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文旅 新聞詳情
從北京故宮到浙江溫州,跨越時空的文化中軸線
——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九
發佈時間 | 2023-06-13 09:24:19    

   編者按:改革開放以來,首都北京作為全國政治、文化、科技創新、國際交往中心,一直活躍著浙江人的創業以及工作生活的身影。“八八戰略”迎來20週年之際,浙江日報報業集團北京分社、潮新聞京津冀新聞中心、浙江省駐京辦、在京浙江人雜誌社聯合中國網共同策劃了《繁茂的藤蔓——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旨在通過記者視角,探訪“闖京城”的浙江人有著怎樣的獨特經歷,捕捉他們目前關切,關注他們未來命運,從百姓視角呈現北京和浙江之間更多的故事;通過群像塑造,通過他們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為“地瓜經濟”提能升級“一號開放工程”提供實踐和思考。

1.jpg

  “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由中軸線而産生。

  作為“京城之脊”,北京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至鐘鼓樓,全長約7.8公里,被建築學家梁思成盛讚為“全世界最長、也最偉大的南北中軸線”。

  故宮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宮殿群,位於北京中軸線的正中,舊稱紫禁城。這裡曾居住過24個皇帝,是明清兩代的皇宮,現辟為“故宮博物院”。

  故宮是世界文化遺産,也是文博文保單位,同時又是著名的旅遊景點,還是一個研究機構。

  對許多人來説,故宮很神秘!但對有些人來説,故宮承載了太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這塊寶地上求學、做研究,深入挖掘其承載的五千年中華文明,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他們樂此不疲。

2.jpg

2016年9月,池浚成為故宮博物院宮廷戲曲研究博士後

  繁茂的人文藤蔓。本期記者要給大家講述的是故宮博士後池浚,一個去年從故宮出站的溫州人。

  池浚,40歲出頭,是位多才多藝的江南才俊,曾擔任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大會廣場群眾遊行總撰稿,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大會廣場活動總撰稿、大型情景史詩《偉大征程》文學主創。

3.jpg

2021年7月1日,池浚在天安門廣場

  故宮文化IP,讓傳統藝術“活起來”

  作為故宮博物院博士後,池浚在宮廷音樂與戲曲研究所研究清宮戲曲、樂舞等宮廷文化生活。

  “我在故宮修文物。我們修的是‘戲’,也是宮廷演劇這件‘事’。”採訪時,池浚告訴潮新聞記者,“我們只是走了第一步,做了一些最基礎的工作,根據目前已開掘的文物和文獻,在文化史論和藝術規律上進行初步研究。將來這些研究成果會轉化為現實生産力,成為舞臺上新的樣貌。這需要幾代人為之努力,需要我們的後人接續奮鬥、繼續前進。”

  池浚是國家京劇院一級編劇,是戲曲創作和研究專家。戲曲融入生活,是他一直秉承的理念。

  緣於此,他始終抱著“活態化”的精神,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活起來”,讓宮廷文化回歸生活。“我不喜歡掉書袋。我的研究始終把成果轉化和實踐應用作為目標。我的‘宮廷戲曲夢’,是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要讓‘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池浚説。

4.jpg

2021年2月16日,池浚在天安門城樓實地考察

  在他看來,故宮裏有很多文化IP。“讓這些歷久彌新的優秀傳統文化IP‘活化’,讓它們‘轉化出來’‘應用起來’,就是培育文化品牌、構建文化生態、發展文化産業,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擔負起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比如,池浚在故宮開展《清宮三國戲考論》課題研究,以現代理念來看,“宮廷”“三國”和“戲曲”都是文化大IP,“三國戲”具有常演不衰的文化品牌熱度。“我為什麼研究宮廷的‘三國戲’?是因為它不僅在歷史上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在當代也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池浚表示,“一旦研究透了,就可以賦能當今文化事業,讓‘三國戲’煥發出更加多姿多彩的時代光芒。這就是守正創新,在傳承中發展。”

  就演出形態而言,他需要通過研究去揭秘:宮裏當年怎麼排戲、怎麼演戲?演了什麼戲、由誰來演?演戲時穿什麼服裝、用什麼道具?在哪個戲臺上演、演出來是什麼樣子?在什麼事件背景下演、演出起到什麼作用?宮裏演戲有哪些規矩、什麼要求?演出過程有哪些講究、什麼故事……

