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就像一座金字塔,只有把底座打牢實才能最終到達塔尖,沒有一個人的創業之路是平步青雲,都需要腳踏實地一步步開拓。王延玉,從在街上賣報紙,靠每天5美金的收入生存,到環球時報的特約記者,再到現在中國輕工業經濟特區董事,他這幾十年經歷了太多太多。就像他説的,談論往事都像過眼雲煙,但其中的艱苦心酸只有自己能體會。
王延玉剛到柬埔寨的時候第一印象非常不好,因為他是1998年從山東過去的,那時山東經濟發展水準還不錯,突然進入一個艱苦的環境,失落感很大。到了柬埔寨他身上還剩不到100美金,就住到一個小酒店裏面,他和一個巴基斯坦人、一個印度人住在一間房子隔成的三間,出門到市場買塑膠袋裝的便宜的米飯,大約500柬幣一份,再花500柬幣買一瓶礦泉水,就這樣湊合一頓飯。
王延玉找的第一份工作是賣報紙,從華商日報社買報紙再拿到大街上,挨家挨戶去賣,那個時候街邊的路不好,他又熱又渴,不捨得買水喝,只是到別人家的自來水龍頭上喝點水。一天下來能賺兩萬柬幣,大約五塊多美金,他就感到非常知足了。半年多之後,柬華總會創建了柬華日報,王延玉就從華商日報到了柬華日報做記者,後來柬埔寨港澳僑商總會要招一名秘書,他在做秘書的同時也做報社記者。他對我們説,儘管相對來説文化程度不高,但他是一個善於學習、善於積累的人,才一步步抓住了偶然的機會。
走上創業路也是他的機遇,在港澳商會做了半年秘書之後,柬埔寨政府為了刺激國家經濟發展,頒布了特許土地政策,利用國家原始森林裏的次生林地進行大規模農業開發,種橡膠,種木薯,種各种經濟作物。他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但當時沒有那麼多資金,恰好一個朋友想做這個産業,希望他能去林場幫忙管理,他就這樣加入了。他們進入特許土地行業很早,以低廉的價錢從政府手裏拿下土地進行開發,當他們不做的時候,特許土地價錢已經提高了幾十倍。在適當的時候進入産業,又在適當的時候離開,時機把握的剛剛好。
在適當的時機做適當的事情,跟隨著國家政策,王延玉多年的積累讓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用長遠的眼光把握時機。而現在一帶一路政策利好,對於在柬埔寨創業的他來説,也是他創業的春風。
毫無疑問,他是一帶一路間接的從中受益者,現在做的中輕聯合産業園項目原本的目的是承接國內輕工系統的産業轉移,尤其一帶一路以後國內的産業大規模調整,國家希望把一些過剩的産業轉移出來,他們就想承接這些企業,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發現不是那麼簡單。首先,設備老舊,有些甚至壞了不能用;其次,管理水準不夠,很多管理人員只會講華語,達不到國際創業的基本素能;第三,很多需要轉移的企業都是民營企業或家族産業,管理理念過於保守。在這種情況下,很多産業被擋在國內出不來,他們本來設計的項目實際上做不到,只能進行産業調整,更貼合柬埔寨本身發展的實際需要,與中國另外的行業對接,比如説現在比較熱門的康養産業。因為貢布這個地方的自然景觀非常好,柬埔寨最漂亮的就是貢布,氣候最好的也是貢布,他們以康養、旅遊、休閒度假為先,結合中華文化,在海外的華人圈建立新的融合體。
柬埔寨已經將近二十年GDP達到7%,一直往上發展並達到了一定層次,王延玉表示,如果這個時候我們中國人還是抱著滾雪球式的發展難度就很大,因為競爭的環境完全改變了,本地的年輕人成長起來了,像他這樣從中國來的文化程度不高、對國際認識度也很差的人員,想要在柬埔寨做出一番事業難度很大。今天從中國走出來的人就需要具備一定的實力,第一,文化程度高一些融入社會快一點,第二,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可以投資做點産業,第三,有點管理技能或是懂得財務、金融、機器方面的知識,因為這個地方缺這些人才,中國有職業技能的人可以到這裡發展。
他的微信裏有一句話叫“德不孤,必有鄰”,當一個人的品德符合大眾對你的要求,你就會有很多朋友,就會有人生的支撐,在社會上就有可能發展相對好一些。他對自己的兒子也是這樣教育的,到一個地方去,要保持善良的初心,在這個基礎上建立人際關係,就不用愁今後的人生,可能會遇到一些挫折和風雨,但基本的格局是可以確定的。
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標注出處
看完這篇還不夠?如果你也在創業,並希望自己的項目被報道,請戳這裡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