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張藝謀與孟晚舟 讓我深刻明白了一個道理
中國網 · 正和島 劉娜 | 發佈時間2022-02-11 16:02:43    

   今天,和大家從心理學的角度,聊聊工作的真相。

  閒著,

  很難得到持續而強烈的快樂

  這幾天,最火的一個男人當屬張藝謀!

  冬奧會開幕式,張藝謀把中國五千年文化極致的浪漫一一展現在世人面前。

  讓世人感受到中國的自信和強大。

  為了呈現這種極致浪漫的盛宴,張藝謀做了多少努力呢?

  前兩天看到這樣一則新聞:張藝謀淩晨4點想到冬奧會的點火方案,興奮得睡不著。

  説的是,2020年8月,冬奧會開幕式點火儀式創意會上,張藝謀激動地説:

  “説了很多小火大火的方案,淩晨4點我突然想到插火炬的方案。”

  “雪花就是利用凹凸觀念卡合上的,那火炬也可以直接卡上去,這是全世界第一次。”

微信圖片_20220211160522.jpg

  在《宿命——孤獨張藝謀》這本書中,作家周曉楓這樣寫道:張藝謀是超級工作狂。

  他每天兩點左右開始工作,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連續的事宜、連續的會議、連續的壓力……

  他無需任何課間休息。

  每年初一,他休息,其他任何時間他都可能在勞動。

  助手不堪其苦,只能仰天長嘆,因為張藝謀竟然晚上十一二點還要回工作室繼續勞動,馬不停蹄,這是他習以為常的節奏。

  2008年奧運會時,他每天只吃一頓飯,只休息三四個小時,依然精神抖擻。

  他常常開會到深夜,搞得助手只能給會場所有參會人員群發短信:“哪位好心的同志勇敢站出來,跟導演説一聲,讓咱們去吃晚飯吧。”

  身邊合作多年的人,沒有人見張藝謀打過哈欠。

  他研究劇本,討論方案,宵衣旰食,直到身邊的人都累得人困馬乏,他的兩隻眼睛還像探照燈一樣來回掃射,為剛剛得到的一個靈感興奮得手舞足蹈。

  張藝謀出生於1950年,和我父親是同齡人,算是我這代人的父輩了。

  看到70多歲的他,還這麼“老謀深算”,你不得不佩服他的旺盛精力和專注的心流。

微信圖片_20220211160530.gif

  心流,是心理學上的詞彙,指的是一個人在行動和創造時,那種全神貫注、樂在其中的心理現象。

  胡吃海喝、玩手機看電視,能夠得到愉悅的感官感受。

  而躬身入局、主動出擊,才能得到心流的幸福體驗。

  人生最好和最壞的體驗,都不是在荒廢光陰中得到的,而是在專注中得到的:要麼專注地愛一個人,要麼專注地做一件事。

  恐懼,來源於我們的現象

  這個春節,我在長胖了2公斤的同時,也一直在替大家思考一個問題:我們內心的恐懼和壓力,到底有多少是事實本身所致,又有多少是我們內心的想像投射而來?

  我的答案是: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不管是工作中還是生活中,真正稱得上恐懼的事情,其實並不多。

  最大的恐懼,來源於我們內心的焦慮和不安。

  而消除恐懼的萬能公式,一直是也永遠是:問自己,這件事最壞的結果是什麼。

  如果必須面對最壞的結果,我要為面對這個結果,做什麼樣的打算。

  接受事實,保持內心的平靜,想辦法改善最壞結果。

  舉個例子。

  2018年,美國長臂執法,在加拿大機場逮捕了孟晚舟。

  地球人都知道美國這齣戲背後的惡意。

  孟晚舟被捕後,又被保釋,被戴上電子腳鐐,“軟禁”在加拿大。

  放在你我身上,肯定要絕望死了。

  但孟晚舟對父親任正非説,她做好了持久戰的準備,如果一直回不了中國,那她就在“獄”中讀個博士出來。

  孟晚舟是甲狀腺癌患者。

  但她每次出庭,都面帶笑容,從容不迫,步伐鏗鏘,用身體語言向所有關注她的人傳遞這麼一個資訊:“我已做了最壞的打算,我也在盡最大努力改善最壞的結果。”

  她不畏恐懼的心態,不僅滅了敵人的氣焰,而且讓我們安心。

src=http___x0.ifengimg.com_res_2021_226EB781B56DDA9469D86B01

圖源網路

  並最終在祖國的不放棄和華為的不屈服中,如期歸來。

  對付恐懼的最好辦法,是想透一件事的前因後果,而後接受最壞的結局,盡最大的努力。

  人生最難受的,

  是發生在內心的戰爭

  春節長假裏,我接受最多的兩類傾訴,一類是家庭婚姻,一類是工作選擇。

  而這兩類問題的根本,又是一致的:在傾訴者的心靈地圖上,正發生著激烈的戰爭。

  有個女讀者給我留言,説她原本和單位一個同齡的女同事,關係很好。

  但不久前,她升職了。

  女同事忽然就遠離了她,而且還到處散佈她的壞話。

  她想警告女同事,嘴下留德,但又怕傷了和氣。

  她想忍耐,但總有人給她私下説,女同事如何詆毀她。

  這件事兒的表像,看似是女同事惹是非。

  但真相是,給我傾訴的女讀者,因為缺乏決斷力和領導力,而陷入了內心的戰爭中:既然她都升職了,比女同事高一級了,格局也要大一些。

  要麼,不理她,無視她,就當她不存在,幹好自己的事兒,繼續往上走。

  你走得足夠遠,站的足夠高,那些看不慣你的人才像死了一樣銷聲匿跡。

  要麼,把她單獨約出來,敞開聊聊,找到問題癥結,堵住她的爛嘴。

  你現在比她高一級,是她的領導,還治不了她?!