5.jpg

故宮博物院博士後、國家京劇院一級編劇池浚

  比如,清宮“承應戲”,反映了帝後在內廷的日常生活方式,也是一種文化IP。“清宮內廷承應戲常常在節令、慶典等場合演出,其重要的儀典性質和供奉功能卻往往被當代人忽略。”池浚解釋説,“這樣的演出形態,在現代生活中也有不小的市場,比如壽誕、婚慶、謝師、生日宴、慶功宴等等。我們與時俱進,對其進行時代化演繹、時尚化呈現,在宮廷和民俗文化基礎上升級為新民俗,打造成為受當下年輕人喜愛的國風國潮,也是體現了‘還戲於民’‘還戲于生活’,把戲曲的生命力延續下來,生生不息,奉獻給新時代。”

  “文化可以滋潤人心。”池浚告訴潮新聞記者,“戲曲是充滿儀式感的文化活動。我們不僅要重現當年那段活色生香的宮廷文化生活,更要把這種生活方式的精華提取出來,探索建立一整套儀式典禮的儀程儀軌,體現儀典性。讓今天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分享東方生活美學,享受生機勃勃的文化氛圍。”

6.jpg

2013年5月,《梅蘭霓裳》首演後池浚與梅葆玖合影

  最近,池浚與國家大劇院合作,開啟“聆聽山河”系列藝術沙龍,帶大家聆聽歷經千年、綿延至今的歷史餘音, “聽”到那些橫亙千古的文化、奔逸絕塵的思想,以音樂的名義從歷史深處走來,遊覽大美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産、風景名勝、文化地標。系列第一期《慶賞昇平——探尋故宮裏的有聲故事》從中軸線故宮啟程,推開紫禁城厚重的朱漆大門,聆聽穿越時空的曼妙聲音。從《末代皇帝》電影配樂,到“外朝內廷”禮樂氛圍,從文治武功到休憩娛樂,從呈現皇家威嚴的宮廷禮樂,到展現集各類傳統文化于一身的中國戲曲,再到體現禮儀之邦的儀式規範……從宮廷雅樂、戲曲曲藝到皇城印象。在“聽得見的故宮”中探秘清宮文化生活,講述故宮裏面的有聲故事,品讀音樂背後的故宮文化。以音樂為引,用沉浸講解+現場演奏+嘉賓互動+數字體驗,讓600年紫禁城在當代“活起來”。

7.jpg

2014年11月,池浚與“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多明戈合影

  近期,池浚正在與故宮博物院相關部門和文旅團隊聯手,共同推進宮廷文化IP。將大家耳熟能詳的國寶珍藏,以時下流行的數字展館方式,讓大家沉浸式體驗傳統文化,讓舊時帝王將相的格調和文人雅士的風骨,直觀呈現在當代人面前,成為當今所有人情感的一部分。激活血脈裏流淌的文化基因,喚醒基因裏留存的藝術之魂,打開表達情感、陶冶情操、滋潤心田的天地,回歸沉浸體驗、生發流淌、陪伴日常的幸福,追尋精緻高雅的生存態度、生命意趣,道是風雅卻尋常。

  “這是古老的故宮對新時代的貢獻。”池浚説,“以時代精神激活優秀傳統文化,用藝術點亮生活,讓每一個當代人都有機會把日子過成詩,獲得這份文化的滋養,表達從古至今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暢享這份精神世界的盛宴。”

8.jpg

2019年2月,池浚在故宮圖書館查閱資料

  春節戲曲晚會,讓溫州文化“火起來”

  還記得今年正月初一晚黃金時間,CCTV-1播出的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3年春節戲曲晚會嗎?這場在浙江溫州錄製的晚會,讓作為南戲故里、中國戲曲誕生地的溫州瞬間爆火出圈,#2023央視春節戲曲晚會#的話題被很多95後、00後觀眾包圍。池浚就是這場晚會的策劃、撰稿。

  南戲誕生之日就是中國戲曲形成之時,南戲故里就是中國戲曲藝術的發源地。兩年前剛認識他時,池浚這麼告訴潮新聞記者。彼時,溫州戲曲還沒有“火爆出圈”,南戲故里還沒有成為如今這般炙手可熱的“金名片”。

9.jpg

2016年12月,池浚導演舞臺劇《遇見》在溫州演出

  從小喜愛文藝的池浚,從某種意義上來説仿佛是為重振家鄉以戲曲為代表的文化事業而生。

  他本科畢業于浙江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先後成為中國戲曲學院碩士、中央戲劇學院博士、故宮博物院博士後。去年下半年潮新聞記者採訪他時,他曾經表示:“作為一個從溫州走出的文化工作者,我很得益於溫州山水和文化的滋養。如果説要反哺,我首先要感恩。南戲是溫州最重要的文化符號,對於南戲的研究,只能從古典文獻裏去探尋,在這條探索的路上,必須要有人去坐‘冷板凳’。”

