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古道是歷史遺存的符號 紹興尋覓古道芳華“新走法”
紹興日報 · 童波 文 記者 何雯 攝 | 發佈時間2022-03-02 09:29:33    

  “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古道是重要的文化載體,也是歷史遺存的符號。

  3月1日,《浙江省古道保護辦法》正式施行。這是全國首部專門保護古道的地方法規,標誌著浙江省古道保護利用從此有法可依、有法可循。

  紹興境內有數百條古道,在傳承文化記憶的同時,已成為新時代森林康養和生態旅遊産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紹興古道保護利用的現狀如何?如何打造古道重現芳華的“新走法”?記者近日進行了調查。

  陶隱嶺古道。

  韆鞦風雨話滄桑

  初春時節,柯橋區稽東鎮雪竇嶺古道上,不少嫩綠已悄然上了枝頭,陽光透過綠林打在古樸山路上,古道的靜美在光影之間盡情流露。

  曲徑幽深處,不時有遊客坐在斑駁的樹影之下,當明媚的陽光透過樹梢,鋪灑到地上,那一刻的閒適與自然融為一體。更有遊客三三兩兩一組,或疾步前行,或悠閒自得、談笑風生,畫面溫馨又美好。

  紹興市越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紅樓夢學會理事胡文煒前幾天又去了一次雪竇嶺。“如今的雪竇嶺古道,一路上有標識標牌,遊客遊玩很方便。”胡文煒説。

  退休後的10年間,胡文煒走遍紹興2000多個村落和100多條古道,用照片和文字記錄紹興的山嶺古道以及村落風貌,還撰寫了《紹興山嶺古道記略》。

  令胡文煒憂慮的是,隨著工業化和城市的加速發展,古道在平原上多已不見蹤影,唯大山中森林裏依然存在。從走訪的情況看,一些古道因為使用功能的下降,少有人走,變得荒涼、破敗、淩亂。“隨著交通的發展,公路進村,村民出行變得方便快捷。除了因管理山上的農作物需要而繼續有人行走的山路外,部分古道因日久失修,或無法通行,或黯然失色。”

  由於種種原因,紹興各地古道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破壞或損毀。蜿蜒盤旋在崇山峻嶺間的滄桑古道,或截斷在建設過程中;或被遺棄,湮沒在荒蕪的叢生雜草間;或被改造硬化等,失去了原有的韻味和美感。此外,受自然侵蝕嚴重,古道沿線的人文古跡也經受考驗。

  位於嵊州市剡溪東岸的敕書嶺古道,與謝玄、謝靈運祖孫有著密切的聯繫。有市民反映,其中保留最完整的一段古道,青石板已被磨礪得光滑如鏡,可照見人影,足見其年代的久遠。但很長一部分古道,因為人類生産活動和無序開發,而被錯落的民居、成片的茶園,零星的山塘水面,以及連貫其中的林間道路所湮沒,拙樸古舊的青石板亦不見影蹤。

  然而,這些散落在古越大地上、從久遠時空綿延至今的古道,濃縮著紹興優美的自然景觀和厚重的人文歷史。它們風格迥異,各具風情。

  在胡文煒看來,大多數森林古道是古人翻山越嶺,用腳走出來的,是歷史遺存的重要人文坐標,見證了經濟和文化發展,保護古道首先是要增強對古道功能和價值的認知。

  走古道。

  古道“活化”煥生機

  那麼,紹興到底有多少條古道?保護利用現狀又如何?