  人生沒有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選擇沒有兩頭甜,好人心要狠一點。

  左右為難,左右為難,忐忑不安,忐忑不安,一輩子就在唯唯諾諾中耗盡了。

  別拿過去的痛苦,懲罰今天的自己

  春節放假前,很多朋友都許下了宏願:春節,我必須要好好補補覺——結果每天熬夜到淩晨;

  春節,我必須要看完一本書——結果看了第一頁就再也沒有翻開;

  春節,我必須要好好陪陪家人——結果只顧和狐朋狗友説大話吹牛皮……

  現在,馬上就要上班了,很多人在追悔莫及中長嘆:

  “曾經有7天長假擺在我面前,但是我沒有珍惜,等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

  “塵世間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此。”

  “如果上天再給我一次機會,我一定會對7天長假説出那三個字:‘我珍惜’。”

  親愛的朋友啊,壓死駱駝的根本不是最後一根稻草,而是它背負了太多昨天的稻草。

  春節本來就是開心放鬆的,何必給自己設置那麼多“必須”,更不必在懊惱和自責中,浪費掉嶄新的今天。

  其實,客觀來説,春節7天,和接下來的7天,並沒有太多不同。

  接下來的日子裏,你不慌不忙地做好自己,按時休息,每天讀10分鐘書,對家人多些耐心,一樣是棒棒滴。

  最笨的人,才用過去的錯誤懲罰今天的自己。

  聰明的人,都深諳佛陀這句話的深意:活在當下。

  不是別人傷害了我們,

  是我們的願望傷害了自己

  工作中1%的煩惱,來自於工作的難度,99%的煩惱,來自人際關係。

  而人際關係的所有煩惱,基本都可以囊括為一句話:對別人期待過高。

  因為對領導、同事和合作夥伴,匱乏契約精神,摻雜太多感情的期待。

  一旦對方只講規則不談人情,或者對我們的態度比我們想像的要差,我們就會認為自己受到了傷害。

  其實,對方一直都是那樣的人,而工作本質上是不太講情的地方。

  降低預期,做好自己,才是清醒。

  為什麼有的人“幹啥啥不行,跳槽第一名”?

  因為,能力不行,又想得太多。

  不再期待別人的長情和改變,是成年人讓自己變好的第一步。

  再糟糕的事情,也有積極的意義

  在報社上班時,一位領導曾對我説過一句話,讓我受益匪淺:沒有失敗的採訪,所有採訪都是你今後寫作的素材。

  後來,這位領導不幸去世,但他的這句話,至今影響著我。

  每當我的人生陷入困境時,我都會安慰自己:沒有糟糕的事情,只要我能從這糟糕裏,打撈出真實且勇敢的自己,我就賺了。

  懷著這樣的心態去看待身邊發生的每件糗事、壞事和爛事,總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我們不歡迎悲傷,更不必謳歌苦難。

  但如果事兒來了,我們就必須迎戰。

  而打過仗之後,我們也不再是原來的我們。

  恰如這兩年的疫情,讓我們太多人舉步維艱,痛苦不堪,跌落困境。

  但我們學會了局限求生,並在這洶湧的病毒肆虐中,懂得了敬畏和修行。

  抓不住5分鐘,你將失去一整天

  無論你是老闆、還是員工,或者是還在求學,要想在玩的時候,玩得盡興,做事的時候,幹得漂亮,都要學會運用5分鐘定律。

  面對一堆任務,如果你懷著抵觸情緒,在心裏或口中不斷發牢騷:

  “哎呀,太煩了,怎麼又要忙了?”

  “我不想,我不想,我不想……”

  “我不幹,我不幹,我不幹……”

  “我能拖到什麼時候就拖到什麼時候,只要不拖死,就往死裏拖……”

  那麼,恭喜你,不僅會浪費了一整天,這活兒明天你還得接著幹。

  所有稱得上“自律”的人,基本上都是“5分鐘定律”的忠誠執行者:

  工作的第一天,先安靜下來,給自己手頭的任務,設置一個順序,看看這一天或這一段時間,要達成哪些目標。

  心裏有數後,開始第一個5分鐘:從最容易的那件開始做起,在很快就能獲得結果的喜悅裏,進入到幹事兒的狀態;

  並在成就感的激勵裏,投入到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5分鐘的專注裏。

  因為,我深諳一點:人性的弱點是,因為害怕困難,而特別害怕開始。

  人性的優點是,因為已經開始,想要更大的成就感。

  親愛的朋友們,春節已過,春天已來,春花已開。

  是時候,幹起來。

  我們不一定要成為張藝謀,也不一定成為孟晚舟,但我們要明白:

  工作,是謀生的手段,也是修行的功課。

  願看到這篇文的你,從5分鐘專注開始,用行動打敗恐懼,減少內心的衝突,降低對他人的期待;

  多做建設自己的事情,獲得幸福的心流,從或糟糕或美好的事情中,得到經歷的饋贈。

  加油。

  讓我們一起充滿幹勁兒,迎接新的一天!

來源:中國網    | 撰稿:正和島 劉娜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中國網    | 撰稿:正和島 劉娜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