  他一貫認為,南戲本體作為一種藝術形態已經不復存在,但是南戲精神一直“活著”。南戲“以歌舞演故事”的表演模式,“生旦淨末丑外貼”的行當體制,在溫州發端和定立的構劇法、審美觀,全面奠定了中國戲曲的藝術體系與基本格局,對戲曲的後世發展及當代興盛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沒有一天中斷過。

  作為從溫州走來的戲曲人,池浚對南戲的研究也一直沒有中斷過。而今年總臺春節戲曲晚會在溫州的錄製,終於讓他不再坐“冷板凳”,而是實現了“將今天的戲曲藝術和歷史上的南戲文化實現了一次基因上的對接和傳續”。

10.jpg

池浚擔任總臺春節戲曲晚會策劃、撰稿

  這是總臺春節戲曲晚會創辦33年來,主場第一次走出演播室,來到戶外。溫州創立了中國歷史上最早成熟的戲曲形態,為中國戲曲樹立了樣態和範式,具有首創之功;此次在溫州舉辦的春節戲曲晚會打造了新春看戲的新樣態和新範式,同樣首開先河。晚會主舞臺就是南宋時期文人雅士編撰戲曲劇本之地:九山書會。南宋初年,溫州城內九山環列,一群書會才人在九山書會編撰南戲《張協狀元》,今存全本,是中國迄今發現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戲曲劇本。

  南戲故里的豐厚遺存,豐盈了這場年節大戲的品質與內涵。百位戲曲名家新秀匯聚一堂,在山水實景、大美天地之間上演一場酣暢淋漓的戲曲盛宴,與東西南北中各地群眾、海內外華人華僑一起追根溯“源”,因戲結“緣”,共繪同心“圓”,開啟一程知來鑒往、承古鑄今的尋根之旅,一展南戲文化一脈千年的深厚底蘊。

  作為總臺2023年春節戲曲晚會的核心主創,池浚從策劃創作,到拍攝製作,全程深度參與今年晚會的每個環節。

  很多人感慨,這臺晚會把溫州文化元素、南戲故里底蘊展現得淋漓盡致。而這,正是由於池浚在幕後作出了無可替代的貢獻,源於他同時作為權威的戲曲專家、深諳溫州本土文化的鄉賢和經驗豐富的電視文藝創作者,絕無僅有的“三位一體”交集優勢。

11.jpg

池浚擔任總臺春節戲曲晚會策劃、撰稿

  而今回頭再看,春節戲曲晚會,到底給溫州帶來了什麼?

  “一個最直觀的感受是,溫州的文化‘起來’了!文化氛圍在升溫,一派欣欣向榮的喜人景象。”池浚説他很高興看到這種景象,“溫州全城上下,各式各樣的文化活動、藝術創作和文化街區的打造更加活躍。”

  今年五一期間溫州首推的“九山書會·大宋戲倉”人潮涌動,每天裏三層外三層,持續霸屏“朋友圈”,吸引了近10萬人前來打卡。尤其是,“大宋戲倉”贏得了年輕人的喜愛,出現了粘在攤前攆不走的“小朋友”,也有逛了一圈又一圈的“老小孩”。 在活動第一天,池浚便專程帶著母親、女兒到現場體驗。“女兒特別喜歡,讓奶奶帶著連續二刷、三刷。第二天冒雨也一定要去,第三天又約上小朋友一起去,説是還有很多項目沒體驗夠。”池浚説。

  作為中國第一個戲曲主題市集,“大宋戲倉”將九百年前戲曲誕生的節點和當代人的生活緊密銜接,融合多元化、年輕化元素,經過融媒體傳播,再次讓溫州火遍全球。

  “溫州是我熱愛的家鄉,戲曲是我深耕的事業。能夠讓這兩個摯愛完美契合,這是我的幸福!”池浚説。

12.jpg

池浚擔任2020年新年戲曲晚會撰稿

  文化中軸線,讓文旅産業“燃起來”

  擦亮溫州戲曲這張“金名片”,全體溫州人在行動。

  最近兩三個月,池浚不是在溫州就是在回溫州的路上。“自大學畢業後離開浙江,今年我回溫州頻率最高。”池浚這樣告訴潮新聞記者,“最多一次,我在溫州待了10天,卻連回一趟家的時間都沒有。”

  有人戲稱池浚為“N過家門而不入”的“當代大禹”。回到家鄉的日子裏,他的行程被各級政府、文化主管部門以及文藝院團、文化活動組織者排滿了,赴的都是來向他討要文化金點子、邀請他身赴文化建設的鄉情“鴻門宴”。