  “紹興的古道長短不一,數量有幾百條,比較有名的也有數十條。”紹興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正高級工程師張榮鋒曾參與過紹興古道的普查工作。他告訴記者,紹興市森林古道資源豐富,主要分佈在會稽山、天台山、四明山和龍門山四大山脈中,到目前為止已累計修復550多公里,其中比較有名的有:被中國綠色時報社評為中國最美森林古道之一的“霞客古道新昌段”;被評為浙江省十大經典古道和首批智慧古道的“會稽山香榧古道”;被評為浙江省十大風情古道的“上

  青古道”(包含日鑄嶺古道、陶隱嶺古道和萬壽山步道);還有紹興市最美森林古道宛委山古道、秦望山古道、諸葛山古道、大霧尖古道、青板古道、孫家嶺古道、紫洪嶺古道、覆卮山虞嵊古道、馬劍秦皇古道、仙過嶺下古驛道、太白古道、紅佛寺古道、嶀山古道、高山流水古道、錢家嶺古道、鹽幫古道、鏡澄埠古道,等等。

  這些古道多由市、縣、鎮(鄉)組織修復,其中紹興市統一規劃和修復的會稽山森林健身遊步道,長380多公里,將會稽山脈的自然景觀、人文遺跡、古村落、休閒農莊等串聯為一體。2014年,紹興市林業部門統一編制了《紹興市會稽山森林健身遊步道專項規劃》,該專項規劃涉及總區域面積為1172平方公里,規劃面積412平方公里,規劃空間結構為“一環五區十點三十線”。“一環”為會稽山串聯主環線,“五區”為宛委山、秦望山、峨嵋山、古香榧林、日鑄嶺步道區,“十點”為西天竺、越王崢、大香林、大霧尖、蘭亭、諸葛山、埃碼尖、香雪梅海、五百崗、木窩尖步道點,“三十線”指三十條經典步道線,包括“五區”規劃的二十條經典步道和“十點”利用現有步道提煉的十條經典步道。

  目前,我市的天姥古道為省級文保單位,另有陶隱嶺古道、日鑄嶺古道、霞客古道新昌段為市、縣級文保單位。

  張榮鋒告訴記者,近期重點計劃修復提升的森林古道主要有三類:一是詩路古道,紹興是浙東唐詩之路的精華段,主要修復提升霞客古道新昌天姥山段、上虞東山古道、嵊州敕書嶺古道、柯橋秦望山雲門寺古道等。二是會稽山香榧古道已被列入省詩路文化帶建設中的“珍珠”,成為省域空間治理數字化平台中“詩路文化場景”,因此要深入挖掘其歷史文化,周邊住宿、停車場等配套,要加以重點提升和智慧化。三是要結合紅色旅遊,把森林古道修復提升融合進去,如新昌鏡嶺鎮的外婆坑古道和諸暨璜山鎮紅色追憶遊步道等。

  留住生態人文美

  2021年11月,《浙江省古道保護辦法》經浙江省政府第84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

  《浙江省古道保護辦法》所稱古道,主要是指具有百年以上歷史或者不足百年但具有特殊歷史意義,且具有原真性、連通性,富有人文、自然資源價值的步道系統。它將古道路基、路面路石,古道附屬的古亭、古橋、古驛站、關隘、人文遺跡等資源和設施,重要歷史名人、事件、文學作品、典故傳説等歷史文化內容以及沿途森林植被、地質景觀等周邊環境作為古道的保護內容。

  《浙江省古道保護辦法》提出,依法建立健全分級分類保護制度。古道按照歷史文化價值、保存完好程度、長度等要素,分為一級、二級、三級分級保護。對破壞古道及其附屬設施和資源的行為設定罰則,等等。

  紹興的古道,有很多人文遺跡和美麗傳説。

  上虞區民間文化交流協會會長、上虞東山文化研究會會長徐景榮告訴記者,東晉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謝安隱居東山期間,曾在東山上開拓了一條用於與好友遊賞的“調馬路”,還有一條用於出海的森林古道,全程長約5公里。經過多年的研究和實地考察,徐景榮把南起曹娥江邊的東山古渡,沿山下謝安神道到東山國慶寺,再由此沿東山古道到窯寺前並延伸到謝安憩亭(長塘謝憩村)一線,共命名30處景觀,每一個景點都是謝安等歷史文化名人的活動遺跡,蘊涵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

