小心翼翼地從箱子裏請出封存的“獅子”,領著眾人頂禮膜拜。然後,給獅子“點睛”。隆重的儀式宣告結束,“獅子”方可舞動訓練。

  直到過了正月十五,鬧完元宵節後,狂舞了一個冬季的“獅子”便收起,放進一隻古色古香的大箱子中供奉起來。

  “獅子”的命運跟人一樣。我記得,在村裏的祠堂還沒被“破四舊、立四新”的運動拆除之前,裝著“獅子”的箱子是供奉在祠堂裏香燭臺後面的菩薩腳下。“文化大革命”剛開始時,“獅子”被藏在祠堂裏的神龕肚子中,落滿厚厚一層灰。後來祠堂拆除了,神龕被砸爛了,經過冒險的族老們商議,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獅子”被秘密轉移,藏在某大戶人家的房樑上,這才躲過一劫。但從此,“獅子”偃旗息鼓,自然也沒有了鑼鼓喧天,整個冬季,村子也就變得死氣沉沉,一片寂靜。

  進入改革開放新時代,各級政府重新重視鄉村文化和文明建設,鼓勵傳統民間藝術和民俗活動發展,於是,大人們又想起了沉睡的“獅子”,便將密藏的“獅子”找出來。但此時,“獅子”經風化、蟲蛀和霉爛,已成一堆碎片。又因舞獅活動中斷多年,老一輩舞獅人已經老去,年輕人又因不會玩而接不上班。但為了傳承,村裏人自發捐款,重新製作了“獅子”,並號召年輕人加入舞獅班子,在老人指導下訓練,直至成為市區兩級的傳統文化新名片。每年一到農閒,村裏鑼鼓傢夥一響起來,“獅子”就披紅戴綠,隆重登場。

  我是上高一那年,在父親的攛掇下加入到舞獅班子的。他説舞獅不僅是體育活動,也是一種藝術形式,既有倣生學知識,也充滿人情世故;既可強身健體,又能修身養性。年輕人有責任和義務傳承弘揚民間文化藝術。於是,我跟房門大伯家的“小虎子”被大人們安排搭檔舞獅。因我比較輕巧,模倣獅子的動作和表情也比較神似,而虎子身體比較墩實,利於做舉、抱、扛和翻跟鬥等需要力氣的動作,固安排我玩頭、他玩尾。遺憾的是,我和虎子只學了些舞獅活動的皮毛,只會一些基本動作,還沒來得及研習高難動作和套路精髓,我就出來當兵了。

  舞獅,離不開鑼鼓隊伴奏。一支鑼鼓隊通常有七八個人組成,各人手持鑼鼓镲等打擊器具,複雜點的還配有嗩吶和喇叭。其中鑼有京鑼、開膛羅、小膛鑼等,鼓也有大鼓、板鼓,镲又稱為鈸,有大鈸和小鈸。而在眾多傢夥什中,鼓起著“定調”的作用。在鑼鼓奏響之前,往往是敲鼓人在鼓幫子上先敲擊幾下,向鑼鼓隊發出信號,然後各種器具便跟著鼓點敲打起來。敲打的過程中,其他器具也都跟著鼓點的節奏和音量高低的變化而變化。因此,就像樂隊的指揮一樣,鑼鼓隊的指揮,就是鼓手,也就是定調之人。

  論敲鑼打鼓,就不能不提及父親。他是鑼鼓隊裏最“來斯”的大拿,自然也就成了舞獅班子裏定調的角兒。如果他説第二,村裏就沒人敢説第一。

  父親年輕時也是舞獅的一把好手,只是年紀大了以後才改行操起鑼鼓傢夥。鑼鼓隊雖然不像安塞腰鼓那樣大幅度扭動搖擺,看著或坐或站,姿勢隨意,但一場獅子舞下來,敲鑼打鼓也不輕鬆。

  而且,敲鑼打鼓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像樂譜一樣,鼓也有鼓譜,有口訣、有音律,輕重緩急,高低起伏,抑揚頓挫,不斷變化。敲打時除了按照鼓譜進行,還要注意鑼鼓的部位,敲鑼心、鑼邊或鼓心、鼓邦,會發出不同的聲音。還可運用手勢控制聲音高低和節奏徐疾,鑼錘或鼓棒敲擊後,順手往鑼面或鼓面一抹,鑼銅皮和鼓皮就會停止振動,聲音也就被抑制。

  父親不僅會常規敲打,還善於“變奏”,要是他哪天開心了,或是哪個後生不聽招呼,他就時不時地“玩花活”,且變化無常,讓人捉摸不透,直把舞獅人折騰得汗流浹背,鑼鼓隊其他成員也被他戲耍得趕不上鼓點而出盡洋相。

  如今,村裏的“獅子”已經走進了央視的鏡頭,金獅狂舞,春暖花開,續寫著美麗鄉村的美好春秋!

  ——2022年3月9日晨

來源:中國網    | 撰稿:王仙桃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中國網    | 撰稿:王仙桃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