  來北京這麼些年,故宮、天安門廣場、國家體育場等這些他工作的地方,都在中軸線沿線。池浚説,他的成長受益於中軸線文化的深厚滋養:在故宮,他深耕“慶賞昇平”宮廷戲曲文化;在天安門廣場,他磨礪“請黨放心,強國有我”諍諍誓言;在國家體育場,他共襄《偉大征程》情景史詩。

13.jpg

2019年10月1日,池浚在天安門廣場

  受到北京中軸線文化的熏陶,池浚覺得家鄉溫州也可以打造獨具甌越韻味的“文化中軸線”。從松臺山九山書會到五馬街、公園路,再到墨池坊、朔門千年古港,一直到甌江、江心嶼。“某種意義上,這是一條我們心中的溫州歷史文化‘中軸線’,連成一線將貫穿溫州城內文旅事業的整體規劃。”池浚説,“根植溫州特有的宋韻甌風文化底蘊,發揮總臺春節戲曲晚會溢出效應,進一步謀劃培育文化品牌IP,挖掘溫州文化基因,彰顯城市文化資源,拉開溫州文化建設大格局,助力溫州文化振興。讓南戲故里溫州真正成為‘中國戲曲之都’,讓一脈千年的溫州成為千年正青春、風華正當時的文化強市、文化名城,這是我們的共同目標。”

  池浚還表示:“我們要在‘四千精神’感召下,發揮溫州人‘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對溫州文化進行深度挖掘和積極活化,推進文化産業化、文旅業態化,讓老百姓成為文化成果的享受者,擁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14.jpg

故宮博物院博士後、國家京劇院一級編劇池浚

  如何讓傳統文化更好地融入當代人生活?在池浚的構想裏,一邊是一戲一格、一戲一境的“甌越人家”小劇場,一邊是咿咿呀呀、植根溫州土壤的各個劇種。從城市到鄉村,走街串巷,縈繞耳邊。

  在溫州市區及各區縣,類似“大宋戲倉”的文旅業態包裹中,一個“甌越人家”小劇場就是一個時尚打卡點。“頂層設計上,小劇場戲劇的創作和運營應作為文化産業鏈中的一環、綜合業態中的一項、整體經營理念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置身於餐飲購物、休閒娛樂一條龍服務中,活躍在商業街區、旅遊打卡熱點、夜遊經濟帶內,以小劇場拉動周邊業態,以周邊業態吸引客流量反哺小劇場。”池浚説。

15.png

2022年10月,錄製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拿手好戲》

  而在溫州鄉村,戲曲氛圍本已比較濃厚。“既有永嘉崑曲、甌劇等本土劇種,也有越劇、京劇等全國性劇種,還有獨具特色的平陽木偶戲,以及和劇、高腔、亂彈等稀有劇種。”池浚説,“溫州人自古以來有一種廣為流傳的生活方式:‘嬉嬉吃吃眙眙戲’。溫州幾乎村村有古戲臺,老百姓已經把看戲作為一項重要的文化娛樂和宗族儀式內容。通過邀請戲班為鄉親們演戲來表達心願或增添生活氣氛,是戲曲藝術的生存狀態和文化土壤之一。”

  從南戲故里到戲曲之都,從千年商港到幸福溫州,從溫州走出的江南才俊池浚很欣喜地看到,溫州正在以不同維度“走出去”:走進山水,走入生活,走向國際;傳統文化正在以更多方式“燃起來”:展現中華歷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彰顯中國風格、中國韻味。

16.jpg

故宮博物院博士後、國家京劇院一級編劇池浚

  北京中軸線從起點永定門開始,一路向北跨越天橋,直指內城正門——正陽門,俗稱前門。前門大街,是老北京最熱鬧的地界兒。在前門,來自浙江的一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富陽竹紙,每天吸引著八方來客。繁茂的人文藤蔓,接下來帶領大家走進“越竹齋”,看這項傳自唐代的竹紙製作技藝穿越千年,如何在北京前門講好“浙江故事”“中國故事”。

  【相關連結】

  北京大紅門的浙商去哪了?——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一

  從北京大紅門遷移的浙商找到了! ——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二

  “大紅門浙商已經在永清趟出一條路子了!”——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三

  北京馬連道上浙商成功的秘訣——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四

  跟上時代,從浙商選擇看馬連道未來——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五

  北京新發地裏浙籍“大王”探訪記(上)——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六

  浙籍“大王”有新篇!北京新發地探訪記(下)——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七

  浙江人如何“沖浪”北京中關村?——在京浙江人探訪紀實系列報道之八

來源:中國網    | 撰稿:沈愛群 張純純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