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是一個人修行的開始,除了財富的積累,最大的收穫應該是自身智慧、能力、魅力的形成。”陳立老師道,創業即修行,這並不是因為他來自創業行業,從事三十幾年精神分析與社會心理研究的陳立老師,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共同成長的一代,創業亦是時代的産物,他了解社會心理變化,所以了解創業行業的斯芬克斯之謎。
改革開放前物質生活匱乏,但每個人心中都對未來充滿了希望。陳立老師當時在陜北插隊,陜北農村條件艱苦,可是沒有人懷疑明天會更好。在當地物質匱乏的時候,村裏舉辦婚禮,拿榆木雕成肉或魚的形狀,澆上一瓢醬油湯當菜,只能拿筷子蘸著醬汁過過嘴癮。後來因為生産力的發展,物質供應的豐富,10多年後他重新回去,離開的時候被塞了一布袋餅,這在過往是不可想像的,從前果腹的是玉米麵餅,現在竟然可以帶著一布袋白麵餅上路,這麼一個小小的事例説明瞭巨大的進步。另外,過往大家認為一個見多識廣的人就是去過縣城讀過書,現在的見多識廣是在更廣泛的領域中,包括去了全球什麼地方旅遊,讀過哪些思想、藝術、認知最前沿的著作。隨著共和國70週年的到來,引領我們從初級發展階段走向高級發展階段,其中變化最大的並不是外部世界,而是參與到整個共和國成長70年中每個人的真實變化。
陳立老師當年在精神病院工作,很少有本科畢業生,大多數都是衛生學校畢業的,今天的人們如果想在精神病院謀一個職務,不是碩士博士都很難進,除了我們對精神健康的重視外,也表明社會進步以後,我們更關注精神層面的問題,這個目標就是讓人變得更加愉快,變得更加自信,也説明整個醫學教育系統培養人才的速度在不斷增加。
儘管物質生活的富足,足以使人們陷入狂歡,人們還未來得及整理心緒,便要迎接一波接一波的狂潮,在這樣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人們的精神狀態,也面臨了嚴肅的挑戰。陳老師觀察當下的生活,是一個有待我們重新認識與應對的挑戰,這挑戰就在於當物質供應大規模進入到生活的每個細節,我們會誤以為不需要擔心匱乏時代的到來,很多人在嬌生慣養中失去了對生活細節的把握,一味向外尋求能力的增加,在物質大潮的衝擊之下失去了內心的定力。
在過往,人們説“煩惱即菩提”,菩提指的是智慧,也就是説,煩惱是智慧的種子,但在生活節奏相對較慢的環境中,可以把煩惱消化掉,今天的生活節奏非常快,不允許停下腳步把煩惱一一消化,有些人消化不良,情緒就會過度高漲或者低落。
創業者面臨的挑戰,不僅來自個人與團隊的期待,置於時代的放大鏡下,他們的壓力與困惑也被加倍放大,不同時代人們的經歷,也正一幕幕地反映著國家的變化。創業者應該怎樣去調節自己的心理狀態?陳老師提出了三條途徑。第一,不把創業這份工作當做自己生活的對立面,創業與生活是一體的,在空間時間的分配上不要有障礙;第二,把創業當做自我學習、自我成熟的過程,而不僅僅是追求利潤目標;第三,創業是為了參與到外部環境中,更多的不是一項自我成就,而是一種共同成就。他表示作為一個旁觀者,他是求全責備,但對所有創業的當事者來説,可能他們都有各自的經驗,有更多的途徑他還沒有提及,也沒有認知,真正的創業者自己會看得很清楚。
自我的感知十分重要,除了感知之外,對於感知的分析、處理、回饋也很重要。感知要求真實性,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手觸摸到的、舌頭嘗到的都是資訊來源,如何把這些資訊整合加工,就是一個人的理性思考。改革開放40年,很多人也開始捲入這種務實主義,但任何原則都是相對原則,過度求實容易變虛,過度追求理想與精神層面,就是一個不實在的人。這種權衡度需要自我訓練,投入到現實的創業和生活中去,腳踏實地去工作,除了能夠有更高的能力,自己也可以很快樂,因為通過這種實踐,你會更熱愛眼下的生活。
其實人類整個發展史,每一代人、每一個人都有局限性,人生精彩就是在局限的時間段中有更豐富的內容,精是有限,彩是豐富。人心作為一面鏡子,反映了共和國70年來的深刻變化,對未來與過去的深度思考彰顯了當下的重要性。當你活在當下的時候,更能夠感悟過去的不足與未來的可期待。腳要踩在當下,眼光可以看到未來,思考可以回到過去,生命有限,能力有限,空間有限,要在有限的空間中補充最精彩的一部分,這就是人生精彩。
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標注出處
看完這篇還不夠?如果你也在創業,並希望自己的項目被報道,請戳這裡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