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短視頻總讓你欲罷不能,刷還是不刷?
光明日報 · 鄒曉菁 | 發佈時間2022-02-26 12:17:49    

   “我很快樂,我刷得停不下來了。”

  如果要問現在年輕人最喜歡的消遣是什麼,估計很多人會回答:刷短視頻。幾乎每一個刷過短視頻的人都有這樣的體驗:本來以為一條短視頻15秒,只想刷一小會兒放鬆下,無奈一條接一條,一刷就是一晚上。有網友精闢總結道:“某音15秒,人間兩小時。”近幾年,短視頻異軍突起,市場佔有率節節攀升。2021年8月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發佈的《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我國短視頻用戶已達8.88億,佔全體網民的87.8%,每人平均日使用時間長達125分鐘,超過半數的人每天都會刷短視頻。

  為什麼我們容易對短視頻上癮?這背後是怎樣的心理學和神經學機制在控制著我們的行為?

  1.為什麼刷短視頻會上癮

  15秒、豎屏、以拍攝+音樂的形式展示內容,這是短視頻平臺抖音對其産品的定位,近幾年爆火的短視頻幾乎都遵循這個模式。“和長視頻不同,短視頻能一下子就抓住你的注意力。” 南京市第一醫院心理門診主任牟曉東分析,為了用15秒鐘抓人眼球,爆火的短視頻必須把誇張的笑點、雷人的畫面、洗腦的神曲都集中到一起。

  受眾為什麼會對刷短視頻上癮呢?牟曉東先分享了一個心理學小知識點:嗑瓜子效應。“想一想,嗑瓜子的過程是怎樣的?上下牙咔嚓一聲,就能吃到瓜子肉。而且一旦嗑了第一顆,就會接著嗑第二顆、第三顆……完全停不下來。”他描述了嗑瓜子過程,繼續解釋道:“這像不像刷短視頻時的我們?手往上一滑,就能收穫15秒鐘即時的快樂。”如同嗑瓜子,不知不覺就嗑完一整包一樣,短視頻不知不覺就能刷幾個小時,這兩種都是典型的即時滿足行為。

  “之所以一刷就停不下來,還和短視頻平臺的演算法機制有關。”牟曉東説,“短視頻的演算法推薦機制決定了,不是你選擇了它,而是它選擇了你。具體來講,觀看電影電視劇等長視頻,其實還是你選擇去看你想看的東西,而短視頻是各個平臺依託他們的演算法機制,推薦給你他們認為你喜歡的東西,以此讓你接連不斷地刷下去。”吸引注意力,然後奪走注意力,這就是爆火短視頻對人注意力的影響。

  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博士生導師耿德勤近幾年來接觸過不少短視頻成癮患者,他認為長期刷短視頻會影響人的默認模式網路。“默認模式網路活動的降低是大腦在集中注意力時最明顯的信號。默認模式網路會參與包括環境觀測、自我參照、社會認知等其他複雜的認知功能,它主要由內側前額葉皮質,後扣帶回皮質和角形腦回組成,是一個橫跨整個大腦的大型神經網路。”耿德勤解釋説,在人們無事可做、胡思亂想的時候,默認模式網路會變得非常活躍,而這正是人們刷短視頻時的狀態。

  在耿德勤看來,短視頻平臺個性化推薦的內容往往與用戶喜好、興趣、經驗有比較高的契合,因此,它們會觸發觀看者的自我參照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負責投射過去與未來的內側顳葉子系統的活躍度會降低,處理當下知覺的背內側前額葉皮質的子系統的活躍度會升高。於是,人們關於過去和未來的思維活動被抑制,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當下。”耿德勤進一步解釋了短視頻如何奪走人的注意力。

