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33歲的鄭曉峰成為千島湖啤酒掌舵人,帶領千島湖啤酒突破重重阻圍,從一家年實際生産能力僅有5000噸的小型啤酒釀造廠,發展成為今天年産啤酒規模30萬千升的大型啤酒生産企業。本期高端對話帶您走近杭州千島湖啤酒有限公司董事長——鄭曉峰。
33歲成為千島湖啤酒掌舵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鄭曉峰也經歷了很多困難。上任之後,他做了兩大戰略轉移,一是從低端産品轉向高端産品,以前大部分國産品牌幾乎都做低端市場,唯一的高端品牌是進口品牌,他直接提出了要向國外品牌看齊,轉向高端市場;第二個轉變是市場的調整,當時有句話叫“東邊引進技術,西邊開拓市場”,他上任以後完全對調過來,從原來的江西市場撤回來,重新到上海、江蘇等地開闢市場。
千島湖啤酒成為牽手世界五百強的企業,很多人用“傳奇”來形容鄭曉峰的經歷,但他表示這都是順應生活的選擇,根本沒想那麼多。他們讀書時不像今天錄取率那麼高,那個時候沒有很多想法,能夠找到一份工作已經很滿足了。當時啤酒廠招工,籌建的領導認為要把啤酒廠做好一定要有知識,得益於當時領導的開明,他通過考試考了進去。進了公司以後,他從工人開始一步步發展,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比別人多做一點,沒人做的事情都願意去做。鄭曉峰經常講一句話,“我為什麼能當董事長?是因為沒人幹的事情我去幹了,沒人管的事情我去管了”。
多年來,不僅企業在成長,鄭曉峰本人也在隨著企業不斷成長。他説,“是學習改變了我,學習救了這個企業”。接手企業的時候,他有時會陷入迷茫,有一次開經營分析會議,作為副總的他坐在辦公桌前,卻不知道講什麼,不知道會議怎麼進行。那時候沒有辦法,他選擇去讀書,就這樣上了浙大,上了香港公開大學,又一路去讀中歐、北大、清華,通過讀書讓自己的思路越來越清晰。他在公司講:“人因夢想而偉大,因學習而改變,因行動而成功”。
鄭曉峰先生笑談自己因為酒量不大被朋友開玩笑,但只要他有機會接觸不同品牌的啤酒,就會試著品嘗,他關注啤酒的水質、釀造工藝,更致力於建立屬於千島湖啤酒獨有的啤酒文化。
他對我們説,千島湖啤酒能有今天,最主要的就是千島湖本身,因為千島湖的水好,消費者喝到千島湖啤酒,首先想到的就是千島湖的環境。他們在此基礎上傾心打造産品,全力以赴地把産品品質做好,不花很多錢去做廣告,而是通過口碑宣傳。好的産品會讓消費者接受,依託千島湖的好水,他們把最好的品質帶給消費者,這才是真正讓他們成功的原因。
啤酒行業競爭激烈,前幾年浙江有140家啤酒廠,但到今天,屬於浙江人的啤酒廠就剩一家了。在這過程中,中國五大啤酒廠佔據了總市場的75%到80%,其他工廠如果想得到生存和發展空間,必須要與別人錯位發展,走出自己的道路。鄭曉峰先生首次在中國精釀啤酒及裝備行業研討會上,提出了要將千島湖啤酒工廠打造成為頂級的精釀啤酒,進行一些個性化定制。因為每個人的需求不一樣,産生了各種各樣的精釀品牌,他把千島湖啤酒定位成一個精釀啤酒生産商,又做了小型生産設備,把千島湖的水貢獻出來,打造了一個精釀啤酒平臺,讓更多的人可以到公司來生産精釀啤酒,在公司建自己的小型工廠,打造一個精釀啤酒産業園。
考慮到公司未來的發展,與大企業相比競爭力不強,必須走出自己的道路,他們選擇做啤酒文化,做特色和精釀啤酒,做大企業不願意做和小企業做不了的事情。千島湖最大的資源就是水和遊客,他們充分利用當地資源,把啤酒文化和千島湖旅遊文化結合在一起,産生品牌效應,做沉浸式的啤酒小鎮和啤酒博物院。最開始他們稱之為“啤酒花園”,後來鄭曉峰到歐洲考察的時候,感受到了歐洲小鎮的陽光、空氣、田野風光,體會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他認為這是未來有追求的生活方式,將其改為“啤酒小鎮”。而啤酒博物院的特點就是不僅可以參觀生産工藝,學習一些知識,走出去的時候還可以看到一個創客空間,有很多提供給創客的創業機會,讓創業變得簡單。
除了啤酒本身,鄭曉峰先生最想傳遞的是一種快樂文化,把包括啤酒公司在內的整個小鎮打造成一個快樂的集聚地,建一個整合平臺,做快樂的釀造者,更要做快樂的傳遞者!
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標注出處
看完這篇還不夠?如果你也在創業,並希望自己的項目被報道,請戳這裡告訴我們!