  早前,上虞區民間文化交流協會、上虞東山文化研究會曾兩次組織“尋訪東山古道”,尋訪組成員每到一處,都確定了遺址名稱,並對周邊環境和景點開發價值進行了考察、探討。

  還有諸暨馬劍的秦皇古道,相傳秦始皇巡遊會稽時,自富陽到紹興大禹陵路過馬劍,走的就是這條古驛道,古道由此而名。嵊州的高山流水古道,據載南宋大儒朱熹曾經走過,並留下“高山流水”摩崖石刻。分佈於越城區與上虞區的諸葛山森林古道,道教與佛教文化交融,文化底蘊深厚。新昌沙溪鎮的王罕嶺古道在古金庭山間延伸。相傳,1600多年前,東晉書聖王羲之就歸隱在王罕嶺。在王罕嶺古道沿線,至今仍可尋見王右軍舊宅、古金庭觀、書樓墨池等遺跡。

  紹興一些文史愛好者表示,紹興境內的一些有價值的古道,是重要的經濟線路、文化線路、景觀線路,古道沿線的文化至今仍以物質或非物質的形態存活著,發掘、研究和保護古道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意義。我們不僅要加強對有價值古道本體的保護,也要加強對古道線路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和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

  古道盡處是吾鄉

  日鑄嶺古道在“驢友”圈,特別在紹興“驢友”圈,是聲名赫赫的。

  它溪水淙淙,茂林修竹,風光秀麗,北起平水梅園鎖泗橋,南向經日鑄嶺,終於祝家村上祝。歷史上是本地山民去平水、上灶參與集市貿易的必經之地,也是紹興通往台州、溫州的陸路要道之一,被稱為紹興的“茶馬古道”。

  古時,輾轉于兩地的客商走過這裡,往來之間,不僅是一袋茶、一匹布的交易,更是兩地不同文化的交流。

  沿著古道,平水日鑄茶的美名傳揚天下。隨著時代的變遷,昔日成群結隊的馬幫身影消散,歷經風雨的“茶馬古道”完成了歷史使命。但古道的文化卻早已銘刻在了這片山水之中。

  近年來,隨著森林康養和生態旅遊産業的興起,如何借古道文化開展文旅融合,正在成為熱門話題。

  在位於日鑄嶺古道起點的梅園村,當地村民將自己的房屋改造為農莊、小飯店和農産品小賣部;上祝村開起了民宿,古道周邊的宋家店村、王化村等古村落得到了保護與修繕。當地村民有的直接參與鄉村旅遊經營活動,有的種植農産品銷售給遊客,作為經濟來源之一。

  撥雲尋古道,依石聽流泉。漫步于森林古道間,享受著鄉村慢生活,如今這樣的休閒模式,已成為廣大市民追求的新潮流。

  柯橋區平水鎮合心村黨總支書記任利成告訴記者,合心村的山水景觀資源十分豐富,村內高峰林立,有海拔600多米的舜駕山,還有高400多米的扁擔窠。舜駕山古道、扁擔窠古道、螞蝗嶺古道這三條古道源遠流長,是過去山裏人運送茶葉、果蔬出山的主要通道。村裏先後辦了兩屆登山節,如今來爬山、走古道的人越來越多。

  在任利成看來,森林古道的保護修復,旨在通過挖掘古道遺跡,保護森林生態景觀,充分發揮其溝通與連接自然、歷史、人文節點的作用,引導人們走進森林、享受森林,引領當地生態旅遊産品升級,進而推動鄉村振興。

  古道舊,山河新。走訪中,一些山區村民認為,應將古道文化資源保護利用與鄉村振興建設相結合,帶動紹興山區鄉村文化的振興,拓展共同富裕新通道。 

來源:紹興日報    | 撰稿:童波 文 記者 何雯 攝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紹興日報    | 撰稿:童波 文 記者 何雯 攝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