  “不只是內容,短視頻動態畫面與音樂結合的形式本身就足夠能吸引人的注意力了,相對於文字,我們的大腦就更容易對畫面和音樂感興趣。”耿德勤説,刷短視頻時,默認模式網路與初級視覺皮層、初級聽覺皮層以及額頂葉網路的溝通被加強。初級感覺皮層解碼和加工基礎的視覺和聽覺刺激。額頂葉網路則負責維持注意力與短期記憶。這些網路的密切合作調動了過去積極的觀影體驗,並自上而下地調控了注意力的分配,受眾的注意力就會更多地集中在視頻提供的視覺和聽覺刺激上。

  “在一部分腦區變得更加活躍的時候,另一部分腦區的活動出現了減弱,比如背前扣帶回皮質、尾狀核、還有一部分負責注意力分配以及抑制控制的丘腦。”耿德勤不無擔憂地説,當我們在看短視頻時,這些區域的活動同時減弱,會造成自控能力的降低。同時,它們與默認模式網路連接的減弱還會降低個體對自控力的把控和對意識的覺察,“所以人們在刷短視頻時,越刷就越沉浸、越忘我”。

  2.短視頻真的能讓人放鬆嗎

  那下班回家刷短視頻,能給我們帶來真正的快樂和放鬆嗎?

  “剛開始刷短視頻時我們可能會覺得有點安慰作用,自己好像在刷短視頻的過程中得到了放鬆。但這其實是一種‘假性放鬆’。”巴黎奧拜維利青少年治療與學習中心助理精神分析師王明睿提醒説,“因為一旦刷得時間長了,我們就會産生一種欲罷不能的感覺。與其説短視頻帶給我們的是一種快樂,不如説這其實是一種對大腦的刺激。”在他看來,刷短視頻無法讓我們獲得真正的放鬆,還會越刷越疲勞。

  “但短視頻確實容易讓人産生情感共鳴。人們刷短視頻時可以得到一些情緒安慰或者情緒釋放的機會,因為短視頻的代入感很強。”王明睿説。他認為短視頻博主一般以第二人稱和受眾對話,比如東北短視頻博主很多,有些東北博主就是用“嘮家常”的方式錄製短視頻。“受眾觀看時會覺得螢幕裏就是一個東北大姐和你嘮嗑,代入感很強,可以快速和主播建立情感連結。”他還將短視頻與傳統長視頻作品做了對比,分析説:“電影電視劇等傳統長視頻是主要以第三人稱方式錄製的影音作品,第三人稱式的作品會讓觀眾覺得這只是一個故事,與我無關,觀眾需要靜下心來才能代入。但短視頻首先很短,15秒左右的時長很符合現代社會的傳播節奏,同時又大多采用第二人稱的錄製形式,是一種強代入模式。從心理代入角度來講,受眾在刷短視頻時很容易和主播共情,獲得一種特殊的情感體驗,以彌補日常生活中情感體驗的匱乏。

  近年來高播放量的短視頻中,除了搞笑類情感類等爆火大類外,知識科普類短視頻也經常“出圈”。那麼,觀看短視頻真的是學習新知識的好方法嗎?

  “短視頻傳播能力非常強,在科普知識方面確實有先天優勢。”牟曉東舉例分析説,比如現在短視頻平臺上有很多心理健康類的知識視頻,年輕人觀看這些視頻越多,會越願意談論心理健康問題。這也有助於部分心理疾病患者減少恥感,積極參與心理健康治療。“但在短視頻平臺接受建議時要謹慎,如果接收了錯誤資訊就可能對自己造成傷害。”牟曉東同時提醒道。

  但談及知識的學習過程,牟曉東表達了他的擔憂:即便是知識類短視頻,也很難向公眾傳遞特別有價值的資訊。“畢竟一條短視頻只有15秒左右,15秒之後,你的注意力就轉移了,這就阻礙了我們去深入探討一個問題。”牟曉東説,為了抓住受眾的心,短視頻都做得非常淺顯好理解,因而不管是從製作內容還是從呈現方式角度來講,短視頻都不鼓勵受眾深度思考。

  “專注力本來是學習知識時需要具備的一項重要能力,但看多了小視頻我們會覺得注意力很難集中,久而久之人會變得很沒有耐心,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容易沒有耐心。”牟曉東説這非常值得警惕,“比如日常生活中我們做一件事,需要花費比較長的工夫做,我們就會心煩,覺得‘這件事怎麼還沒有結束?小視頻15秒就結束了呀!’”凡事求快。這可能會改變一整代人的行為方式,但牟曉東並沒有定義這種改變的利弊,“畢竟電視剛出現時,學者們也曾表達了嚴重的擔憂。對待新事物,我們還是應該有更包容的心態。”

  3.如何合理利用短視頻

  刷短視頻成癮了怎麼辦?必須戒斷,耿德勤肯定地説。

  如何判斷是否已經對刷短視頻上癮呢?“最關鍵的,就是能否自我覺察,及時停止。”耿德勤説,當我們意識到沉溺于短視頻的時間已經過長時,如果能當即關掉,那就説明還沒有上癮,反之,越難關掉短視頻,成癮症狀就越明顯。“短視頻成癮和其他成癮是有共性的,所謂成癮就是,哪怕對個體有負面後果,還是會強迫性持續的獎勵性行為。通俗一點來説,就是明知行為有害,仍無法自控停止。”耿德勤進一步解釋説。

  “對短視頻過度依賴的人,其實問題不在短視頻上,而是在自身。”牟曉東分析説,每天刷短視頻時間過久的人,通常在生活上沒有什麼目標。這樣的人容易對煙酒上癮,容易對賭博上癮,也容易對小視頻這種小誘惑上癮。“一個有目標感的人,肯定不容易對小視頻上癮。雖然小視頻很抓人,但我們可以選擇不看啊。”牟曉東繼續分析:“我們要把短視頻當作一個工具,而不是讓它把我們當作一個工具被操控。當我們有明確目標時,比如想要搜索某些相關知識,我們可以看看短視頻,先淺顯易懂地了解下這個概念。”

  “我們要讓短視頻為我們所用;而不是讓我們為短視頻所用,變成貢獻流量的工具人。”在牟曉東看來,有沒有生活目標,是我們能否合理使用短視頻的關鍵。

  “不過大多數人其實並沒有刷短視頻嚴重成癮,比如忙工作時也想著刷短視頻。大多數人只是‘一刷就停不下來’,容易沉浸在裏面。”牟曉東判斷説。那我們應該如何重新拿回被短視頻奪走的專注力呢?

  訓練延遲滿足的能力,這是牟曉東開出的具體“藥方”。“與短視頻相反,學習、看書這些行為,鍛鍊的是人的延遲滿足的能力。比如看書需要靜下心來閱讀大量大段的文字,還需要動用理解力和想像力,才能獲得知識和其他美好享受。”牟曉東説,雖然這和輕輕一劃就能獲得有趣內容的小視頻相比,得到快樂的成本太高了,但大腦顯然更認可這種高付出帶來的高回報。

  “我們刷短視頻,無非就是希望得到快樂。但想要獲得長久的快樂和滿足感,反而是要儘量擺脫對短視頻帶來的‘即時滿足’的依賴。”耿德勤解釋説,能帶來快樂的有兩種激素,一種是多巴胺,一種是內啡肽。多巴胺給人短暫、興奮的刺激感;內啡肽則給人心平氣和、愉悅的滿足感。也就是説,分泌內啡肽,我們才能獲得真正長久的快樂。“運動可以讓人産生內啡肽;堅持一件事直到有成果的那一刻會讓你産生內啡肽;對他人奉獻可以讓你産生內啡肽;心靈平靜也能讓你産生內啡肽。”也就是説,想要獲得真正的快樂,往往需要做一些和人性深處相悖的事。

來源:光明日報    | 撰稿:鄒曉菁    | 責編:趙慧子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光明日報    | 撰稿:鄒曉菁    | 責編:趙慧子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